◎李作清
深入到每一個歷史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的邏輯之中就會發現,這種變化都是由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演變而來的,都是社會基本矛盾在特定歷史階段的表現形式。在每個歷史階段,我們黨對社會主要矛盾的判斷都是以當時的社會存在為基礎的,是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同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結合起來觀察的。習近平總書記說,把社會基本矛盾作為一個整體來觀察,才能全面把握整個社會的基本面貌和發展方向。
馬克思在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指出:“社會的物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便同它們一直在其中運動的現存生產關系或財產關系(這只是生產關系的法律用語)發生矛盾。于是這些關系便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那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變更,全部龐大的上層建筑也或慢或快地發生變革……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5頁。]社會發展起決定性作用的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運動,社會的基本矛盾的辯證運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發展。新時代這發展理念的提出正是基于對我國社會發展矛盾的認知基礎上,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必然帶來新時代,而新時代生產關系的調整,必然促進生產關系的變革。體現了社會發展的一種規律性認識,按照規律辦事就能促進社會發展,反之則起相反作用。
基于這種認識馬克思具體分析了資本主義的變化,預測了資本主義必然滅亡,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發展趨勢。毛澤東、鄧小平等偉大的革命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發展了這個基本認識,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發展道路和發展進程。
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沒有變的表述,是對社會發展階段的準確定位,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沒有變,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這“兩個沒有變‘表明: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中國最大的實際,黨和國家的一切工作必須立足于這個實際。
正是對歷史階段的整體把握,堅持了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正確判斷,改革開放近40年來,堅定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才使我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國家的綜合國力發生了飛躍性的提升。
從2013年11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到2015年,習近平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專題研討班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認識和把握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從歷史和現實、理論和實踐、國內和國際等的結合上進行思考,從我國社會發展的歷史方位上來思考。基于這幾重角度進行思考,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重申了“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判斷。同時,也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呈現出了一些新的階段性特征,我國發展站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方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轉化,”新時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論述一經提出,迅速獲得了理論界和全社會的廣泛共鳴。這一重要思想是指引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強大理論武器。
任何復雜事物中都存在多個矛盾,這些矛盾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毛澤東在《矛盾論》中指出:“任何過程如果有多數矛盾存在的話,其中必定有一種是主要的,起著領導的、決定的作用,其他則處于次要和服從的地位。事物的性質主要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定的。對社會主要矛盾的認識,決定著黨的中心工作和根本任務,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和我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我們黨不斷對社會主要矛盾作出科學判斷的重要保證。黨的八大提出,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是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新論斷,是黨中央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上,在對新時代眾多復雜矛盾相互關系的甄別分析中,得出的科學結論;也是黨對國家發展全局新的重大判斷,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新變化:是矛盾本身在更高層次、更高水平的展開。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表明人民生活水平在向更高層次提升;從落后的社會生產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昭示著社會生產力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關系全局和未來的歷史性變化。
以人民為中心“既是一種發展思想,也是一種執政理念”,是新時代黨“堅持為人民服務”的實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就必須在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做好做實人民群眾關心的事情,帶領人民群眾不斷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一,生產力的發展奠定了人民實現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質基礎。一方面,經歷近4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社會生產力顯著提升,社會生產能力在許多領域進入世界前列,創新驅動發展成果豐碩,天宮、天眼、墨子、高鐵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走在時代前沿,我國已經從制造大國走向智造大國;我國經濟建設取得顯著成就,國內生產總值穩居世界,為人民美好生活的實現進一步提升提供了物質基礎。一方面,城鄉居民生活獲得極大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人民生活得到極大改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已基本建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最基本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得到了滿足,人民獲得感顯著增強。因此,我國總體上已經實現小康,基本擺脫了落后狀況,生產落后狀態下舊的社會主要矛盾得到有效化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日可待。
第二,新時代需求側的改革和實施必然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滿足提供總體的政策支撐。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主要是指人感受到自身內在的物質或精神上的缺乏,為了維持生存、發展和享受而對于外界事物的攝取欲望和要求。在馬克思、恩格斯看來,人的需要是人進行各種社會活動的內在動力,“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因此,人類社會!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人的需要具有現實性和未來性、個體性和社會性以及確定性和變動性。需求側的改革是以人的需要和社會需要為依托的,必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人民需求的極大滿足。
第三,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進入新時代,我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部分領域生產能力位居世界前列,人均國民總收入也步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但正如黨的十九大報告所指出,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日益凸顯,尚未得到解決,還存在著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無法滿足高品質需要。市場壁壘依然存在,市場競爭仍不充分,體制機制改革有待進一步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相對滯后,微觀經濟主體受到較多約束,實體經濟活力還有待進一步釋放。生態環境惡化威脅人們的健康發展,影響人民生活的質量,環境保護任重道遠。同時,民生領域也仍然存在許多短板,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城鄉區域發展、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較大;廣大群眾在就業、教育、醫療、居住、養老等方面還面臨諸多難題,社會矛盾和問題交織疊加,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供給品類、數量和質量還不夠充分,難以滿足人民群眾對于充足,優質公共服務的緊迫需要,尚未達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標準。這些都是共產黨人對社會發展的清醒認知,也是未來解決社會主要矛盾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所著力解決的方面,這些方面的解決,必然帶來人民幸福感的提升。
第一、要堅持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動搖,更要妥善解決新時代主要矛盾。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雖然發生轉化,但這沒有改變黨對我國社會主義所處歷史階段的判斷,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我們仍然要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必須保持足夠的戰略清醒和戰略定力,才能守護好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這其中的關鍵就是要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變”與“不變”的關系:一是順應“變”促進“變”,要對經濟社會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安排適時進行調整變革,以變應變;二要立足“不變”堅守不變,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動搖,繼續為發展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夯實經濟基礎。
第二、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人民是歷史發展的主體,更是歷史發展的目的,我們應該在發展中實現人的價值,保證人的生活需要、發展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在解決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過程中一要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二要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對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
第三、堅持“五位一體”協調發展。五位一體的發展格局,就是要協調發展中各個方面的地位和作用,就要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為此,要把發展的著力點集中到以下幾個方面:一要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二要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為目標,以加強黨的領導為根本保證,把制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三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豐富文化產品和服務,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四要圍繞構建中國特色社會治理體系,加快形成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五要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第四、堅持“五大發展理念”。針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環境問題日益惡化的現實情況,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黨和國家保持興旺發展的重要保證,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關鍵要注重推進綠色發展,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支撐點、展現我國良好國家形象的發力點,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推動形成全社會范圍內的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項系統工程。
總之,在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我們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在新時代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繼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實現社會穩定和諧的發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征程中,再譜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