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婕 姚明惠
摘要:刑事訴訟的公平、公正、公開一直是我國法律體系及司法建設的重要底線。隨著當下我國法律體系建設逐漸完善,加強回避制度建設及標準鞏固至關重要。因此,如何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對回避制度進行完善已經成為當下重要研究議題。基于此,以刑事訴訟為例,對回避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成因進行全面分析,從法律層面入手,全面優化及鞏固回避制度,為下一步工作開展打下堅實基礎。
關鍵詞:刑事訴訟;回避制度;公平公正
前言:
回避制度是當下我國司法體系建設及案件公正審理的保障方法之一。對司法公正、當事人利益及社會穩定影響頗大。但近年來逐漸出現違法回避制度等問題,基于該問題現狀,要求行之有效的方法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如對“近親屬”范圍進行重新界定與擴大、對“回避追責”機制進行嚴格執行等,本次研究以農民工討薪難實際情況為主線,對我國刑事訴訟中回避制度進行全面分析,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
一、回避制度概述
回避制度在我國起源發展較早,從歷史案例及相關文獻中都體現了回避制度。回避制度從刑法及相關法律層面理解為,實施刑法人員與犯案人員之間存在一定的血緣關系。即為親屬關系或其他利益裙帶關系。回避制度是司法公正的一種體現。它將傳統的法律效應及執行流程進行重新規劃、制度設計。將公平、公正、公開進行全面體現。同時回避制度也是人類法律進步的重要體現[1]。我國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形成回避制度雛形。通過在案件審理、驗證、取證、審判中的回避機制應用。優化了當時傳統封建的司法體制及法律體系。也有效規避了“一言堂”等情況出現。將人為因素對司法程序、刑事訴訟的影響效應降至最低。因此,從當下我國刑事訴訟層面分析,加強對回避制度的引用、完善至關重要。
二、當下我國回避制度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利害關系人”在確定方面存在問題
利害關系人這個名詞泛指層面較寬,不能對其進行嚴格的意義界定。具有一定的模糊特征。通過對我國《刑訴法》進行研究后發現,對“利害關系人”沒能進行明確定義、群體圈定。這樣就極易導致在刑事訴訟當中對回避制度個體的定位誤差。即何類人需要進行司法回避。在實際刑事訴訟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判定裁決,即自由裁量。這樣就會導致在司法過程中出現不公情況,嚴重影響被害人利益。當然法院在進行案件審理及判決過程中也會對審判人員的回避是否進行考量,到其考量的標準缺乏一定的標準規范。很容易因人為操作及主導造成不進行規避情況出現。這些都對現場審判及結果造成較大影響。
(二)回避制度追責制度不完善
回避制度需要一定的機制完善,這樣才能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通過分析后發現,我國當下回避制度中缺乏追責機制。很多追責機制也多為應付性、過場化。即便審判人員不依法進行及時回避,其懲罰力度也較輕。這樣就不能在第一時間對其進行威懾、警告。一般也多為紀律懲罰為主。這種紀律懲罰不具備嚴格的行政效應。當然也不能對相關辦案及審理人員進行有效追責。使制度成為形同虛設、應付了事[2]。同時,長期的放縱及忽視導致諸多惡性循環情況出現,這些都對其日后的工作開展造成嚴重阻礙。
三、我國刑事訴訟中完善回避制度的具體措施
(一)對“近親屬”范圍進行重新界定與擴大
在當下我國刑事訴訟中近親屬的范圍界定往往對當事人申請回避起到一定影響。基于此,我國應在法律層面對“近親屬”范圍進行重新界定。當下我國在回避制度中對近親屬界定主要以血緣關系為主,包括直系血緣關系及旁系血緣關系。這種傳統近親屬界定方法在我國應用較遠[3]。但在當下多變的社會環境及法律改革當中,對更為完善的申請回避十分不利。基于刑事訴訟的重要性。應對近親屬范圍進行擴大,在以往的旁系、直系血緣關系上,提升其利益、精神及物質的“親屬”關系。這種親屬關系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例如存在物質利益關系的朋友、同學、同事等。存在精神利益關系的愛人、情人等。這些都是在刑事訴訟當中需要進行回避的主要對象。這也與上述章節所論述的“利害關系人”概念相吻合。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利害關系人重新定位起到參照作用。
(二)對“回避追責”機制進行嚴格執行
在刑事訴訟方面回避是一種責任態度,也是對司法及原被告當事人的一種尊重。如審判人員完全具備回避條件而不進行回避的,應按照相關法律發揮及內部條例進行嚴肅處理。首先,需要對當時審判人員應回避性進行明確,通過明確后對需要對該審批人員進行記大過處分。如造成嚴重后果者需承受一定刑事責任。其次,通過對相關案例進行整理分析后發現,很多審判人員利用職位便能,進行徇私枉法。為被告人進行開脫,這種行徑十分惡劣,也是對我國法律及司法體系的實際挑釁。基于此,在該過程中應建立精細化監督體系,完善刑事訴訟監督職能。將監督層面進行擴大化,如上下級監督可以延展至同級監督;內部監督可以延展至外部監督。提升人民群眾對刑事訴訟的監督職能。而上級紀檢部門及相關組織機構應多下來、多看看,加強對基層法院及檢察機構的巡視、調查[4]。
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對我國刑事訴訟中回避制度進行分析研究,從多方面、多角度對當下我國刑事訴訟中涉及回避制度的主要問題進行闡明。結合問題現狀及發展需求,提出相關優化措施,主要包括: 對“近親屬”范圍進行重新界定與擴大、對“回避追責”機制進行嚴格執行等。將提升回避制度質量及效率的方法進行論述,為日后我國司法體系建設及審判公正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汪振林,余同斌.我國刑事訴訟回避制度立法異議——對《刑事訴訟法》第28條第一項的質疑[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7(5):79-82.
[2]史云明.以律師申請回避權為視角探究我國刑事訴訟回避制度的完善[J].商,2012(23):140.
[3]陳中外.從無因回避視角看中國刑事訴訟回避制度.2018,5(4):12-13
[4]李百山.“被回避”的回避制度?——試以李莊一案探析我國刑事訴訟回避制度之缺陷[J].學理論,2010(2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