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本,楊志全,李 磊
(新疆地質礦局第三地質大隊,新疆 庫爾勒 841000)
該區大地構造單元屬塔里木板塊華力西中晚期北山裂谷帶,區域上出露古元古界北山群、上石炭統石板山組、上石炭統勝利泉組、上石炭統-下二疊統甘泉組、中二疊統紅柳河組、中二疊統駱駝溝組和漸新統-中新統烏恰群。
區域上斷裂構造發育,這些斷裂多為韌性剪切帶邊部或中間的韌脆性斷層,沿構造帶走向穩定延伸,由北向南依次為淤泥河南緣斷裂、平梁子斷裂、八一泉F7 斷裂、堿水泉斷裂、白石地斷裂、八一泉金礦斷裂、紅十井-八一泉斷裂、八一泉F12 斷裂。
區域上由北向南發育兩條區域規模的韌性剪切帶,北部是黑山嶺-紅柳河韌性剪切帶、南部為八一泉-紅十井韌性剪切帶。
區域上由北向南發育三條規模宏大的石炭-二疊紀侵入巖帶。北部為筆架山-磁海構造巖漿帶,發育石炭-二疊紀中基性、中酸性侵入巖;中部淤泥河-中坡山一帶主要發育石炭紀侵入雜巖;南部的因尼卡拉-鹽灘構造巖漿帶主要發育二疊紀侵入巖和二疊系島弧型火山巖、碎屑巖夾碳酸鹽巖沉積。
調查區侵入巖主要是二疊紀侵入巖,巖性以翠綠色蝕變閃長巖、閃長玢巖、淺紅色中細粒鉀長花崗巖為主。
區域內礦產較豐富,已發現的有紅十井金礦、222 金礦、八一泉金礦、大青山金礦、白石灘金礦等[1]。
調查區地層由老到新依次為古元古界北山巖群(Pt1B)、上石炭統勝利泉組(C2shl)、上石炭統甘泉組(C2g)、中二疊統駱駝溝組(P2l)和第四系全新統(Qh)。出露巖性特征如下:
黑云斜長片麻巖(Gn):分布于調查區最南部,總體呈南東-北西向延伸,多呈斷片狀或被后期侵入體肢解的殘塊狀產出,主要為一套中深變質的片麻巖,產狀揉曲多變,流變褶皺較多,為無序地層。
綠泥石片巖(Sch):主要分布于調查區中部,纖狀變晶結構,片狀構造,礦物主要由鈉長石、石英、綠泥石、綠簾石及少量絹云母組成。
粉砂巖(St)、硅質巖(Si):主要分布于調查區西北部,粉砂巖為粉砂狀結構,塊狀構造,成分主要為長石、石英,粒度極細,斷口粗糙,凝灰質成分含量較高,成分主要為火山灰,多數脫玻化呈隱晶質。硅質巖為隱晶質結構,塊狀構造,成分主要由細小石英組成,斷口粗糙,巖石致密較硬[2]。
灰白色長石石英砂巖(Ss):主要分布于調查區北部,砂狀結構,塊狀構造,成分由碎屑和泥基組成,碎屑含量約80%,成分由長石、石英、微量巖屑組成。
調查區構造相對復雜,主要為斷裂構造和韌性剪切帶。現將各主要構造分述如下:
2.2.1 斷裂構造
調查區內斷裂構造較為發育,主要為韌性剪切帶邊部或中間的韌脆性斷層,沿構造帶走向穩定延伸,區內主要斷裂與區域構造線近于一致,呈北東南西向,將斷裂特征自北向南分別編號為F1、F2、F3、F4、F5、F6 斷裂。
2.2.2 韌性剪切帶
調查區發育八一泉-紅十井韌性剪切帶,是北山裂谷內部Ⅳ級構造單元分界線,該韌性剪切帶是一區域規模韌性剪切帶,也是北山地區重要的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化帶,呈65°~75°方向延伸,該韌性剪切帶寬7km~9km,區內延伸約30km。
調查區內火山巖主要為晚石炭勝利泉旋回,晚石炭-早二疊世甘泉旋回,中二疊世紅柳河旋回形成的中基性火山巖和火山碎屑巖組合,廣泛分布于調查區由北向南出露的晚石炭統勝利泉組,晚石炭統-早二疊統甘泉組,中二疊統紅柳河組地層中,巖性主要有有安山巖、安山質凝灰巖、晶屑凝灰巖等。
礦區內含礦巖石普遍發育黃鐵礦化、綠簾石化、硅化、褐鐵礦化為主,偶見孔雀石化。
通過2015~2017 年工作,區內已發現了4 條金礦帶,18 條金礦化蝕變帶,1 條銅金蝕變帶,圈定了46 條金礦體,2 條銅金礦體。礦體長度一般在40-405 米之間,品位一般在1~19×10-6,最高可達95.38×10-6。金礦帶及礦化帶多呈北東-南西向帶狀延伸,延伸方向與紅十井大斷裂派生的次級斷裂吻合。金礦體(礦化體)主要賦存于糜棱巖化蝕變閃長巖夾石英脈中,巖石中普遍發育黃鐵礦化、綠簾石化、硅化、褐鐵礦化,偶見孔雀石化。

圖1 調查區區域地質圖
依據本次調查評價研究資料分析認為,弧形梁金礦床成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兩方面內容:
(1)礦區內主要出露地層為晚石炭世勝利泉組粉砂巖、砂巖,1∶5 萬化探顯示Au 元素的富集系數為1.84,分異系數為9.84,說明在勝利泉組中Au 的富集程度高,變化幅度大,具有很好的地球化學成礦潛力,這與調查區北部發現的銅金礦體吻合,說明勝利泉組碎屑巖有可能是Au 成礦物質重要來源和賦礦層位之一。
(2)礦區內二疊紀閃長巖發育,侵入于晚石炭世勝利泉組地層中,該礦區已發現的主要金礦體均產出于該閃長巖體內,且1∶1 萬巖屑測量成果顯示巖體內Au 元素的富集系數為1.78,分異系數為14.49,金元素的富集程度及分異系數遠超過其它地質體,由此可見該巖體應為礦區內Au 成礦物質的最主要來源。
礦區內主要金礦體均集中分布在紅十井大斷裂及八一泉金礦斷裂之間的I 型強變形韌性剪切帶內,該區域內破碎蝕變帶及韌性剪切帶極其發育,這些構造不但提供了成礦熱水溶液活動的動力,而且提供了成礦物質運移,聚集的場所,成礦熱液在其驅使下反復作用礦源層,從中淬取成礦物質,當物理化學條件適宜時,在次級斷裂帶、裂隙內沉淀成金礦體。由此可見,構造為礦區內主要控礦因素,目前已發現的金礦體均產出于強塑性剪切帶及破碎蝕變帶內,礦體沿強塑性剪切帶空間上呈現尖滅再現現象,走向與構造走向極其吻合[3]。
綜上所述,新疆若羌縣弧形梁金礦屬于韌性剪切帶型金礦床。
(1)侵入于晚石炭世勝利泉組中的蝕變閃長巖。
(2)構造標志:蝕變閃長巖中強塑性變形帶、韌性剪切帶、破碎蝕變帶。
(3)蝕變閃長巖中,硅化(石英細脈發育)、黃鐵礦化、褐鐵礦化明顯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