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子尼 曹英
中共中央定都北平、移住香山,應該在1949年1月就已經決定下來了。定都北平,當時明確為中央駐地,一是中南海,二是香山。
中南海為北京的中心,是在故宮西側,顯然不便于安全保衛。當時對于國民黨武裝、散兵游勇的清理整頓接近尾聲,但治安案件尤其是特務武裝破壞仍時有發生,人民政權的鞏固還在進行中。香山則地處北京西郊,山勢較高,安全保衛有自然屏障,而且,山上的以雙清別墅為中心的建筑群,可以提供四五千人的定居、居住,是理想的駐營場所。
1949年1月中旬,負責“中央搬家”工作的中央辦公廳副主任的楊尚昆派李克農和范離去北平選地。范離等經過初步勘察,認為最好臨時駐扎在香山,因為香山現有住房較為寬敞,只需動用慈幼院的房子即可基本解決。這個意見得到北平市長葉劍英的同意。月底,范離帶著葉劍英市長的親筆信,回到西柏坡向楊尚昆匯報。(北京市海淀區委黨史研究室編,《中共中央在香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4頁。)1月31日,楊尚昆聽取范離匯報,向周恩來建議派李克農提早去北平,“趕辦一切”。周恩來同意,要求李克農盡早進平。2月1日,李克農和楊尚昆商議進平“搬家”事宜。楊尚昆要李特別加強政治安全、干部作風的建設。2月2日,李克農帶領中央書記處特別會計科科長賴祖烈、范離赴平。臨行前,周恩來特地指示要他們帶上一位專門負責掃雷工作、一位負責無線電專業的同志隨行,以加強香山駐地的警戒工作。
2月初,李克農帶領12人的考查小組來到北平,在北平市警備司令部司令員程子華陪同下到香山勘察。2月9日李克農報告中央,認為把中共中央臨時駐地定在香山是適宜的,并且平津前線司令部司令員林彪已同意調吳烈師為警衛部隊,已經調派2個連的工兵在香山進行修筑防空洞等工作。李克農在致電中還建議,中央駐地對外簡稱“勞動大學”,下設3個處:籌備處位于弓弦胡同15號,由賴祖烈主持,負責辦理交涉、籌備日用物資;收發處位于頤和園青龍橋,中央社會部干部王范主持,負責調查社會情況,布置警衛,辦理機關人員的駐地介紹等情況;招待所位于香山,中央組織部干部邊紀忠、中央辦公廳行政處辦公室主任田疇主持,負責香山駐地房屋修理、布置、租借、建設等事宜。中心在香山,中央社會部、組織部、招待所、直屬機關供給部均駐此,中央警衛團負責頤和園、香山、西直門的全部警戒任務。范離專門負責籌備“勞動大學”全體人員供給事宜,香山公安分局(郊五分局)協助收發處、招待所工作。(《楊尚昆日記》,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37-38頁;《中共中央在香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頁。)

雙清別墅內部院落
香山已于1948年12月14日解放。當時中共駐扎在北平的主要首腦機關在西部,以頤和園為中心。如葉劍英為市長的北平市政府即住在頤和園益壽堂。香山是北平市的名勝,有很多名流在此筑造房屋。香山的雙清別墅是北洋名流熊希齡建造的“慈幼院”中心,是一座幽靜別致的別墅庭院,一排坐北朝南的平房,典雅精致,房屋可供一家居住。在這里建有一個小院,院內有一個小池塘,荷葉滿池,水流不息;旁有翠竹,并建有六角亭,亭前兩棵獼猴桃樹,藤蔓繁茂,蔭涼宜人。院內清涼靜雅,猶似仙境。再往西北,則是來青軒等庭院,房舍眾多,是當時供幼兒居住的“慈幼院”主建筑群,共有3000余間。中共中央機關住此,既便于防空保衛,房屋較為集中空閑,也有利于盡快搬駐。
由此,中共中央正式決定遷駐香山。
決定共和國定都北平、中央暫時移駐香山后,相關方面緊急行動起來,為中央正式入住做準備。
準備工作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提高認識,要求全體干部深刻認識到這次是“遷都”,是中共中央進駐北平這樣的特大城市,任務艱巨、光榮;二是必須萬無一失,保證中共中央的絕對安全;三是各路保衛工作尤其是沿途警戒的時間、人員和警戒,要做到萬無一失。
2月10日,“搬家”具體負責人、中央辦公廳副主任楊尚昆召集西柏坡駐地的各單位負責人開會,要求全體同志務必正確認識到這次搬遷的重要性、緊迫性和艱巨性,因為存在三大困難:一是進入大城市,這對于20多年來一直在農村革命的部隊來說,“不能不說是大變動”,面臨很多新情況、新挑戰;二是北平是和平解放,沒有經過肅清,還有反動勢力的殘余,肯定“已有布置”,階級斗爭的情況非常復雜;三是走得快,來不及充分籌劃,“同志們應警惕,應小心,同時要正確認識,不要希望太高、要求太高,更要保持我黨樸素的作風。”
周恩來對香山的安全警戒十分重視。2月9日,當四野領導陳云、羅榮桓從東北到西柏坡向書記處匯報工作時,周恩來當面要求四野先抽調一個師到香山一帶駐守,準備保衛黨中央。并指示楊尚昆將掃雷、無線電等專業人員和范離等一起,作為先遣人員去香山進行偵查勘察。后來,四野派吳烈所部一個師進駐香山一帶,并在香山制高點“鬼見愁”建立了一個高射炮陣地。同時,為了保證交通電訊問題,中央在1月底指示滕代遠到西柏坡,周恩來親自和滕代遠、呂正操、黃克誠商談,布置中央機關進北平的交通安排。從西直門到香山,當時沒有正規的公路,汽車上不去,決定從四野調來一個工兵連,用20天趕修一條公路,讓汽車可以直上香山、雙清別墅,這是中共中央進北平前修的第一條公路;指示廖承志把電臺廣播的交替問題安排好,加上電話已經接通香山,中共中央進駐香山前的所有通訊聯絡就都好了。
3月16日晚,楊尚昆將遷移的準備情況向朱德和周恩來匯報。朱老總說:毛主席的意思是想在這里再留住兩個月,如果和平談判,也可以在這里進行。但周恩來、任弼時主張快些進北平,因為北平的政治活動日漸頻繁,中共中央偏居西柏坡,工作很難適應。北平的政治中心地位,越來越顯得突出。從客觀需要到主觀準備,中央機關遷移北平的條件已經成熟。3月17日晚,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已結束而公報尚未發表時,中央書記處決定:23日啟程向北平進發。(《楊尚昆回憶錄》,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版,第287-288頁。)
當時,負責香山警戒的是四野吳烈部。吳烈1949年初擔任133師師長,正在天津以南的叉沽港地區整訓。2月9日,周恩來對來西柏坡匯報工作的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東北中央局副書記陳云與平津前線司令部政委羅榮桓說,要四野抽調一個師到香山一帶駐守,中央軍委決定,將四野第47軍第160師改為第207師,隸屬于華北軍區平津衛戍司令部。3月13日,207師1.5萬人全部進駐新任務區,師部駐頤和園背后大有莊,所屬第619團駐海淀,第620團駐磨石口,第621團駐清河。與已在北平負責防務的中央警備團一起擔負中央首長、機關和首都的警衛任務。中央警備團此時已經入城7個連、800人,經過良鄉整訓,編入北平市公安局,番號為“北平市公安總隊”,屬北平市委領導,由張廷禎、魏傳連負責,直接歸屬譚政文指揮,負責北平警戒任務。
吳烈是老資格的政治保衛干部,長期負責中央安全,在延安時曾擔任警衛團團長。羅榮桓認為160師政治可靠、作風優良:調160師到北京擔負衛戍任務,主要是考慮160師的干部戰士絕大多數是東北參軍的,都是貧雇農,富農以上的沒有,解放戰士也少,政治上比較純潔,剿匪有經驗,連營干部大多是抗日戰爭時期的,營團干部許多參加過長征,師以上的都是紅軍干部,忠誠可靠。執勤業務由中央社會部領導,與中央警備團一起擔負中央首長、機關和首都的警衛任務,主要是清剿京郊地區的游勇散兵,肅清敵特分子,打擊流氓,穩定社會秩序。(孫國:《秘密警衛行動——訪北京軍區原顧問吳烈》,《黨史博采》2005年第1期。)
同時,李克農在征得周恩來同意的情況下,以中央社會部的名義組織了一支150人的“中央便衣警衛隊”。這支部隊在1949年1月中旬開始組建,招收隊員的條件是:家庭出身貧下中農、政治上絕對可靠;年齡25歲以下,身體健康;3年黨齡、5年軍齡。總共招收160多人,主要是華北軍政大學的連排干部、中央警備團的連排干部和中央社會部的部分干部,分為3個區隊、11個分隊和1個女生分隊。負責人是隊長高富有(中央警備團手槍連連長)、指導員焦萬有。
1月18日,集中到建屏縣西黃泥村訓練班集中學習,班的名稱是“中共中央社會部便衣人員訓練班”,由李克農部長直接領導。由于中央決定提前入平,訓練班便結束訓練任務,3月8日先期開赴北平。在迎接毛澤東、中共中央移駐香山途中,這批便衣保衛隊除去抽出來準備化裝隱蔽搞商業攤點的同志以外,大多數人被分派到香山至西直門公路沿線的警衛區域,大致是一區隊負責香山至頤和園東宮門,二區隊負責頤和園東宮門至白石橋,三區隊負責白石橋至西直門,并抽出部分人負責新北京、八大處至香山沿途的警衛工作。西直門以內的路線警衛歸北平衛戍區糾察總隊負責。(孫有光:《新中國第一代便衣警衛親歷記》,《百年潮》2006年第8期。)
3月17日,七屆二中全會后的各項工作已經結束,中共中央遷駐香山的工作正式開始,當晚,中央書記處會議決定,23日起身公開赴平,并將在西苑機場舉行入城儀式、檢閱部隊,毛澤東將發表主席聲明。20日,中央組成楊尚昆、曾三(中央辦公廳秘書處處長)、鄧典桃(中央直屬機關供給部部長)、鄧潔(中央直屬機關經濟建設部部長)、廖志高(中組部干部處代理處長)、方志純(中央社會部二室主任)為成員的“轉移委員會”,全盤負責中央搬遷工作。
3月21日,按照中共中央要求,在北平的幾乎所有主要領導人召開迎接中央遷平會議。包括平津前線司令部林彪、羅榮桓、劉亞樓、聶榮臻等主要軍事首長,華北局及北京市委書記薄一波、彭真,北平市軍管會負責人葉劍英、程子華等悉數到會。按中央要求成立葉劍英、聶榮臻、程子華、劉亞樓、李克農5人組成的“迎接中央遷平組織委員會”。會議對毛澤東、中央遷平沿途的警衛、對空警戒、閱兵保衛、城市慶祝等活動都做了嚴密的部署:華北軍區負責從唐縣到涿州段;四野42軍負責涿州到長辛店段;四野41軍負責長辛店到西直門段;李克農負責西直門鐵路以西到香山段;劉亞樓負責對空警戒、閱兵總指揮,閱兵參戰部隊由四野組織3個步兵團、1個摩托化團、2個炮兵團、1個坦克營組成;毛澤東到時,36門禮炮個鳴炮4響,共144響示敬,炮彈為演習彈。(《中共中央在香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9頁。)隨即,葉劍英、李克農將布置電告周恩來、任弼時、楊尚昆。
3月22日19時,周恩來代表中央復電,基本同意所提各項布置,但對鳴炮表示反對,要求改以軍樂隊代替。并要求派一負責干部到達涿州與中央接洽,中央將在涿州歇息一晚。至于是乘坐火車還是汽車,到涿州再定。22日,葉劍英、李克農再次致電中央,建議仍乘火車為好,因為從廣安門穿城經西直門到西苑飛機場,公路不好走,鐵路沿線已做好安排。電報并具體報告了沿途準備情況:從涿州到清華園約60余公里,一共12站,兩小時即可到達。現每站派兩個負責人,一人看守電話,一人緊盯道岔、監督車輛通過。在中央首長換乘火車進平時,編列3個列車,每列8個車皮。第一列車掛8個客車,為壓道車,載警衛部隊、少數干部及警衛人員,到西直門后下車,坐卡車直到香山;第二列車掛8個臥車和1輛餐車,直開清華園站;第三列車5個客車,3個行李車,直接開前門車站。3列車錯開,是為安全起見。(《中共中央在香山》,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第9-10頁。)
周恩來在請示了毛澤東后,于第二天傍晚回電,對此行程安排表示同意,后來這也是毛澤東、中共中央的進平路線。21 日早晨,四野政治部保衛部長兼聯絡部部長錢益民、司令部作戰科長尹健帶著100 輛大卡車、20 輛中小吉普車,分別從北平、天津出發,迎接毛澤東、中共中央遷平。2 2日,二人趕到西柏坡。
中央全員進京開始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