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包海泉
財務監督是運用單一或系統的財務指標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或業務活動進行的觀察判斷、建議和督促。它通常具有較明確的目的性,能督促企業各方面的活動合乎程序與合乎要求,促進企業各項活動的合法化、管理行為的科學化。它是企業財務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于規范企業的財務活動,嚴格財務制度及財經紀律,改善企業財務管理工作,保證收支預算的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按照監督主體分類,可將財務監督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兩種。按監督的對象分類,可分為財政財務監督、財經法紀監督和經濟效益監督。按監督的內容范圍分類,可分為全面監督和專題監督。按照實施監督的時間來分類,可分為事前監督、事中監督和事后監督。從實施的時限分類,還可分為經常性監督、定期性監督和不定期監督。
財務監督的目的在于督促財務活動符合國家有關政策、法規和企業經營文件、制度的規定,揭示財務活動中的弊端和違規行為,威懾和制約不法行為,保證財務活動的合法合規運行;促進企業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實現企業經營目標。
內部審計具有管理、經濟控制、評價、鑒證等職能,從這些審計監督的職能及當前內部審計部門的工作實際情況來看,內部審計主要表現在事后監督,而財務監督更注重對事前和事中的管控。因此,財務監督與內部審計從職能的內容來看,不存在重疊,財務監督職能是對內部審計及其它監督職能的補充。財務監督職能包括對企業部門、相關具體業務及管理層的監督。財務監督涉及管理的每一個環節,除通常對資金、成本費用、利潤等計劃預算完成的總體監控外,還包括對涉及資金流出和費用消耗的具體業務項目的監督。從企業整體利益出發,判斷業務項目的合理性、合法性。由此可見,開展財務監督工作是有必要的。
(1)企業需要設立專職財務監督崗。從財務監督的目的可以看出,財務監督與審計是有區別的。財務監督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監督,它伴隨著經濟活動而進行,貫穿經濟活動的始終。而審計是對一定時期的經營管理活動或一些特殊項目進行調查、分析和評價,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如出具審計通知書、編寫審計工作底稿、撰寫審計報告等,通過審計會計資料、經濟行為以及反映的經濟活動是否真實,是否合法合規,經濟行為是否有效,并提出審計意見和結論。內部審計只是提出問題,沒有解決問題。我覺得財務監督不僅能發現問題還能幫助解決問題,在檢查過程中對發現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提出整改建議或借助中介機構,最終把問題得以解決,這才是財務監督最終目的。(2)企業財務監督需要制度來保障。隨著網絡信息化的普及,我們能夠從網絡上獲取很多有關審計的規章制度,但確沒有關于財務監督的制度,對財務監督這方面還缺乏相關的制度規定,致使在開展財務監督過程中責、權不夠明確,監督難以實施,財務監督不能真正發揮作用,這就需要財務監督制度來保障。(3)企業要重視財務監督而不能流于形式。為加強過程控制,強化財務監督,這就需要企業高層給予足夠的重視,如果企業對財務監督關注度不高,尤其對于大型的集團企業,這點更加重要。因此,財務監督主要還以事后監督為主,不能有效在事前、事中進行監督,就起不到實質性管控作用,最終導致財務監督只能流于形式。
開展財務監督是必要的,但財務監督也不是萬能的,它需要一定的外界環境,同時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何更好的實施財務監督,以達到企業整體利益目的,尚需企業各層級做出努力。
1.賦予財務監督的權利。制度是職能部門開展工作的前提條件,是監督順利實施的保證,因此,應將監督上升到企業制度的高度,以制度的形式來明確財務監督的職能及賦予監督的責任。
2.財務監督的定位。財務監督一定要把握一個度。因此,財務部門在進行財務監督時一定要清楚,首先,財務監督不能取代被監督部門職能;其次,財務監督不能取代企業內部審計、監察部門的職能。
3.注重財務監督與服務的平衡。財務部門作為企業一個重要的管理部門,它最基本的職能是會計核算職能,具有服務性的一面,對內對外都是企業的一個窗口。因此,一方面要有重點有方法地開展財務監督,另一方面要提升本部門的管理水平和服務意識,為企業服好務。
財務監督需要全員參與,決不是某一部門的職責。財務監督做為內部監督體系中的最重要的環節之一,不但需要完善隊伍建設,提升隊伍素質,還需要企業各層級的大力支持與參與,才能得以實施。由于水平有限,對財務監督這項業務研究探討的也不夠深入,所以有些想法可能不夠全面,也可能有偏差,希望能夠借此文進一步學習探討財務監督這項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