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瑤
(江蘇省南京市莫愁湖管理處)
風景名勝區,靠大自然的作用天然形成,或靠祖輩們的智慧創造、流傳下來,具有豐富人文價值的人文景觀,這些都是公共資源,依托公共資源打造的景區同樣屬于公共資源的范疇,應該眾人共享。2018年,國家發改委發布《關于完善國有景區門票價格形成機制 降低重點國有景區門票價格的指導意見》(簡稱門票指導意見),景點景區是否應該降低門票、如何降低門票成為熱點話題之一,以此作為背景,本篇就旅游景區的門票發展展開探析,希望能夠為相關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鑒。
在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民眾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的當下,中國正迎來了大眾旅游時代,“旅游業已從當初的小行業變成一個橫跨一、二、三產業,帶動一百多個行業及一個地方整體發展的綜合性產業。全域旅游時代到來,當前需要重新認識旅游產業的功能和地位。一方面,全域旅游時代到來游客對于一個旅游目的地的需求、評價已經不局限于一個酒店、一個景區、一個導游、一個旅行社,游客需要全方位的、系統的體驗一個地方的生活。另一方面,全域旅游時代到來,旅游業的功能、定位和性質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它能夠對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精準扶貧等方面起到綜合拉動的作用,成為戰略性的新引擎,此種狀況下旅游模式該如何變動便是需關注的重點。
門票對于一個景區的發展來看是其重要的收入來源,但其同時是控制人流的重要方式之一。根據杭州西湖等地的經驗,免費開放的景區,一般會伴隨大量的游客進入,旅游基礎設施相對健全,上下游配套服務業也高度發達。而當前我國部分地區的景區旅游基礎設施不完備,景區功能不完善,缺乏完備的住宿、餐飲、購物、休閑娛樂等配套服務體系,無法在“門票收入”之外產生可觀的“消費”,門票收入在這一類景區的經濟收入中占有較大比重,盲目取消門票,免費開放顯然會給此類景區短期的經營發展帶來不利影響,所以很多旅游景區對于取消門票的方式是存在抵觸心理的,因為會觸犯其利益,但是門票真的一定有益于推動旅游行業的發展嗎,也是需思考的問題。
上述談到,門票對于旅游景區的發展來講是其重要的收入來源,免門票模式下旅游景區將直接減少門票收入。當前我國多數景點景區是自負盈虧,不但要自給自足,還要考慮維護與發展的問題,“門票經濟”是部分景點的主要經濟收入,也是其在改革中最為關注的內容之一。通常是門票價格漲上去,景區景點的收入增加就會立竿見影。免門票對旅游景區最直接的影響就是門票收入的減少。以杭州西湖景區為例,據杭州市園文局測算,環西湖各公園景區實行免費開放后,每年因此減少了2600萬元以上的門票收入,所以,免門票的方式對于旅游景區的運營發展來看,是其經營收益的重大削減項。
當前我國部分景區免票,帶動當地旅游業升溫,游客激增,對景區的生態資源、文物及建筑物、基礎設施都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損害,因免費帶來的園林養護、治安保衛、衛生保潔等方面的管理成本也大幅增加。但是與此同時,景區并無相應的收益來應對,所以在維護壓力增大、收入降低的狀況下,景區的發展日益艱難,而這,都給景區管理來講均是重大的難題。
當前我國部分景區所在地區服務業利益分配機制尚不明晰。景區取消門票意在吸引游客,延長行程,進而帶動地區交通行業、飲食行業、購物行業、住宿行業等鏈條上產業的進一步發展。景區取消門票,“犧牲‘小利’是為了做大‘蛋糕’,但由于景區取消門票尚在起步階段,多數地區,大‘蛋糕’利益分配機制尚不明晰,門票收入減少造成的經濟壓力無法得到及時解決,地區交通行業、飲食行業、購物行業、住宿行業等和景區之間的收入分配如何開展都需要進一步的論證,此種狀況下,單談取消門票的措施便不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旅游景區的正常運營必須有相應費用作保障,由此,建立完善的服務業利益分配機制便是需關注的重點內容。
免門票模式下的旅游景區經濟轉型,要通過促進旅游產業鏈發展,以減少對門票經濟的依賴。要突破門票限制,拉長景區門外產業鏈,免門票能夠刺激消費,還可以平衡吃、住、行、游、購、娛等要素的發展。所以在推動旅游景區發展方面,并非必須設置高額的門票費用。旅游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能夠增加第三產業收入以彌補景點門票收入的減少。據國家旅游局統計,旅游業產業鏈長,若相關行業超過110個,可實現超過9O%的飯店業貢獻率,超過80%的民航鐵路客運貢獻率,超過50%的文化娛樂業貢獻率,超過40%的餐飲商品零售業貢獻率。因此,要在旅游產業鏈上下功夫,利用經營項目的多元化帶動收入的多元化發展,這樣才能夠在免門票的模式下切實的推動旅游景區的正常運營與發展。
免門票模式下的旅游景區經濟轉型,要完善游客分流制度,提升參觀品質。對于大部分景區來說,完善游客分流制度,提升參觀品質要解決空間與時間結構性矛盾問題,時間上是重點關注黃金周等節假日,空間主要是冷門與熱門景點如何均衡發展。從硬件和軟件兩方面著手“分流”游客。從硬件上說,一是完善路網結構、盡量分散車流并完善冷門景區交通、餐飲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這些景區對于游客的吸引力。從軟件上說,一是繼續提倡自駕車換乘、單雙號限行等措施;二是經過交警引導分流游客和車輛;三是將平常一些冷門景點精品化,通過‘冷熱均衡’分流大量游客;四是通過旅行社提前預約等形式合理安排每天的游客流量。在實行免費或低價門票后,對某些容量有限、資源脆弱的自然與文化遺產景區要嚴格實行限量進入制度,實行網上或電話實名預約制度,這種方法在國際上行之有效,國內也應該采用,以保護文化遺產,提升旅游品質,既能促進旅游景區的改革發展,也能夠確保其收益的穩定。
免門票模式下的旅游景區經濟轉型,要構建政府、景區、周邊群眾利益分配機制,而這需要多方參與。一是政府要對免門票景區給予一定的補償,通過稅收、土地、補貼、貸款、準入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進行初期的補血,使免費模式進入良性循環。二是政府在規劃之初,不論是項目的開發、建設到后期的運營,都要參照相關優秀景區經驗,景區免票但周邊公共配套要完備,由酒店、民宿、餐飲、購物等帶動整個區域的經濟增長;政府做到宏觀調控,機制體制上立新,向先進省份甚至國外學習,對景區實行財政轉移支付,保證景區發展所需的經費。三是要不斷挖掘景區特色、優勢,增強游客體驗感,同時打開園門引入商家,通過拍賣、出租、承包景區商業網點經營權等市場化手段,抵補損失的門票收入,盤活整個景區。
旅游業對國民經濟和地方經濟的重要貢獻不在于門票經濟,而在于它的聯動效應和拉動作用。從發達國家旅游業發展經驗上看,旅游景區單一的門票經濟終將過去,免門票模式是大勢所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發展旅游相關產業,延長產業鏈條;完善游客分流制度,提升參觀品質;構建政府、景區、周邊群眾利益分配機制三條建議,有助于推動當前我國免門票模式下的旅游景區經濟轉型,加速全域旅游時代到來,撬動旅游模式的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