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明 趙燁霞
摘 要:2019年屬于供給側深入改革的階段,需要全面推進金融體制變革,加快金融業高質量進展;完善金融供應結構;提高直接融資變革力度,增加直接融資比重;突出技術驅動優勢,提高金融供應服務的精確度。便于為實體經濟提供穩定的金融條件,更好推動實體經濟高水平發展。
關鍵詞:金融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實體經濟? 高品質發展
實體經濟建設難點要從供應側、結構性改革方面著手,盡量保證供需關系全新動態平衡,實體經濟建設要求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而這要求有個較強的金融結構發展資源分配功能,進而促進實體經濟長遠可靠發展。國內金融資源分配的質量較低與效率不高,難以滿足經濟高水平發展與創建現代化經濟機制的需求,尤其是國家當前金融領域的市場結構、運營觀念、創新水平、服務質量和經濟高水平發展的目標需求還有明顯差距,經濟和金融發展方面的諸多矛盾及問題依舊非常突出。對此,要準確掌握金融本質,推進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平衡好穩增長與防風險之間的聯系,精準科學處理關鍵領域風險,推動金融變革開放,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水平,堅決做好預防化解包含金融危機在內的大型風險攻堅戰,促進國內金融業穩步發展。
一、通過實體經濟建設難點找到金融供應側結構性改革核心
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是2019年變革“重頭戲”,民營公司的支持會更為精確化,金融市場會越來越開放。而且聚集資本市場變革,專家預測,伴隨科創板設置且試點注冊制,上市企業推出制度等也會迅速落地。隨著國內金融業迅速發展,金融結構類型多樣性、金融服務多重性,運營觀念也應滿足新的需求。對于新形勢、新任務,加速金融領域發展、為提高信貸投放帶來一定的前提條件,需要制定開放化、政策化、商業化金融良好協作搭配的信貸投入制度,優化金融服務供應系統,處理地方發展失衡的現狀,迎合各地方實體經濟的經費要求。使國內實體經濟建設擁有大量的資金支撐,更好迎合實體經濟的經費訴求。
二、堅持支撐實體經濟的發展初衷,進一步完善金融供給系統
各種金融機構的出現均源自特殊的歷史背景及原因,最早均有詳細的市場定位。伴隨市場競爭環境越來越嚴峻,各個行業間的業務邊界越來越模糊,但各大銀行源自實體經濟的要求、服務實體經濟發展的初衷始終都有。深入金融供應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個核心即使各大金融機構回歸至支撐實體經濟的初衷之上,遵循自身的市場定位,完善金融服務格局,促進金融資本的科學分配,避免金融資本大量的流入虛擬經濟,促進不同經濟地區得到協同發展。
三、加強直接融資建設力度,增加直接融資比重
國內金融結構主要是間接融資,直接融資的比重不高且發展不全面;間接融資方面主要是銀行,其余金融機構占比不高;銀行方面主要是大型銀行,缺少重視微型金融業務的微型金融組織,且中小銀行運營管理能力比較低,容易產生信用危機。所以,要堅持實行穩定的貨幣政策,給金融供應側結構性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創造合適的貨幣金融條件。加深利率市場化變革,不斷優化貨幣政策傳導制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機經濟的具體效果。堅決避免金融業脫實朝虛、自主循環。
四、突出科技驅動功能,提高金融供應服務的精確度
金融機構要依靠高科技與大數據分析等科技,了解、研究、把握人民的消費行為及習慣,進一步開發金融服務的新要求,制定與持續優化多層次、結構性的金融服務機制,特別是要重視民生領域,創新民生類金融業務及服務方式。結合市場要求,堅持推動資本市場變革,破除限制資本市場完善的制度障礙,創建多層次資本環境,擴展股權籌資途徑,提高資本市場發展水平,提供合適的金融產品與差別化服務,基于實體金融發展形勢轉變與結構調整需求,促進金融技術在產品與服務方面的創新應用,研發專業化、個性化商品,特別是要完善技術金融服務作用,強化對民營公司、小微公司以及“三農”的金融業務。促使金融機構完善業務流程,減少服務成本,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的涵蓋面、可獲得性與便利性。
此外,完善大中小金融組織的分布,發展定位于重視微型金融業務的中小金融組織,建立多層次、廣闊、有差別的銀行體系及信貸市場機制。并以市場需求為主導,重塑金融組織的運營觀念、服務方式、風險控制與考核評估制度。
參考文獻:
[1]陸岷峰.由實體經濟發展難點探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J/OL].天津商務職業學院學報,2020(01):1-7[2019-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