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文浩 李佳俊 劉耘嘉
(吉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關系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全局性、歷史性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通過改善農戶的收入結構來影響農戶的收益,由于農戶是農村產業融合的主要參與者之一,同時具有不同人力資本水平農戶之間在獲取關聯產業收益的能力也是不同的。相關研究表明農戶人力資本可以影響農戶的涉農收入,在經濟不發達和次發達地區高水平農戶人力資本會顯著提高農戶收入;提高農戶的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也會顯著提高農戶收入水平,具有高技能人力資本水平的農戶所占比重越多越有利于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農村產業融合與農戶人力資本都會對農戶收入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基于此,本文將通過研究農村產業融合、農戶人力資本與農戶收入三者的內在關系入手,分析其二者影響農戶收入機理提出促進農戶增收政策建議。
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主要有,產業整合型、產業延伸型、產業交叉型以及技術滲透型。同時在產業融合的發展過程中促進著新的利益聯結機制的創新與發展,所以本小節認為農村產業融合促進農戶增收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五種方式:
第一,產業融合的發展促使農業產業的延伸,使得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的經營模式進行相應創新,在產業鏈延伸及經營模式的創新過程中,農戶通過股份合作、土地出租或者在當地經營主體內務工等方式參與到農村產業融合當中來,使農戶獲得一定的租金及分紅和務工收入,從而增加農戶的財產性和工資性收入,實現農戶的增收。
第二,產業整合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是以涉農經營組織為相應主體、以農業資源優勢為基礎通過對相關產業進行整合與聯系實現對農村產業內部的分工協作與有序循環。在此類型融合模式發展過程中,相關農業經營主體會獲得一定的財政政策補貼,使其獲得一定轉移性收入也會促進其快速發展,同時也會促進農村閑置勞動力的轉移,使得閑置農戶獲取相應的務工收入,帶動農戶增收。
第三,產業交叉型產業融合模式的發展的核心是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充分挖掘農村農業文化、旅游等價值實現農業與休閑業以及服務業等產業的融合。從而形成休閑農業、生態農業、智慧農業等的新農業業態,促進當地農戶的家庭經營性收入的增加,從而實現農戶增收。
第四,技術滲透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模式是以當代信息技術為核心,依靠網絡交易平臺讓信息化充斥農業產業之中,使農業在其生產、加工、貿易等環節中依靠產業鏈、價值鏈、生態鏈的核心優勢進行高精度無縫對接,從而推動當地農業高質量發展,減少農戶投入的生產成本,拓寬當地農戶的家庭經營性收入,實現農戶增收。
第五,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過程中各主體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的優化可以有效降低農戶交易成本、扶持弱勢農戶和幫助農戶持續增收。例如農村合作社的存在可以有效降低農戶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面對的市場、購買生產資料、農產品出售價格等不確定性的影響,從根本上降低農戶損失,也使農戶充分享受合作社為農戶所帶來的降低生產成本、拓展收入范圍以及打通銷售渠道等方面的實惠,從而提高農戶收入水平。
伴隨農業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農業的多功能性被開發,衍生出新的產業和新的農業業態以及各種商業合作模式創新的發展,都需要一定農戶人力資本。這時農戶人力資本稟賦會影響農村產業融合的深度與廣度,因為擁有高水平人力資本的農戶往往具有更強的能力參與農村產業融合,同時在進行從事新農業產業生產和特色農業經營過程中,具有高水平人力資本農戶與低水平農戶相比高水平人力資本農在分享農業各生產、服務和貿易等環節增值效益的能力更強,其獲得收入的能力也就越強,獲取的收入也就越高。其為農戶提高收入的途徑主要有以下三點:
第一,具有水平人力資本農戶在獲取新知識、新技能的能力上會有更大優勢,會影響其在參與農村產業融合的能力,參與產業融合能力越強在分享其發展所帶來的增值收益的能力就越強,獲取高收入的能力就越強。
第二,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伴隨著對人力資本要求的變化,簡單來說,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支撐,本身具備一定技能和受教育水平的農戶會更容易滿足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的綜合型人才,新的產業和新農業業態的發展為這些農戶又或者綜合型人才創造一定就業機會促進了該地閑置勞動力的轉移,且拓展農戶的增收渠道,提高該地區農戶的工資性收入。
第三,農戶的健康性和技能性人力資本優勢會給農戶提供更為充沛的體力、腦力和認知能力,這些基礎的人力資本優勢會顯著提高農戶的勞動生產效率,使農戶在從事農業生產經營活動中提高其勞動產出效率,使農戶在同等時間獲取更多的收益,同時,農戶的基本素質和生產效率的提高會給農戶創造更為豐富的就業機會和農業產出效益,從而提高農戶的工資性收入和家庭經營收入,甚至會促進農戶遷移到工資報酬機會更好的地區獲得更高的工資性收入實現農戶的增收。
產業融合在微觀層面上是農業生產要素的跨界集約配置的“帕累托改進”。農戶參與產業融合是適應新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過程,勞動力和土地等生產要素會隨著產業融合發展實現重新配置,農戶的收入在其適應這個過程中慢慢增加。同時,因為隨著產業融合的發展,對農戶人力資本的需求越來越高,差異狀況逐漸顯現。農業產業鏈的延伸和農村多功能性的發揮,要求農民具備一定的人力資本。與人力資本低的農戶相比,具有人力資本優勢的農戶在從事新產業以及獲取和分享鄉村產業生產及流轉過程中所產生利益的能力較強,從而使具有人力資本優勢的農戶獲得更多的收入。
首先,我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中有些主體的創新能力、資源整合能力、要素集聚能力以及市場開拓能力較弱。具體體現在農業多功能性未被充分挖掘,出現產業融合項目同質化以及農產品市場飽和化。
其次,人才、技術等要素是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轉型的重要支撐,然而當前農村存在著農戶的個人基本素質參差不齊,農村受到過高等教育的年輕勞動力的流失的狀況,導致了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所需的綜合型人才的不足,制約著產業融合的發展,影響著農戶的收入。具體來說,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離不開有知識、會管理、懂技術、善經營的綜合型人才,這些人才的存在會有效避免在進行產業融合時的彎路,使得社會上的先進技術要素可以被廣泛科學的應用到農業生產中。
最后,由于農村產業融合的相應的利益聯結機制存在不科學不完備情況,導致出現聯結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單一、缺乏保障機制、農戶主體地位模糊致使其獲得利益分配減少,導致農戶收入的減少,舉例來說當農戶或相關經營主體的簽訂的合同價格低于市場價格時,相應合作社社員就會進行一定的自己尋找銷路的行為,這就導致合作社只能被動接受這種行為,從而產生對經營主體不利影響,影響合作社已經形成的利益聯結方式穩定運行;同時,在相應銷售行為聯結中農戶主體地位受影響,農戶享受不到“二次返利”等利益分配方式影響農戶獲取二次收益空間,影響農戶收入。
(1)科學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相應制度的優化改善當前困境,優化配置當前農村資源,通過三產交叉融合實現當前農村勞動力、資金、技術、等主要生產要素的科學合理配置,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拓寬農戶收入空間。
(2)將相應主體進行合理劃分,多維度構建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同時建立相應農戶利益保護機制及相應內部約束機制,保證農戶的主體地位的同時也提高了農戶參與產業融合的意愿,從而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的發展,實現農戶增收。
(3)加強農村基礎教育,加強對農戶的信息技術教育和技能培訓教育,從根本上提高農戶的基本素質,提高農戶吸收先進科學技術的能力,從而滿足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所需,為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提供動能,促進農戶增收。
(4)在進行發展農村產業融合過程中,不要忽視農村產業融合的生態效益,要做到人與自然資源和諧發展,科學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持續發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