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金月 吳學軍 孫耀輝
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實現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的必要條件。長期以來,國家相關政策文件中對中等職業教育與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描述不清是導致目前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不順暢的主要原因。
行業企業是職業教育的最大利益相關者和受益者。同時,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工作也離不開行業企業的參與。為此,行業企業有責任和義務充分支持和積極參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
中高職銜接課程建設的關鍵在于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職業院校應該在人才系列中找準各自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中職培養技能型人才,高職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然后在實際工作中成長為更高層次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在目前的條件下,最現實可行的做法是在國家層面對中高職專業目錄進行修改,各省依據現實條件按照專業大類制定中高職銜接的課程標準。課程標準的制定一定要體現出明顯的層次性,在認真聽取行業企業相關意見,依據實際工作崗位的任務要求,結合學生特點以及教育教學的規律,在兼顧就業與升學不同需求的基礎上,使不同層次的知識、技術技能以及職業資格證書都能夠有一個參照的可行性標準。
行業組織是指各行業在其主管部門的指導下成立的一種民間性、非營利性的行業自治組織和社會團體。行業組織介于行業與企業、政府和市場之間,是政府和市場連接的紐帶。 在職業教育較為發達的一些國家和地區,行業組織在職業教育發展中發揮的作用的不容忽視的。例如,在英國從事職業教育課程開發的人員中有三分之二是來自行業企業界的代表,在參與課程開發的同時其也是課程的管理者。
目前,我國還沒有一個中高職一體化的課程標準。隨著職業教育的不斷發展特別是近年來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問題不斷受到各界重視,課程標準在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受到關注。職業院校作為課程標準實踐的主體,也在通過實踐對課程標準不斷進行探討與改進。
加強中高職一體化教材建設是提高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環節,同時也是實現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的紐帶。教育行政部門應做好宏觀引導與統籌,組織職業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依據職業教育的特點、按照不同課程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科學地組織并設計不同的教學單元。
職業院校的一線教師專業理論方面有較深的鉆研,但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如缺乏企業實踐經驗、對企業生產一線一知半解等。而企業一線的技術人員能夠很好的彌補這一缺陷,他們具有較豐富的企業實踐經驗,能夠協助教師了解哪些專業知識與技能是未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職業院校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實施主體,同時也是職業教育專業教材編寫的主體單位。因此,職業院校要與行業企業密切配合,充分發揮教材編寫過程當中的主體作用。
在統一的國家職業資格框架下,明確中高等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準確定位其崗位面向,合理設置課程,是實現中高職有效銜接的切入點。 我國的職業資格證書制度還不完善,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完善需要國家層面的努力。我省可以在現有職業資格證書框架下,嚴格要求企業執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循序漸進的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的改革。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職業資格證書是從業者所具備的從事某種職業所需要的職業能力的一種證明。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不僅是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構建的需要,更加關乎企業的切身利益,因此企業應當在用人過程當中嚴格執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
所謂“雙證書”制度也就是學生在獲得學歷證書的同時,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職業教育天然的行業性,要求職業院校不能關起門來辦學,必須要走進行業,深入企業,了解新動態、新要求。各行各業甚至是統一行業不同企業所需的人才類型和不同人才所要求的職業能力也不盡相同。所以職業院校要通過調研了解其所開設的各個專業所切實需要的職業資格證書,有針對性的要求學生考取職業資格證書以提高其使用價值。切記不要為了“雙證書”而“雙證書”。
對目前高職院校招考制度進行改革,擴大或逐步取消對中職學生對口升學比例的限制,而轉向招收中職校畢業生為主,普通高中畢業生為輔。
目前,高職院校的招生方式主要有對口招生、自主招生和普通高考三種途徑。隨著各級教育行政主管部門對高職院校招生政策的放寬以及自主招生考試,高職院校要在相關考試招生政策的引導下,以技能型人才成長規律為依據,通過學校自身或者聯合行業企業來組織考試,在采用“筆試+面試”的形式基礎上,積極構建“知識+技能”的考試科目體系,努力爭取能夠根據本校特點在招收適合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