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吉林建筑科技學院,吉林長春,130114)
民辦高校的創立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一大創舉。從1999年起,民辦高校以其獨立的辦學模式與經營理念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互聯網時代,民辦高校借助網絡信息技術讓教育資源化、教學模式技術化,最終實現成功轉型。2014年9月,李克強總理在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提出,要借助改革創新的“東風”,推動中國經濟科學的發展,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掀起“大眾創業”“草根創業”的新浪潮。2015年,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再次說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可以擴大就業,又能增加居民收入,還有利于促進社會縱向流動與公平正義。[1]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歷來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放在首位,以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為教學關鍵。進入互聯網時代后,民辦高校原有的創新創業模式制約著其藝術設計專業的發展。因此,圍繞互聯網帶來的新機遇,民辦高校對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模式進行了改革和創新。
藝術設計專業是我國高等教育學科重要的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我國文化創意設計類人才的重任。采用有效的產學相融教學模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緩解日益嚴重的就業問題。民辦高校辦學模式靈活,而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旨在培養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與就業創業能力,二者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十分契合。隨著5G時代的到來,互聯網因其信息流通量大且傳播速度快,打破了傳統實體行業發展的瓶頸,有效地降低了企業生產與運營的成本。互聯網為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和就業機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思維活躍且精力充沛,接受新事物能力更強,他們能夠快速捕捉互聯網帶來的機遇,有效地進行創業。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進行創業時會面臨巨大的運行風險和缺乏啟動資金的困難,互聯網能為他們降低創業風險。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會經常參與一些藝術比賽與活動,他們的實踐能力也較強,這為其創新創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學科規劃的宏觀層面與微觀層面
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頒布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強調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2]民辦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時宏觀方面缺乏科學的定位與規劃,創新創業理論過于形式化,可操作性不強;微觀方面缺乏創新創業師資隊伍,資金不足,缺少政策保障,實驗室硬件配置低,網絡平臺建設差。
2.產學結合機制不合理
民辦高校是當代高等教育產學融合的結果。民辦高校依靠獨立經營,在互聯網大背景下,無法跟上社會發展的速度。一部分民辦高校向產學融合的教學機制轉型,但融合產業模式依舊是線下實體經濟。互聯網背景下的產業結構是線上銷售,線下生產,以大數據精確算法準確定位客戶喜好,開展定制化營銷。以此為基準,民辦高校的產學結合機制需重新規劃。
以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為例,其課程體系缺乏有針對性的教學規劃。比如,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依然沿用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理論課、選修課等學科模塊,以藝術設計專業學科課程為主,注重學生專業知識結構的嚴謹性。而藝術設計專業屬于文化創意領域,相關企業對人才創新創業技能與文化素養要求較高。同時,在互聯網大背景下,當代中國產業的發展是以大數據建構為支撐的,傳統的課程體系與單一專業知識架構培養下的學生難以適應當下的發展。雖然民辦高校會與企業聯合培養人才,但合作模式依然是讓學生在大四下學期進入企業實習。想要真正把創新創業融入藝術設計專業日常教學中,學生、教師、學校和企業就需要進行四位一體的深度合作,以學生整個大學四年作為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模式產學結合運行的周期,從而構建一條完整的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產學結合生態鏈條。[3]
3.教學主客體“想法多,實踐少”,市場風險意識不強
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有著天馬行空的想法,但是,他們對創新創業缺乏成熟的思考,缺少對市場的理性分析。隨著創業的不斷深入,學生在創業過程中的問題就逐漸浮現出來。如學生在創業初期過度追求個性,忽略商業運營的服務性與市場風險性等。同時,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缺乏應有的商業管理知識,跟風現象十分嚴重,導致一些學生雖然有一些創意,但是不從客觀實際出發,損失慘重。
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大多來源于藝術專業院校,他們對知識結構的掌握程度和專業水平較高,實踐能力很強,但缺乏創新創業的知識與商業運營的經驗。不少藝術設計專業教師更適合做產品研發,商業運營管理與網絡市場營銷經驗稍顯不足。在互聯網背景下,產品開發與運營都需要創意。一個產品無論多么優質,如果缺乏有效的網絡營銷方法與吸引眼球的產品文案,那也無法打開市場。這讓教師在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從“雙創”理論的提出到政策的實施,行政機關在培養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中起重要作用,有效地保障了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首先,行政機關在進一步出臺創新創業政策時,可以最優化地協調社會各種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創新創業時獲得最大化利益。其次,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在應對市場風險時,可以借用行政機關的調研數據,制訂適合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計劃。行政機關應時刻關切學生的實際需求,在制訂相應的創新創業規劃的同時,一方面要加強對相應政策的落實與督導,另一方面應盡可能地簡化相應的政策批準流程,從而真正讓大學生獲得實惠。最后,行政機關可以設立民辦高校大學生創新創業專項基金,不斷鼓勵學生創業,解決學生創業初期的資金周轉與籌措的難題。
民辦高校應該積極加強雙創教育,不斷完善創新創業的課程設置。藝術設計專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在互聯網背景下,一方面要進一步加強與專業教育的融合,根據民辦高校自身的辦學條件與資源因地制宜地設置“KAB”“SYB”創新創業課程,另一方面要在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基礎之上,增加“創造性思維與方法”“網絡文案”“網絡營銷”“企業行政管理”“市場營銷”“創業理論與概論”等課程,從而為學生打下產學結合的理論基礎。
民辦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教師隊伍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技術技能與學術知識,又要具備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首先,民辦高校的藝術學院要堅持“專兼結合,內外兼修”的原則,根據創新創業教學實際規劃教師人數。民辦高校要結合藝術設計專業課程的特點,制訂創新創業師資的評選標準,從而有針對性地選拔創業活動指導經驗豐富與實踐能力強的教師,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合理有效的指導。其次,民辦高校要優化創新創業導師團體,綜合考察導師年齡、學歷與專業結構,打造立體化、多元化、合理化的導師團隊,從多個方面滿足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需求。再次,民辦高校要創建師資隊伍培訓機制與體系,不定期地讓學校的中青年教師參與各類創新創業技能培訓。同時,藝術設計專業應與其他學院搭建合作交流平臺,積極組織教師調研考察,開拓教師的教學思路,豐富教師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民辦高校在教師隊伍平臺搭建中要注重校企合作,讓教師定期到企業掛職,引導教師深入了解企業的運營制度與經營理念、管理制度、營銷模式,最終把教師培養為“雙師型”教師。[4]
在互聯網背景下,民辦高校應用“校園文化活動”“新媒體”“學科競賽”三個板塊搭建創新創業實踐平臺,為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提供大展拳腳的機會。
1.校園文化活動板塊
校園文化活動對培養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對于低年級的學生而言,通過參與校園文化活動可以積累創新創業的經驗。藝術設計專業具有特殊性,可以借助校園文化活動作為其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媒介。專業可以構建“網絡設計工作室+網絡店鋪運營+創意產品研發”網絡產業模式。工作室應圍繞當下學生實際需求,由一兩名業務能力強的教師牽頭,從每個年級挑選實踐能力與專業技能較強的學生組成團隊,最終形成產學合作關系。我校藝術設計專業依托學校資源讓學生嘗試開設工作室,用淘寶店進行運營,同時進行線下生產與研發。網絡工作室在運營之初以學生設計手繪、手工、原創工藝品為主,如設計精美木質支架、木質折疊臺燈等。隨著承接業務范圍逐漸變廣,學生可以嘗試承接室內設計、海報設計、平面設計與條幅設計等業務,還可以提供攝影跟拍服務,如拍攝個人寫真、婚禮跟拍等。
2.新媒體板塊
隨著互聯網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新媒體受到越來越多大學生的關注。一是民辦高校可以借助各種微信公眾號、App等信息平臺發布創新創業相關消息、國家創業政策,幫助大學生了解最新相關資訊。二是教師可以采用直播或其他在線形式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及時解答大學生在創新創業時面臨的問題。三是藝術學院可以引進一些實驗室設備與最新的創業軟件,引入5G、大數據和云計算等最新技術,讓學生在新媒體信息技術設備下進行智能交互。學校實驗室應免費對學生開放,讓學生在實驗室中進行創新創業模擬實驗,積累藝術設計產品研發經驗。新技術的使用可以為學生創新創業提供技術支持,大數據技術精確算法能夠準確運算出客戶喜好,可以有效地優化客戶體驗,提高后期與消費者的黏合度。[5]
3.學科競賽板塊
民辦高校可以通過學科競賽的形式引導學生關注互聯網背景下的商業服務需求,將創新創業融入大學生的日常教學之中。學科競賽板塊是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的重要渠道,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鍛煉學生的組織協調能力與商業運營能力。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可以根據學科類型選擇合適的學科競賽。當前,在我國“雙創”背景下,有多種類型的創新創業大賽,其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交流與展示的平臺,最終實現產融對接與學生項目的孵化。影響力較大的創新創業比賽有“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等。各個類別創新創業大賽可以展示民辦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階段性成果,進一步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