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果
摘要:美術在高中階段是一門基礎學科,開展美術教學能夠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美術知識,而且還有利于學生正確運用美術知識,能夠為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新課改實行以后,對高中美術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在這種情況下,生活化教學逐漸被應用到高中美術教學中,這樣不僅能夠滿足學生學習的需求,而且還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應用的意義,并且針對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應用提出了有效的措施。
關鍵詞:高中美術;生活化教學;應用
引言:
生活化教學指的是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會將美術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現實生活進行有效的結合,促使美術知識更加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學習。高中美術教學內容具有抽象性、復雜性等特點,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很大的困難,如果教師仍然運用傳統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的話,不僅無法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學效果也會不高,借助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讓學生感受到美術的魅力,還能夠密切美術教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進而能夠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1]。因此,將生活化教學方式運用到高中美術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應用的意義
1.1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培養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是關鍵。對于高中美術教學內容來說,主要源自于現實生活,且與日常生活之間存在非常密切的聯系,一旦美術教學脫離了生活,美術教學內容就會變的空洞,教學過程也會變的枯燥乏味,從而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運用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夠促使學生從生活中體會到美術學習的趣味性,進而更加的熱愛美術教學。
1.2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美術教學內容的理解
生活化美術教學主要以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基礎開展教學活動,將美術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促使美術教學內容能夠直觀的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美術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比如在教學《拾穗者》時,由于很多學生沒有經歷過拾穗的過程,對拾穗缺乏正確的理解認知,所以也很難體會到美術作品中想要表達的情感。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采取生活化教學,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拾穗的過程,這樣不僅能夠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還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美術教學內容的理解[2]。
1.3有助于加深學生對美術教學內容的記憶
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到高中美術教學中,能夠有效拉近美術教學內容與現實生活之間的距離,實現教學內容和實際生活有機的結合,這樣能夠使學生對美術教學內容的記憶更加深刻,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生活化教學不僅能夠縮短記憶時間,記憶過程也會更加輕松,還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2、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應用的措施
2.1 創作生活化的美術作品
高中開展美術教育的最終目的并不是為了能夠在規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也不是為了能夠應付考試,而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并且能夠運用美術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而且也有助于創作出生活化的美術作品。例如,在教學有關雕刻方面的美術知識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人事物,并選取其中記憶最為深刻的事物作為雕刻的主要內容。這樣一來,學生可以親手雕刻自己感興趣的東西,能夠獨立完成雕刻作品,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美術能力,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3]。
2.2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美術的魅力
將生活化教學運用到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相關的生活情境,并引導學生能夠從生活情境中感受到美術的魅力,這樣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例如,在教學與現代山水畫和花鳥畫相關的知識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春游的情境,引導學生深入到大自然中感受山水和花鳥,通過這種方式,不僅能夠加強學生對美術教學內容的理解,還能夠學習到山水、花鳥的繪畫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還能夠促使學生感受到學習美術的魅力。
2.3借助生活化教學,發揮美術教學內容的德育作用
將德育滲透到高中美術教學中是新課改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借助生活化教學充分發揮出美術教學內容的德育作用,從而能夠實現對學生德育的培養。例如,在教學與人物畫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們展示一些民族英雄的人物畫像,并為學生講述這些民族英雄的事跡,這樣能夠充分發揮出美術教學內容的德育作用。
3、結束語
綜上所述,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教學效果,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因此,教師要重視對生活化素材的選擇,進而不斷提高生活化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巨沂平. 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運用[J]. 美與時代(中), 2016, No.637(01):101-102.
[2]張榮安. 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運用[J]. 美術教育研究, 2015(12):128-129.
[3]武思夢. 生活化教學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運用[J]. 美術教育研究, 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