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傳勇
(廣西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南寧 530023)
面對日益嚴峻的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問題,近來年關于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研究不斷深入。郝曉雯[1]通過梳理遼寧省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現狀,提出河流型、湖庫型、地下水型等不同類型水源地的環境保護對策。張李玲等[2]以四川省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調查評估為基礎,指出需要從水質改善、風險防控、應急預警、信息化管理、生態補償、環境監控等多方面著手保護城市水源地。黃惠佳[3]從總體上梳理了廣西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現狀、存在問題,提出了水源地保護對策。然而上述研究沒有針對區域內具體城市水源地提出具體保護對策,保護對策較為籠統。鑒于此,本文在系統分析廣西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基本情況和主要存在問題的基礎上,針對性地提出了水源地保護對策與建議,以期為廣西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的開展提供技術支撐。
(1)城市水源地概況。截至2018年底,廣西共有202 個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其中河流型水源100個,占總數的49.5%;水庫型水源75個,占總數的37.1%;地下水型水源27個,占總數的13.4%。廣西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狀況總體良好,202個水源地中水質達標水源地189個,水源地水質達標率為93.6%。
(2)水源地保護區建設情況。廣西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中除蒼梧縣東安江尚未完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外,其余201 個水源地的保護區劃定方案均已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復。水源地保護區均已設置標志標牌,并在水源保護區關鍵地段設置宣傳警示牌等。部分水源地在一級保護區設置了物理隔離網,對一級保護區實施封閉管理。
(3)水源地保護工作開展情況。廣西頒布實施了《廣西壯族自治區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水利、生態環境、住建、農業等部門協作大力推進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開展了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工作,自治區財政設立水資源保護專項資金補助各地市開展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程建設。2018年起,廣西生態環境和水利部門持續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專項行動,176 個縣級及以上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存在的970個環境問題均如期完成整治,通過清理整治基本解決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排污口問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和生活面源污染等問題,提升了飲用水水源地防范化解風險能力,水源地水質得到保持和改善。
(1)水源地水質尚未全部達標。廣西尚有合浦縣城南流江總江口、欽州市欽江青年水閘、博白縣城南流江、寧明縣城明江等4個河流型水源地,橫縣六藍水庫、橫縣娘山水庫、東興市黃淡水庫等3個水庫型水源地,以及馬山縣城地下水、宜州區泵村、宜州區流河、天峨縣峨里湖、忻城縣雞叫、合山市區能容等6個地下水水源地水質不達標。水質不達標的7 個地表水飲用水源地有6 個在北部灣經濟區,超標因子為總磷、鐵、五日生化需氧量、溶解氧,主要原因是受當地生活污水、農業、養殖業的影響;水庫型水源地主要是枯水期,水庫水位相對較低,水體自凈能力弱,造成總磷濃度相對偏高;寧明縣城明江飲用水水源地鐵出現輕微超標,主要是受上游上思縣境內河流含鐵污染物濃度高的影響。水質不達標的6個地下水水源地,超標因子為總大腸菌群,主要是由于廣西地下水水源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的生活污水等污染所致。
(2)水源地監管力度有待提高。蒼梧縣東安江等已建水源地尚未完成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定。部分水源地保護區的地理界標、警示牌和隔離防護設施尚不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污染隱患尚未完全清除,生活面源、農業面源、網箱養殖等為水源地主要污染問題。南寧市老虎嶺水庫、橫縣六藍水庫、橫縣娘山水庫、北海市牛尾嶺水庫等水源地保護區陸域范圍內存在較大面積的速生桉林,對水源地保護有一定負面影響。南寧市邕江、南寧市大王灘水庫、隆安縣城右江、柳州市柳江、融安縣城融江、融水縣城融江、賀州市龜石水庫等水源地受上游工業、礦山或城鎮生活污染影響,水污染風險較大。水源地環境風險應急能力薄弱,安全監控能力不足,跨界飲用水水源生態補償機制尚未建立。
針對廣西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按照“水量保障、水質合格、監控完備、制度健全”的總體目標,圍繞“劃、立、治”三項重點任務,全面開展“一源一策”安全保障達標建設,保障城鎮供水安全。科學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依法清理保護區內違法建筑、排污口和各類養殖戶,開展安全警示、隔離防護、水源涵養和修復及水質自動監控設施建設。加強流域上下游聯動監管和治污,探索建立跨市縣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完善突發水污染事件應急預案。對水質不達標及存在水質安全隱患的水源地開展污染綜合治理和生態修復,構建水源地安全保障多重防線。對南寧市老口、桂林市長塘水庫、防城港市那垌水庫、岑溪市丹竹水庫等規劃、在建及新建水源地,結合水源建設同步實施水源地保護工作。
(1)保護區劃分及隔離防護。重點推進未劃定保護區范圍的蒼梧縣東安江等已建水源地,以及南寧市老口、岑溪市丹竹水庫等規劃、在建及新建水源地的水源保護區劃定。實施水源地隔離防護工程,其中物理隔離工程長度524.3 km,生物隔離工程面積39.7 km2,并在水源保護區邊界、關鍵地段設置界碑、界樁、宣傳警示牌等,有條件的水源地實施封閉管理。
(2)點源污染治理。對南寧市邕江、武鳴區縣城靈水、柳州市柳江、融水縣城融江、桂林市漓江、興安縣城湘江、梧州市桂江、梧州市潯江、欽州市欽江、百色市右江等28個水源地周邊分布的城鎮生活污水實施截污并網,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及人工濕地等。對南寧市邕江、南寧市大王灘水庫、隆安縣城右江、柳州市柳江、融安縣城融江、融水縣城融江、賀州市龜石水庫等25 個受上游工業、礦山、城鎮生活污染影響水污染風險較大的水源地,加強上下游聯動監管和污染防治。
(3)面源污染治理。對水質不達標的橫縣六藍水庫、橫縣娘山水庫、東興市黃淡水庫、博白縣城南流江等13 個水源地及存在農村生活和面源污染影響的南寧市龍潭水庫、岑溪市赤水水庫、岑溪市四灘水庫、北海市牛尾嶺水庫、合浦縣洪潮江水庫、靈山縣靈東水庫、賀州市龜石水庫、崇左市客蘭水庫等一批水源地,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建設小型分散式污水處理站、垃圾收集池、生態溝渠,推進清潔小流域建設。對存在畜禽養殖污染的南寧市邕江三津水廠、南寧市龍潭水庫、鹿寨縣城洛清江、北海市牛尾嶺水庫、合浦縣城南流江總江口、合浦縣洪潮江水庫、賀州市龜石水庫等34 個水源地,實施養殖污染限期治理。
(4)內源污染治理。對南寧市大王灘水庫、南寧市龍潭水庫、桂林市青獅潭水庫、北海市牛尾嶺水庫、玉林市江口水庫等10個淤積嚴重的水庫水源地,實施底泥疏浚與生態清淤。對存在水產養殖污染的南寧市天雹水庫、隆安縣那降水庫、賓陽縣城清水河、融水縣城融江、梧州市桂江、岑溪市四灘水庫、靖西市龍潭水庫等25 個水源地,實施水產養殖治理,依法清理整治網箱養殖。對南寧市大王灘水庫、桂林市青獅潭水庫、興安縣五里峽水庫、東興市黃淡水庫、天峨縣峨里湖、巴馬縣城盤陽河等24 個存在旅游休閑活動的水源地實施規范化管理。
(5)生態保護與修復。對南寧市大王灘水庫、隆安縣那降水庫、桂林市青獅潭水庫、蒙山縣城茶山水庫、岑溪市赤水水庫、北海市牛尾嶺水庫、賀州市龜石水庫等25 個水源地周邊建設植被緩沖帶和防護林帶,實施清潔小流域建設,建設水源涵養林面積16.7 km2。對南寧市大王灘水庫、南寧市龍潭水庫、橫縣六藍水庫、橫縣娘山水庫、北海市牛尾嶺水庫、合浦縣洪潮江水庫、賀州市龜石水庫等15 個水源地,通過設置前置庫或利用天然低洼地,建設人工濕地2.48 km2。對南寧市老虎嶺水庫、南寧市龍潭水庫、北海市牛尾嶺水庫、合浦縣洪潮江水庫等15 個水庫水源地實施生態浮床、生物治理等措施,生物凈化面積8.6萬m2。橫縣六藍水庫、北海市牛尾嶺水庫、合浦縣洪潮江水庫、靈山縣靈東水庫、賀州市龜石水庫等25 個水源地保護區內種植的速生桉樹更新改造為涵養水源樹種。
(6)監管能力建設。對存在碼頭或交通橋穿越的南寧市邕江、柳州市柳江、桂林市漓江、欽州市欽江、賀州市龜石水庫等88 個水源地,完善公路隔離防護設施、橋面雨水收集處理設施以及事故環境污染防治措施。逐步建立和完善在線監控設施,對飲用水水源地取水口及重要供水工程設施實行監控。常規性監測和排查性監測相結合,配備水質自動監控設施,建立較為完善的水質監測機制。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完善水源地監測預警能力建設。加強流域上下游聯動監管和治污,以北海市牛尾嶺水庫、北海市湖海運河東嶺段、合浦縣洪潮江水庫、上思縣那板水庫、玉林市郁江引水工程等水源地為主,探索建立跨市縣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
本文概述了廣西縣級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基本情況與主要存在問題,同時按照“水量保障、水質合格、監控完備、制度健全”的總體目標,圍繞“劃、立、治”三項重點任務,提出了保護區劃分及隔離防護、點源污染治理、面源污染治理、內源污染治理、生態保護與修復、監管能力建設等水源地保護對策與建議,對廣西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具有指導意義。但由于城市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涉及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需要不同部門同抓共管、系統治理,水源地保護還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與不斷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