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賓,王 強,劉東凱,劉 超
(鄒平縣宏程鋁業科技有限公司,山東 濱州 256200)
目前,國內鋁合金加工企業普遍采用連續鑄軋板坯,通過多道次冷軋與退火工藝生產鋁箔產品[1]。鑄軋板坯厚度一般控制在6mm~10mm,軋到最終成品厚度,工藝流程長,生產成本高[3]。若能適當減小鑄軋板坯厚度,增加鑄軋速度,可以有效縮短工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以0.01mm~0.02 mm 的1100 鋁合金裝飾鋁箔的生產過程為例,一般所用鑄軋板坯厚度為7 mm,鑄軋生產速度控制在800 mm/min~850 mm/min。如果將鑄軋板的厚度降低到4mm~5 mm 之間,軋制速度提高到1600 mm/min 左右,鑄軋的月均產量可以提高170~220 噸,產能增加20%~30%。此外,將1100 鑄軋板坯減薄至4mm~5mm,不僅能夠省去一個軋制道次,還可以使板坯在鑄軋過程中獲得更大的過冷度,提高結晶凝固速度,形成更為細小均勻的晶粒組織[2-4]。因此,采用4mm~5mm 厚連續鑄軋板坯的生產工藝,能夠縮短工藝流程,提高鑄軋板坯質量,對企業節省生產成本,提升產品的競爭優勢具有重大意義。本文系統分析了鑄嘴開口度、輥縫大小、鑄軋區長度等因素對鑄軋板坯質量的影響,以改進原有的鑄軋工藝,實現4~5mm 厚1100 鋁合金鑄軋板坯的穩定生產。
采用φ820×1700 鑄軋機進行試驗,試驗材料為1100 鋁合金。表1 所示為4mm 厚1100 鋁合金鑄軋板的鑄軋試驗方案。保持軋制力(500 噸)和軋制速度(1600mm/min)不變,分別改變鑄嘴開口度(7.5mm~9mm)、鑄軋區長度(60mm~70mm)和輥縫(2.0mm~3.0mm)。通過系統分析鑄嘴開口度、輥縫大小等因素對鑄軋過程及目標厚度的影響,從實驗數據中優先出最適合的工藝參數組合。9 組試驗中1100 鋁合金鑄軋板各項檢測指標,如表面質量、晶粒度等級等均采用公司內控標準,1100 合金鋁箔力學性能檢測采用用戶標準。

表1 1100 鋁合金4mm 厚鑄軋板坯試驗方案
表2 所示為采用不同鑄軋試驗方案制備的1100 鋁合金鑄軋板各類質量指標檢測結果。由表2 可知,本次實施的9 組實驗方案,都能夠獲得表面質量合格的鑄軋板坯,同時晶粒度等級均達到1 級,偏析等級也達到1 級,但是鑄軋板減薄后,端面質量有所下降,普遍出現小裂口。從表中還可看出,鑄嘴開口度越大,鑄軋板的鑄軋區越長,鑄軋板的厚度越厚。當鑄嘴開口度、鑄軋區長度保持不變,輥縫從2.0mm 變化至3.0mm,鑄軋板厚度變化不大,但輥縫越小,鑄軋過程中立板成功率越低,生產控制越困難。因此,由生產難易程度方向考慮,選擇方案7、8、9 生產4mm 厚1100 合金鑄軋板較好。

表2 1100 鋁合金4mm 厚鑄軋板坯試驗結果

表3 1100 鋁合金4mm 厚鑄軋板坯試驗結果
針對9 組試驗獲得的5mm 以下的鑄軋板坯,經過冷軋和熱處理工藝的調整,均可順利完成箔軋工序。表3 所示為試驗1100合金鋁箔經成品退火后的性能及質量檢測結果。由表可知,9 組試驗合金鋁箔的抗拉強度在201MPa~210MPa 范圍內,延伸率為2.5%~4.5%,能夠滿足用戶對鋁箔力學性能的要求。此外,9 組試驗鋁箔的板型精度、表面質量均達到了合格標準,可以滿足用戶對裝飾鋁箔的質量要求。
生產實踐表明,當鑄軋板坯厚度超過5mm 時,冷軋道次不能減少。由表2 可知,9 組實驗方案中,除第4、7 組方案的鑄軋板平均厚度超過5mm 以外,其它組鑄軋板平均厚度均達到了5mm 以下,能夠在在后續的冷軋過程中減少一個軋制道次,但是只能減少一個道次。綜合前述可知,生產4mm 厚1100 合金鑄軋板宜選擇為:鑄嘴開口度8.5mm,輥縫3mm,鑄軋區長度60mm~65mm。值得注意的是,鑄軋板坯減薄后,冷軋速度提升的同時,帶材板型在卷取后會發生變化,邊部容易出現波浪,進而增加后續冷軋板型控制的難度,這有待進一步研究。
調整原有的1100 鋁合金鑄軋板坯的生產工藝參數為:鑄嘴開口度8.5mm,輥縫3mm,鑄軋區60mm~65mm,鑄軋速度1600mm/min,軋制力500 噸,可以成功制備厚度為4mm~5mm鑄軋板坯。實踐表明,1100 合金鑄軋板坯厚度由7mm 減薄至4mm~5mm 可以縮短工藝流程,提高生產效率,節省企業生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