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祥,熊 睿
(江銅集團東同礦業有限責任公司,江西 撫州 331812)
對于采礦企業發展而言,構建科學合理的安全管理體系以及建設科學合理的安全管理系統,始終是確保采礦工程實現安全生產的重要基礎條件。結合當前安全管理情況來看,多數采礦企業已經深刻意識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如管理人員主張立足于全局發展角度,對采礦現場生產涉及到的安全管理要點問題進行準確貫徹與落實。通過不斷打破原有的安全管理方式,促進采礦現場安全管理工作轉型與升級發展,從根本上推動采礦企業安全管理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但是結合現場反饋情況來看,因生產現場面臨的風險因素較多,導致部分安全管理作業無法得到精準貫徹與落實,容易加劇現場生產作業的風險程度。
采礦工程生產現場安全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應該重點圍繞安全標準化管理要求,對于現場生產作業人員、施工設備、施工材料以及施工工序涉及到的安全管理要點問題進行準確貫徹與落實。其中,在安全控制目標設置方面應該始終堅持將落實人為機械事故以及死亡重傷控制到零的目標標準,減少不利因素對現場生產作業造成的干擾影響,為采礦工程生產現場作業安全提供良好保障[1]。
正式管理期間,現場生產作業人員應該深化個人的安全施工意識,并嚴格恪守自身的安全操作行為,努力將現場安全事故風險控制在可控范圍當中。與此同時,生產作業人員在安全目標確立方面還應該針對文明安全施工問題進行統籌規劃與合理部署,確保現場施工作業活動得以滿足文明標準化管理目標。除此之外,生產作業人員應該明確把握采礦生產工藝規程,如圖1 所示,準確無誤地將各項工藝流程內容落實到位,避免出現風險問題。

圖1 采礦生產工藝規程
從客觀角度上來看,采礦工程現場生產作業活動基本上可以視為一項集成風險性與系統性于一體的工程活動。在正式開展生產作業活動的過程中,現場作業人員應該嚴格按照采礦工程生產規范要求以及采礦安全生產要求,從多個方面針對采礦工程面臨的不安全技術因素問題進行動態把握與合理規避[2]。結合以往的現場生產經驗來看,采礦工程不安全技術因素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動態把握與分析:
一是管理因素。部分采礦企業對于現場管理工作缺乏高度重視,或者部分安全管理內容無法得到精準貫徹與落實,導致在日常生產作業期間容易受到人為操作的影響出現管理不當問題以及安全風險問題。再加上部分管理人員并未清晰地意識到自身責任的重要性,在安全文化宣傳以及安全管理工作方面存在不到位問題,會進一步加劇采礦工程不安全生產程度。
二是技術因素??茖W合理的采礦生產技術,基本上可以視為確保采礦工程安全管理工作得以準確貫徹與落實的根本保障。但是結合實際情況來看,部分采礦企業在生產技術的應用方面存在滯后性問題。如并未主動結合當前采礦生產技術發展趨勢進行合理操作,而是仍舊使用傳統生產技術進行生產作業,容易出現技術落實效率不高以及安全生產問題[3]。
三是環境因素。采礦工程現場環境因素較為復雜,如地質水文條件復雜多變,容易對作業人員采礦作業造成干擾影響。雖然從客觀角度上來看,環境因素屬于采礦工程生產作業不可規避的重要因素,但是從實際角度上來看,生產作業人員可以主動利用先進的技術設備,加強對采礦工程施工區域環境情況的動態監測與安全管理。如生產作業人員可以利用GPS 技術或者信息化技術等實現對采礦施工區域地質環境以及水文環境的監測管理。
現場作業人員的資質能力以及安全意識表現往往會對采礦安全管理作業內容的落實效果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鑒于現場作業人員資質能力的重要性,建議采礦企業在正式開展作業活動之前,應該對參與采礦生產作業的相關人員進行事先培訓管理,尤其要加強對安全工作人員的培訓管理[4]。其中,在培訓方式的選擇上,可以從崗位描述以及現場描述等形式將安全培訓工作落實到每一位工作人員的腦海中。與此同時,堅持按照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管理方式,讓井下安全工作人員深入生產現場,對現場實際生產環境進行明確掌握。
并按照生產規范要求,對安全管理工作內容進行統籌規劃與合理部署。除此之外,管理人員可利用模塊化以及系統化的培訓管理方式,加強對采礦工作人員資質能力的考核力度。并將實際考核結果與年終獎掛鉤,調動每一位作業人員的主觀能動性以及安全管理意識。需要注意的是,在培訓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應該嚴格按照生產安全規范要求,增強生產人員的應急能力以及安全隱患排查能力,確保采礦安全管理工作得以準確貫徹與落實。
為確保采礦風險問題得以全面消除,建議采礦企業應該樹立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管理理念,并利用多措并舉方法,強化對采礦作業過程的風險預控管理,盡可能地從源頭上杜絕危險源。其中,為進一步加強對風險問題的排查能力,管理人員應該立足于采礦生產現場實際情況,構建科學合理的安全管理機制。在正式管理過程中,管理人員應該以該礦各類危險因素以及監管薄弱環節作為重點管控,通過不斷加強對生產現場安全風險管理力度,確保安全管理工作內容得以準確貫徹與落實[5]。
與此同時,管理人員應該將隱患治理工作視為安全管理工作的首要開展內容,狠抓隱患排查治理。如管理人員可以按照三級隱患排查整改機制要求,將現場排查出的隱患分為ABC 三級,強化對生產現場安全監督檢查力度。除此之外,安全管理人員應該加強班前排查力度,對于重要場所以及重要崗位,必須加大檢查力度,確保各項工作內容得以準確貫徹與落實。如此一來,采礦生產現場安全隱患問題基本上可以得到有效消除,利于確保礦井安全生產。
結合當前發展情況來看,以信息化、數據化為首的新興技術已經全面作用于煤礦生產作業體系當中。在現場生產過程中,工作人員可以通過利用信息化技術以及數據化技術的應用優勢,實現對現場生產作業的全周期監督管理。以采礦工程現場安全管理工作為例,管理人員可以利用信息化技術建立科學合理的采礦安全管理系統,加強對生產現場的動態管理。在系統應用過程中,管理人員可以根據煤礦生產作業內容及任務安排對采礦工藝規程內容進行統籌規劃與合理部署。
如安全管理人員可以根據現場環境資源,如地質環境情況以及水文條件情況等,對現場生產作業期間可能遇到的風險因素進行識別管理,及時排查隱患問題。除此之外,管理人員也可以利用GPS 技術的定位功能與識別功能,對采礦區域的水文環境情況以及地質環境情況進行動態分析。根據數據分析反饋情況,對當前采礦作業活動面臨的風險問題進行精準識別,并制定科學、合理的風險管理方案,減少不安全問題出現。如此一來,采礦工程生產作業基本上可以得到有效保障[6]。
總而言之,為全方位提高采礦工程安全管理水平,建議管理人員應該承擔起自身的主體責任,深刻意識到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立足于當前采礦生產作業實際情況,對內部環境以及人員資質能力進行全面了解。并根據實際反饋情況,提出針對性的安全管理方案。與此同時,企業內部可以定期開展安全文化教育活動,深化現場作業人員的安全意識以及資質能力,減少隱患問題出現。除此之外,管理人員應該立足于信息化的發展趨勢,利用信息化技術構建科學合理的安全管理系統,實現對采礦生產作業的全周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