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榮
(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南京,210023)
在數千年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人類社會曾發生許多重大事件。它們的發生不僅直接影響人類的生存、生活,還進一步改變人們對世界的認知以及生活方式,甚至對人們的心理、思想、價值取向都會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因此,在大學生的價值觀教育中,教師有必要關注社會重大事件以及它所能發揮出的獨特作用。
所謂“事件”,《辭海》中將其定義為社會和生活中發生的大事。對“社會重大事件”的界定,學界觀點不一。參閱多篇文獻后,本文認為以下的解釋更為準確:社會重大事件是指發生在國內外,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對人類社會產生巨大影響的事件。[1]其中,既包括自然事件和人為事件,也包括正面事件和負面事件。社會重大事件的特性是較廣的波及范圍、較深的社會影響、較強的關注力度。
波及范圍廣是指事件影響的輻射范圍大。社會重大事件不同于一般的事件,它波及的區域廣、涉及的人數多,有些重大事件波及全國甚至全世界。而波及范圍越大,事件的影響越廣泛。發生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是一起重大的食品安全事件。數據顯示,此次事件造成陜、甘、寧、鄂、豫、贛等多省(自治區、直轄市)近29.6萬名嬰兒受害,受三鹿奶粉影響的兒童約達300萬人,直接用于支付患病嬰幼兒治療、賠償的費用高達9.02億元。“三鹿”集團因資不抵債、社會責任嚴重缺失而破產,價值高達149.07億元的三鹿品牌資產灰飛煙滅。[2]而且由此造成人們對國內奶企行業的極度不信任,其負面影響久久不能消解。
社會影響深是指發生在某一領域里的事件,往往還會帶來對一個國家或國際范圍內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其他方面的深層次影響。全球范圍內發生新冠肺炎的重大疫情,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報告,至今(2020年8月4日)已有一千多萬人確診,五十多萬人死亡,其來勢之猛、傳播之快、防控之難前所未有。這次事件是公共衛生安全性質的事件,所造成的影響已經波及經濟層面、政治層面、倫理層面等,引發人們重新審視人與動物、人與自然關系問題。人們對疫情生態倫理問題的探討,也更加深化人類對生命安全共同體的責任思考。
關注力度高是指國家、社會、公眾甚至全世界對事件的關注程度強。從統計學角度來看,災難性事件往往在社會重大事件中占有較高的比例,且多為突發性的,普遍造成對民眾的財產損失以及生活的嚴重損害,甚至生命的喪失。基于人類同理心和共情的影響,重大事件都會受到人們極大的關注。特別是現代網絡媒體高度發達,人們可以便捷快速地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過程和結果,也可以相對自由地行使話語權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意見,甚至還可能通過譴責或褒揚、輿論圍觀乃至投票、募捐等行為影響相關部門對社會事件的后續處理。總之,社會重大事件影響著人們的情感認同、價值判斷和行為方式。
毋庸置疑,培育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社會發展都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也是高校立德樹人的重大任務和重要目標。當然,科學的價值觀是不可能不學而知、不教自會的,它需要通過培育才能確立起來。當代中國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亦是如此,需要運用不同的載體、不同形式的教育。社會重大事件中蘊涵著豐富的教育素材和獨特的教育契機,有助于大學生價值觀的樹立。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從國家、社會、公民個人三個層面用24個字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明確當代中國全體社會成員追求的價值取向、遵循的倫理規范和具備的意志品質,也是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核心內容。我們要達到的不僅是讓大學生形成知識層面的認知,更重要的是入其腦入其心,真正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轉化為他們的內心認同、行為準則。社會重大事件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資源,能夠強化大學生的思想認同,為價值觀教育找到現實的落腳點。
今天的“95后”“00后”青年大學生,自小接受學校系統的教育,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大多源于書本和理論,缺乏切身的體驗和實操的訓練,因此理解比較膚淺,認同也不夠深刻。而社會重大事件猶如一次生動的教育實踐機會,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能發揮巨大的教育作用。比如,我國疫情防控在很短時間內就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國民經濟已經有序恢復,中國的抗“疫”措施和積極成效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和肯定,這充分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接收到的信息是具體的、真實的、鮮活的,他們內心的愛國情感被點燃、被激發,很多人關心討論國事,不僅點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勢和“中國之治”的深刻內涵,還深深認同青年一代在疫情下的社會擔當以及未來應有的家國情懷。無疑,這些都是對“愛國”價值觀的有力詮釋和踐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是當前一個內容豐富、具體的重要話題,單純依靠文字或者圖片說教的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用于現代青年人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特征。受網絡普及的影響,無論是正面還是負面,無論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重大事件的波及范圍之廣、造成的社會輿論之大,都會對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產生重大影響。教師利用重大社會事件引發的社會公共危機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可以激發大學生的情感體驗,提升他們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擔當。
重大事件具有強烈的震撼性。現實生活中發生的社會重大事件,正面的會告知人們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尊重科學所取得的成果,負面的也能讓人們從中總結并吸取慘痛教訓。人類只有不斷獲得成果和教訓,才能逐漸地認識世界、探索自然、反觀自省,在文明發展的征途上走得更遠。好奇心也促使人們自覺自愿地關注重大事件的發生、發展、影響,經歷重大事件帶來的復雜的情感情緒體驗深化人們對人生、社會、世界的認識和思考,影響著人們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
人是社會的人,需要社會化的過程,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需要通過社會實踐來踐行和鞏固。社會實踐是大學生體驗生活、認識社會、服務民眾和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要使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理論認同與實踐驗證相結合,利用社會重大事件無疑是一種特殊的實踐通道。“社會事件是重要的社會生活‘文本’,是鮮活的教學資源,是促進學生發展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3]
教師不僅可以利用社會重大事件讓被教育主體去感悟、去體驗,還可以使其沉浸或參與其中。比如,組織大學生參與公益慈善活動,在關愛同胞、傳遞愛的過程中感受愛的力量并強化家國情懷;組織大學生參與志愿服務活動,讓他們結合自身能力為社會和他人做一些實事,從中找到個人價值與社會需要的結合點。青年學生通過實踐,有了直觀的感受,從中感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并內化為內心認同與秉持,真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當代大學生肩負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4]社會環境和重大事件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無所不在。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引入社會重大事件時,教師要注重把握其情境性、契合度以及典型意義。
人們價值觀念、理論認知的產生都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情境。社會重大事件所構筑的獨特的情境,“涵涉巨大的思想政治教育能量,更易激發教育對象的情感,更能引起其心靈的沖擊、思想的升華”[5]。在大學生價值觀教育中,把握契機,增加社會重大事件的特定情境,必然能提升價值觀教育的實效。
北京奧運會、抗震救災、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中共“十八大”“十九大”會議的召開等一系列重大事件,所產生的影響不僅時間持續長,而且傳達的是積極正面的影響,有利于構筑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資源和情境氛圍。不可否認,在北京奧運會中展現的大國形象和志愿服務精神,在抗震救災中形成的萬眾一心、不畏艱險、團結互助、頑強拼搏的偉大精神,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以及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中反映的社會主義建設偉大成就,都是我們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最佳素材。
教師在價值觀教育中融入社會重大事件,就是要最大限度地借力教育資源,深入挖掘其中蘊含的教育內涵,充分運用事件形成的具有獨特教育意義的情境氛圍,激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進而強化對社會主義價值觀內涵與觀念的自覺認同。
以社會重大事件為契機開展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工作的關鍵在于,遵循教育規律,科學設計價值觀教育主題,融合各類重大事件中的有效素材,創新教育活動的方式方法,從而增強教育的吸引力、針對性。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具有一定高度的理論性、邏輯性、抽象性。要想使枯燥、抽象的理論知識鮮活起來,增強其生動性和感染力,教師需要結合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需求,精心選擇合適的重大事件,聚焦熱點、剖析難點、闡釋疑點,把重大事件所蘊含的教育資源與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要求進行有機匹配,抓住形式與內容契合的要點。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從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到洪水滔滔,我們目睹了災難的無情,也一次次看到中國人的犧牲與奉獻。無數抗擊疫情與洪水的英雄,他們中有醫生、警察、軍人、社區工作者,也有我們身邊最普通的、最平凡的人,他們的事跡被我們知曉、讓我們感動。英雄事跡讓我們看到人間的大愛大義,國家的應對彰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全國上下團結奮戰、眾志成城,抗擊災情的事跡可歌可泣、感天動地。充分運用這些社會重大事件的案例和素材,教師就能開展一堂現實的、鮮活的、深刻的教育課,為培育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正能量。
社會重大事件具有潛在的多維教育價值,是有待開發的重要教育資源。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這無形的大學既然是我們的,我們就應該承認它,認識它,把它當作我們自己的寶貝,運用它來教育我們自己。”[6]這里的“無形的大學”是指現實的社會生活,包括各種社會事件和社會問題。從教育者的視角看,這些事件是極其重要的教育資源,是聯結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結點。教師把社會事件融入大學價值觀教育,可以發揮其特色教育價值,培養學生對國家、對社會、對個人的理性認知、反思力以及價值責任感,使學生成為合格的現代社會公民。
當然,社會事件多樣而繁雜,教師需要具有在各種社會重大事件中選取具有典型意義事件的能力,并使這些事件匹配價值觀教育的目標、契合教育內容、緊扣教育主題、適應教育手段和方法。同時,教師還要能高度凝練案例的文本,形成邏輯嚴密、說理深刻、表達生動的完整的教學體系。
總之,對于社會生活中發生的重大事件,一方面,我們要看到它是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等狀況或問題的反映,具有時代的烙印;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從中把握人類對各種關系的認識,它映射出這個時期人類所追求的價值層次。生活的場所是價值觀教育最好的“課堂”。正是無數個社會事件,深化人們對人生、社會、世界的認識,塑造著人們的價值觀念,也推動著社會歷史不斷地向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