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卓華
(廣州市海珠區教育發展研究院,廣東廣州,510330)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幫助兒童做好入學準備,以使其適應小學學習和生活的一項重要舉措,能夠為兒童的終身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幼小銜接應在充分尊重兒童的基礎上,以促進兒童進入小學及后續學段的學習為目的,實現兒童的持續健康發展。[1]
入學準備是幼小銜接中的重要內容,即幫助兒童在進入小學前達到適應新學習環境和任務要求的身心發展水平與狀態,包括身心健康、學習品質(如注意力、自控力、抗挫折力等)、生活自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語言傾聽能力與表達能力等方面的準備?!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總則明確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區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笨梢姡?、園、校合作共育是幼兒園幼小銜接工作的基本方向?;诩?、園、校三方共同合作的入學準備,可全方位集合教育資源,為兒童正式進入小學創造良好的先決條件,有利于兒童更好、更快地適應日后的小學學習和生活。廣州市海珠區幼兒園在兒童入學準備工作中通過構建適合生本、園本特色的課程,整合家、園、校的教育資源,創設有利條件,幫助兒童做好科學、充分的入學準備,實現了優質的幼小銜接。
一直以來,人們對幼小銜接工作的承擔對象存在一定的理解誤區,認為這是幼兒園單方面的教育責任。事實上,幼兒園確實是幼小銜接工作的主要負責方,但在強調開放教育、共享資源的當今時代,幼小銜接還需要小學與家庭的共同參與及合作,構建家、園、校合作共育模式尤為重要。家庭、幼兒園及小學三方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承擔著不同的責任,其中:幼兒園是主要執行者,負責具體工作的落實;小學以其育人標準為幼兒園提供科學的工作指引;家長則與幼兒園有著共同的愿景,在此基礎上開展合作,可實現強大的育人合力。家、園、校三方猶如三角形的三個頂點,三方的合作可以借助資源的整合及經驗的交流促使幼小銜接工作穩固開展。
幼兒園是幼兒教育的主陣地,在幼小銜接中的入學準備工作方面肩負著主要的責任和重要的使命。在主陣地中構建“幼小一體化”課程體系,有利于站在兒童的角度培養其心理適應、社會適應與學習適應等能力。[2]同時,在此基礎上實現的區域內課程資源共享,能夠充分融合各園的優勢與經驗,為區域內兒童入學準備提供有力保障。
1.構建場景課程,培養兒童的心理適應能力
兒童是入學準備的主體,強化兒童對于入學準備的認知,是做好幼小銜接的關鍵。研究發現,場景化課程能發揮以兒童為本、關注兒童經驗、為兒童提供有效支持的教育功能。兒童對于上小學,除有向往、好奇的情感外,還可能會有很多復雜的情緒感受,這需要教師采用場景化的課程實施策略,營造尊重、友愛的環境氛圍和融洽的師生關系,聆聽兒童內心的真實聲音。教師可通過創設兒童喜愛的“樹洞”場景,設置秘密樹洞和私密小帳篷,提供心情貼紙、秘密小紙條、真心圖畫等豐富的活動材料,鼓勵兒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入學前的喜、憂、懼等各種情緒和需求,讓兒童從不同角度表達內心的真實聲音?!皹涠础笨蔀閮和瘎撛彀踩捤汕页錆M尊重的精神環境,賦予兒童自由自主表達的機會,使其學會調節自我情緒,培養心理適應能力。
2.構建生活課程,培養兒童的社會適應能力
幼兒園一日生活皆課程。幼小銜接必須與兒童當下的生活有明確的關聯,將入學準備與兒童的生活體驗有機結合起來,進而實現兒童社會生活技能的有效發展。在一日生活各環節中對兒童進行規則意識培養、自我整理規劃能力及社交能力培養,能夠幫助兒童形成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使其平穩順利地度過銜接期。比如,在實施“學做小學生”主題課程的過程中,面對兒童根據參觀小學的認識和經驗提出的開展“課間十分鐘”小學模擬游戲的訴求,海珠區某幼兒園教師充分尊重兒童的意愿,適當調整一日作息制度,給予他們自主安排“課間十分鐘”的權利與機會——在課間休息時間里,可以選擇看圖書、自由結伴游戲、到走廊曬太陽等,讓其學會自主規劃和管理自己的課余時間,學會如何與他人相處或獨處,培養其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3.構建實踐課程,培養兒童的學習適應能力
培養兒童的學習適應能力是兒童入學準備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培養兒童的學習品質是最核心的內容,因為積極的學習品質有助于兒童良好人格的形成與發展。兒童的學習品質分為學習態度、學習行為與習慣兩方面。幼兒園應把兒童學習品質的各個維度貫穿于多樣化的幼小銜接課程活動中,從而促進兒童學習適應能力的提升。教師可設計“我要上學了”主題實踐課程,以多樣化的活動準備,使兒童認識并逐漸熟悉小學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對小學生活的好奇與興趣,在強烈求知欲的推動下不斷探索,積極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教師也可設計“一分鐘”實踐課程,讓兒童通過游戲體驗感知一分鐘有多久,建立一定的時間觀念,養成珍惜時間和做事不拖拉的學習品質;或通過播放《奇妙的一分鐘》視頻,幫助兒童了解運動員和工人等人員一分鐘可以完成許多“不可思議”的任務,培養兒童積極思考、主動探究和認真專注等學習適應能力。
4.重構育人合力,實現課程資源共享
課程資源共享不僅可以實現各校(園)的互惠互利,還能大幅度提升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水平。以海珠區幼小銜接工作為例,第一,相關部門制訂了區域幼小銜接工作制度,明確幼小銜接的核心工作和實施標準。第二,以“主題探究式幼小銜接課程”等課題研究為引領,各片區幼兒園融合各自的優勢,形成區域合力,共同參與課題研究,探索出適宜的幼小銜接工作目標;研究兒童對入學準備的興趣點和關注點,生發出幼小銜接系列課程活動;總結研究成果,形成課題成果集《主題探究式幼小銜接整合課程》和《“三位一體”(家、園、校)幼小銜接聯動工作手冊》,此成果集成為區域內各幼兒園實施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參考文本。第三,相關教育部門定期組織幼小銜接主題論壇,為幼兒園園長和教師提供學習與交流平臺。第四,相關教育部門建立了幼小銜接資源庫,共享各幼兒園的《幼小銜接活動方案》、“手拉手”工作協議、《孩子入小學的四個準備》、《學生在校一日禮儀行為規范指南》等資料,為區域內幼兒園提供了科學做好兒童入學準備工作的有效指引與技術支持。
幼小銜接視角下入學準備工作的最終目的在于幫助兒童適應小學的學習與生活,其核心任務是挖掘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聯系通道,使兒童自然而然地實現由學前玩耍狀態到正式學習狀態的身心跨越,達到小學階段的發展標準。故此,需要小學參與進來,與幼兒園實現雙向銜接,交流彼此的教育工作標準。
1.搭建平臺,促進教師雙向交流
幼小銜接是幼兒園與小學兩個階段的互相連接而非單一的碰觸,需要二者之間建立一定的聯系,其中,教師之間的雙向交流便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徑之一。區域教育行政部門可引導幼兒園與周邊小學“手拉手”,共同開展幼小銜接系列活動,為幼兒教師與小學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搭建平臺。比如,組織兒童參加小學少先隊活動和課堂實踐活動,幫助兒童了解小學的學習和生活常規;幼兒園與小學共建“幼小銜接”科研課題,形成相互溝通、支持和學習的經常性交流合作機制;組織幼兒園大班教師和小學一年級教師開展幼小銜接交流與學習論壇,以“開學第一課”等教學內容、教學方式開展合作教研,促使雙方同步了解幼兒園與小學的知識體系及教學內容與要求等。
2.科學指引,利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協同準備
信息化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強大助推力。幼兒園與小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QQ群等信息化平臺,進行雙向的互動聯絡,交流與傳遞入學準備的相關信息。信息化技術具有傳播速度快、范圍廣的特點,而且能隨時查看歷史記錄,可以為幼小銜接提供一個大容量的資源平臺。小學教師可提供各種與小學校園生活相關的指引,如兒童入學前的建議和要求、兒童入學需要具備的相關知識與能力要求、幼小銜接的實踐經驗感悟等;幼兒園教師則可結合本園兒童的特點,向小學教師咨詢如何有針對性地開展幼小銜接活動等。
教育關乎兒童的未來成長,該過程承載著眾多家庭的美好希望與殷切期盼。家庭是兒童生活與成長的主要場所,對兒童思想、個性與行為等的形成有著極大的影響,因而,幼兒園需要時?!榜雎牎眮碜约彝サ穆曇?。升學是兒童學習階段的大事,入學準備更是重中之重,家長的教育觀念及家庭的育兒氛圍都是幼小銜接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影響因素。[3]幼兒園需要與兒童家庭建立家園合作關系,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觀念、創設和諧開放的家庭環境,與兒童家庭共同做好兒童的入學準備工作。
1.利用家長學校,強化家長的教育觀念
幼小銜接工作中,家長的作用舉足輕重,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小銜接教育觀念尤為重要。[4]家長學校是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平臺,可以讓家長對幼小銜接工作形成系統的了解與科學的認識,促使其主動參與到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中。幼兒園可利用家長學校向家長普及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意義。從幼兒園到小學,是時間軸上非常接近的兩個點,但對兒童心理、行為的要求卻存在很大的差異,如作息時間的變化、教學標準的不同等,幼小銜接的目的之一便是減少甚至消除這些差異可能給兒童成長帶來的消極影響。家長學??啥酱偌议L遵循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站在兒童未來發展的立場上,以尊重兒童為基礎,逐步積累應對兒童成長變化的經驗,在兒童成長的各個階段中扮演好最重要的角色。
2.傳遞民主理念,幫助家庭創設學習場景
良好的親子關系和家庭學習環境,能夠顯著提高兒童的入學準備水平。不少家長認為,只要為兒童提供最好的物質條件,便等于盡了全部責任。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雙生子爬梯”的實驗說明,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實際水平,為兒童提供最適宜的成長條件。人的成長并不能通過“搶跑”來解決,同樣,入學準備也不意味著要通過物質的積累為兒童畫下一條整齊統一的“起跑線”。[5]營造和諧寬松的家庭環境,才是家長的重要職責。家長要充分了解和尊重兒童,在建立良好親子關系的基礎上,與兒童共同創設家庭學習場景“我的學習小天地”。在此過程中,無論是小書房、小書柜或小書桌等家庭學習場景的布置,還是學習用品的選擇,家長都應給予兒童的喜好及意愿以充分的尊重與支持。同時,在創設及使用家庭學習場景的過程中,家長要尊重兒童的個體差異,激發和保護兒童的學習興趣,了解兒童個體的優勢與劣勢;尊重兒童獨有的學習方式和途徑,使兒童樂于嘗試,并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及時關注并肯定兒童在學習過程中取得的點滴進步。
幼小銜接的重要目的在于引導兒童盡快適應正式的學校教育。幼小銜接既是兒童邁向新階段的轉折點,也是家長與兒童共同成長的重要經歷,入學準備工作并非一件獨立存在于幼兒園的事情,只有幼兒園、小學、家庭合作共育,才能使兒童的入學過程更加順利,從而實現幼小銜接的“零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