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玲 劉靜 劉聰聰 鄧雅婷
高等教育界專家一致認為:高等教育質量是為滿足教學所提供的教育服務和產品。這種教育服務和產品本身顯性和隱性的要求,需要借助于某些評價結果能力的考核。
我國高等教育質量問題歷史悠久。自1999年我國高校開始擴大招生由來,我國迅速邁入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路程。在我國逐步成為高等教育規模世界大國的同時,我們對高等教育質量的各種爭議和質疑亦紛至沓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對高等教育質量監測與評估既是應然只需,也是實然選擇。
結合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新工科”建設的大力推進,以及我國高等教育質量監督機制的短缺,本文僅從高等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現實困境、社會評價為導向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構建路徑等幾個方面淺談個人的一些感悟:
通過國內外的研究成果我們可以得出,當前我國對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研究主要體現在結構形態、組織體系、教學質量保障體系建構的原則與方法等諸多方面,缺少對高等教育監測體系的總體研究。而現有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無論是總體架構上還是在內容組成上還不能全面反映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自1999年我國的高考擴招政策出臺后,僅用了短短三年的時間,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由9%提高到了15.3%,至2018年已經達到了48.1%。在產業化結構不斷調整以及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的強力沖擊下,促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定位也必然是多層次、多樣性的,并應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持續不斷地發生變革,多數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則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著力建設應用性學科。由此,我國大眾化教育階段帶來的教育質量理念的重要轉變主要體現在高等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模式上應逐步實現由政府評價轉型至社會的評價。
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正醞釀著一場艱難的變革,面對社會對人才類型、層次及規模的不斷變化,我國的高等教育正面臨著質量危機。為解決此危及,應盡快建立高等教育獨立公正的第三方社會評估組織,能夠溝通政府與高校、高校和社會之間的聯系,維護及調解不同高等教育的利益主體,從而實現教育資源的最優化配置。
在構建高等教育質量監測體系時,應以學校辦學定位為前提,以樹立多元高等教育質量觀為核心,以滿足個人需要為基礎,以適應社會需要為關鍵,應綜合體現高等教育的“三適性”,即“內適性”、“外適性”、與“個適性”這三種價值取向。
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監測體系的建立,應堅持以社會評價為導向,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需求為驅動,滿足國家的經濟和發展實際需求,加快建設創新型社會。
在對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監控各項指標進行選取時,應充分考慮對社會經濟建設產生重大影響的評價指標。同時,應以市場為導向,結合國家對經濟化建設的實際需求,不斷調整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監測指標體系。
第四代評估理論指出:綜合評價的過程是評價的主客體在既有不同的價值立場上不斷交換意見和共同構建同一觀點的過程。因而構建高等教育質量監測主客體以及社會評估“多元協商”的評價方法可以有效提升質量監測體系的有效性。
構建“多元協商”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測體系,應當盡可能滿足所有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多元協商”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由“三緯度”、“四矢量”構成:
(1)第一緯度。
構建覆蓋多個評價主客體的“多元協商”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監測體系,其中包括四矢量,即政府部門、學校、學生、行業(企業)。作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核心利益相關者,他們的訴求能更有效地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實效性。
(2)第二緯度。
建立“多元協商”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監測評估方法,這需要依助高等教育社會評估組織的深度介入完成。正因為高等教育評估組織與政府部門或高等院校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或者利益關系,因而,在監督高等教育的質量正在發揮積極的作用。
(3)第三緯度。
加強其他社會力量對高等教育質量監測體系的監督,其他社會力量具有的社會角色使其更能客觀公正地對各種變化做出決策。因而,借鑒發達國家的高校董事會治理模式,完善我國高等院校基層委員會制度,可以為構建“多元協商”的高等教育質量監測體系提供全新的視角和思路。
首先,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監控信息反饋機制的建立,應遵循過程監控和結果反饋相結合、自我監督和外部反饋相結合的構建原則,應充分運用監控結果,從而不斷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其次,應構建多元化的質量監測信息反饋機制,通過評價主體向管理者的信息反饋、公眾反饋等多種渠道來增加質量監測信息的真實性、針對性和時效性;第三,應建立通暢的信息反饋途徑。新常態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時不斷變化的,應借助新媒體確保信息的及時暢通,間接制約和影響著質量監測與評價體系的最終成效。
第一,應盡快建立及健全社會評估組織的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在強立法和補空缺等方面,既應借鑒西方發達國家在高等教育社會評估組織的既有成熟經驗,也應結合我國當前社會評估組織的現行情況,重視本土法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第二,盡快促成政府部門、高等院校與社會獨立第三方評估組織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同時,在處理政府與高等教育評估中介組織的關系上,政府部門應處理好和第三方社會評估組織之間的關系;第三,社會評價機構必須脫離與政府的附屬關系,不能一味地依賴政府的支持。社會評估組織在監督過程中應始終堅持獨立性、客觀性及公正性原則,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在服務過程中不斷拓展相關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