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慧琳,趙 欣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山西太谷,030800)
作為經管類專業核心課程,西方經濟學以實際經濟問題為基礎,運用數學假設、分析及計算形成理論內容,要求學生具備理論分析能力,并能理論聯系實踐對經濟現象進行初步分析。在實際教學中,西方經濟學課程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西方經濟學課程以居民、企業和政府為研究對象,分析三大主體的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西方經濟學課程理論基礎來源于經濟實踐,包括居民的消費活動、企業的生產和銷售、政府的收支、經濟增長及經濟政策。[1]西方經濟學就是在此基礎上,通過嚴苛的經濟假設和條件構建的理論模塊和經濟學理論體系。
利益均衡問題是經濟學理論研究的核心內容,貫穿西方經濟學理論始終。均衡分析是在給定的經濟條件背景下,對經濟變量以自身利益為驅動相互作用而達到最終平衡狀態的過程的研究。[2]均衡分析研究是在一種理想的平衡狀態下,經濟變量相互作用得出的經濟結果,以此揭示一定的經濟規律。可以說,理解均衡思想是理解經濟學理論的前提。
西方經濟學課程理論分析依賴具體的數學方法進行推導,需要運用函數、曲線等數學分析工具,要求學習者具備一定的數學分析基礎。同時,受西方經濟學理論來源的影響,西方經濟學課程在學習過程中又涉及較多的英語表述,并形成了固定的表達。因此,課程思維同樣具備學科交叉性特點。[3]
為分析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影響因素,筆者通過發放調查問卷的形式,對本學期開設課程的不同專業學生進行統計調查。本次發放調查問卷共417份,收回有效答卷417份,涉及行政管理、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營銷5個專業。本次問卷共26題,對學習興趣、教學方式、學習興趣及目的等方面進行調查。
關于課程難易程度的調查,14.87%的學生認為課程非常難,62.35%的學生認為課程難,約22.78%的學生認為課程難度適中。進一步對課程學習中遇到的主要困難進行調查,61.63%的學生認為模型、字母太多是主要困難,排名第一; 59.71%的學生則認為數學基礎不好是主要困難;32.61%的學生認為學時少、內容多是主要影響因素。
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分析,學生確實存在對數學公式、圖形分析、模型建立等抽象內容理解和接受困難的現象,可以認為課程內容較難是影響西方經濟學教學的消極因素。
西方經濟學教學往往通過案例分析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而在關于案例教學的調查中,58.03%的學生認為課堂案例教學有待加強。
針對目前利用“在線視頻+教師答疑”教學方式的效果,調查結果顯示64.92%的學生更喜歡“在線視頻+教師答疑”這種混合式教學模式。對具體原因進行的分析顯示,75.08%的學生認為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實現課堂翻轉,課后可以回看相關視頻;47.54%的學生認為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增加課堂主題討論區能夠提高學習效果;64.26%的學生認為采用這種混合教學方式后,學習主動性有所提高。
結合實際的教學過程可以發現,“在線視頻+教師答疑”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良好,是影響西方經濟學教學的積極因素。
在可靠性設計優化中,極限狀態約束邊界與當前設計點附近都屬于關鍵區域,因此在當前設計點附近的約束邊界采樣顯得尤為重要。Chen等[19]提出的局部自適應采樣方法中,作為局部采樣中心的當前設計點可能會遠離極限狀態邊界[21],無法保證序列樣本點的最優配置。而以極限狀態約束邊界上的MPP作為局部采樣中心,可將更多約束邊界納入局部采樣區域中,因此選擇MPP作為局部采樣中心。
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要求學生理解掌握相關的經濟理論,在此基礎上培養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對經濟現象進行分析,從而形成特定的經濟思維。學生是否對教學目的了解,影響到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本次調查結果顯示,80.33%的學生認為課程目的為學習經濟學思維;排名第二的課程目的為提高專業技能,占比為75.41%;68.85%的學生同樣認為課程目的是實際應用,為工作打基礎。
本次調查顯示,學生認為的課程學習目的與教學目的基本一致,是影響西方經濟學教學的積極因素。
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是一個系統和長期的過程,目前西方經濟學參與式教學模式主要有兩種形式:第一種在傳統教學背景下以“研討課”的方式形式進行;第二種在信息化教學背景下,以“線上視頻學習+教師輔助答疑”形式進行。本文將對兩種參與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的措施進行總結。
無論是傳統“研討課”式教學模式還是“線上視頻學習+教師輔助答疑”的教學模式均以模塊化教學為基礎。實踐和調查結果顯示,西方經濟學課程內容具有一定難度,同時受限于64個課時的課程量,精選課程教學內容進行模塊化教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首先,模塊化教學需要打破教材教學內容的原有教學順序,將45分鐘的課堂內容以10—20分鐘的知識點為單位分成模塊,學生按照模塊進行學習,更有條理。其次,教師需要以某一能力的培養或某一技能的掌握為目標將教學活動分成模塊,形成一個透明的個性化學習過程。一個完整的教學活動模塊由三部分組成,即理論的講授或學習、案例分析和實踐模塊。當學生完成模塊學習后,教師需要對學生相關能力和技能的掌握進行獨立評價。對于每一個理論,學生的學習、應用、反思都是一個獨立的體系。
第一,根據學生使用的教材,在微觀經濟學理論部分,教師選取消費者、生產者、一般商品市場這三個理論模塊進行課上講解,而生產要素市場、一般均衡論和福利經濟學理論則作為學生課外拓展自學部分。宏觀經濟學理論方面選取國民收入核算、國民收入決定及宏觀經濟政策的實施這三個理論模塊進行課上講解,而經濟增長和經濟周期則作為學生課外拓展自學部分。對于國際經濟理論的一般性介紹可作為單獨的模塊。
第二,教師要在教學內容中增加經濟學史和經濟學代表人物介紹這一模塊。教師要通過對經濟學史的梳理,對經濟學代表人物的年代背景、人生經歷以及主要研究領域、主要觀點進行介紹,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的經濟背景、經濟理論本身及其應用范圍。
第三,教師要在每一模塊理論學習部分之后增加案例分析模塊。在目前的教學中,多數教師有引入案例分析的意識,但是受到教學課時的限制以及出于實踐效果的考慮,教師一般會自己講解案例,但這樣的案例學習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本項目引入案例模塊,將其從課堂教學內容分離出來,使其成為學生實踐的內容。在本模塊中,教師會給學生一個對應的材料,要求學生分析其中涉及的已學概念、理論,并給出相應的拓展性思考,再以成果展示的形式在課堂做展示。案例學習模塊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已學概念和理論,同時也可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課程要增加經濟學課外實踐模塊,每個學期進行一次,主要以經濟調研形式進行,要求學生提交調研報告。教師在相關理論講述之后,要為學生設定調研主題和目標,擬定調研方案,要求學生進行具體實施。本模塊中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理論的內涵,并且通過對問題的觀察和分析提出解決方案,增加學生的成就感。
在課程教學中采用參與式教學模式,留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融入課堂,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實踐調查表明,這種方式具有較好的效果。目前,西方經濟學參與式教學模式改革措施有兩種。
第一種是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課堂內容講授更多以“研討”的形式進行。在模塊教學中,教師以較少課堂時間講解基礎的概念及理論原理,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與該理論相關的案例進行研討,并以小組為單位闡述案例中所提的問題。在該參與式教學模式中,教師隨機參與任一小組的研討,給予答疑幫助,并及時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記錄評價。
第二種是依托信息化教學背景的參與式教學模式,由線上教學視頻學習、教師答疑和課堂互動組成。教師需提前在教學線上平臺上傳教學視頻,視頻既可以是網絡優質教學資源,也可以是教師個人錄制的視頻,由學生自主觀看學習。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生測驗和隨機提問考查學生學習效果,并進行答疑。同時,教師依托信息化教學條件增加主題討論、課堂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進行課堂互動。在該教學模式中,學生完全參與到理論及原理的學習討論中,教師以引導輔助答疑為主。這種參與式教學模式的主要措施如下。
1.以線上教學平臺為基礎進行建課
在線教學學生依托網絡資源進行在線自主學習,教師首先要做好建課工作。建課可以說是更復雜的備課工作,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學習任務和學習目的。教師不僅要搜集網絡優質課程資源,而且要根據教學安排和學生特點進行歸納總結并整理形成課堂教學資料。教師要在建課中做好教學安排和課堂時間節點安排,使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行學習,根據時間節點安排完成學習任務。
2.充分利用即時通信軟件搭建線上課堂
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及教學需求形成固定的“學習通+QQ群+騰訊會議/QQ課堂”線上課堂,并在QQ群及時上傳騰訊會議信息以及學習通知,以騰訊會議的形式進行重難點講解、學生答疑。“學習通”則主要進行課堂互動。
3.充分利用互聯網優勢,豐富教學資源
線上教學依托互聯網,為豐富課堂教學資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教師在進行線上課堂教學時可以不受限于課程內容,通過網絡搜索優質教學資源及課程資料整理上傳至“學習通”。在課程資源中增考研視頻、經濟學案例視頻等內容可以方便學生理解。
4.利用大數據統計優勢,提高課堂教學管理效率
騰訊會議在線人數統計及“學習通”的簽到功能可以方便快捷地統計學生到課情況。“學習通”的班級學情分析則可以快速了解班級的視頻完成情況、章節測驗分數分布及學生的訪問量,進而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利用問卷調查、作業統計的關鍵詞可以搜集學生的疑難點有針對性地進行答疑講解。數據化的統計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而且可以進行學生個性化管理。
5.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活躍課堂氛圍
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利用搶答、選人等形式并給予積分獎勵,積極調動學生積極性。涉及作業計算講解時,教師要運用“學習通”,以直播形式在完成每一章節時通過X-mind帶領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復習。多種形式的組合打破了學生單一的在線學習形式,活躍了課堂氛圍,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
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只有與課程考評體系相配合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目前采用的課堂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70%的考查方式是與傳統教學方式配合的。引入參與式教學模式后,學生的表現必須在課程考評中得以體現,從而更好地督促學生的日常學習。在參與式教學過程中,每一模塊結束后教師都要及時地對學生的表現給予反饋,然后記入最終課程考評分數中,形成參與式教學模式的課程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