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海
(江西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九0 一地質大隊,江西 萍鄉 337000)
地質災害評估論證工作,需要結合工程建設項目類型、規模、用途、重要程度所決定,在此基礎上明確地質災害評估各項依據。在實施地質災害評估的過程中,各項主管部門以及專家,在對工程項目進行明確審核分析的基礎上,將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委托一方進行地質災害相關項目評估,并得出各個地質災害評估數據信息結論,確保在工程建設實施的過程中質量安全。在實際開展的地質災害評時,需要對行業規則規程、工作標準進行全面把控,對一些現場基礎材料、元素、原始環境實施信息采集與實際測量分析,保障相關的數據論證充分。結合工程建設項目進行評估等級論證劃分,確保地質災害評估更加充分。在實施地質災害評估時,一般遵照實測調查、收集數據信息、場地定性指標等手段,確保每一個項目運行都能夠有效實施。但是從客觀上來說,我國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正處于發展中狀態,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涉及到各個環節內容評估,所涉及到的工程地質災害評估方法也較為復雜,諸多因素很容易影響地質災害評估質量。為此,本文將針對地質災害評估中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詳細分析。
地質災害評估是工程建設、工程設計的基礎前提,只有做好地質災害評估,才能夠制定出有針對性的工程設計方案。雖然人們都了解地質災害的概念,但是對風險的理解存在一定差異[1]。一般情況下的,人們都會認為風險是要承擔相應損失代價,但是結合不同的判斷標準細分,風險是具備損失不確定性、盈利不確定性。在實施地質災害評估時,主要內容有災害模型、抗災性能模型、災害風險區損失估算模型、風險等級劃分等內容,詳細內容如表1 所示。
地質災害評估中的工程地質風險評估工作在實施時,往往會涉及到很多評估擬建場地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問題,其中涉及到諸多層次的因素,很可能對地質災害評估中工作帶來一定影響[2]。針對建設場地附近相關地區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情況等基礎材料進行充分搜集,并且配合實地野外的考察,對地質災害評估中潛在的工程地質問題進行把控,按照工程建設規范、工程建設規定,在相應的區域內實現對地形、地貌成因、地層結構的分析掌控。地質災害評估中的工程地質問題主要有兩個層面。
在工程項目規劃設計的范圍當中,從宏觀角度做出對建設項目地質災害內容的評定[3]。當前很多工程項目地質情況復雜,在實施場地探測、評估分析的過程中很可能出現人為因素影響、場地因素影響,導致對地質災害評估勘測帶來一定難度,直接造成地質災害評估質量下降。
地質災害評估中,針對工程地質探測與評估來說,主要是從微觀層次上定量評價的,在實施工程項目劃分范圍內數據信息探測時,需要詳細對場地地層進行組合分析,明確場地的地層分布特點。在達到影響深度內的建筑體進行預測,對一些巖性物理學特征、顆粒級配、巖土體等不同層次厚度組合特征進行分析[4]。對一些類別較為特殊的巖土體分布特點進行把控,裸露在地外層巖土特點進行分析,并且保障巖土體的穩定性,明確綜合因素下工程地質現狀。但是因為在實際實施工程建設場區地質災害評估時,需要較為專業技術設備進行支持,一些地質災害評估機構缺乏專業技術設備,導致地質災害評估工作效率降低,缺乏精準度。

表1 工程地質災害評估內容
工程項目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在實施時,現場評估工作非常重要。施工單位與設計單位,主要便是依靠工程地質災害評估相關數據信息進行工程設計與施工,所以工程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人員必須要對工程項目的規模、用途、占地面積等內容進行實地測量與把控[5]。針對一些繁瑣、施工量大的工程項目來說,地質災害評估人員需要把控工程建設時限、工程建設實施與開展日期,做好地質災害評估前準備工作。將水、電等一系列有無的判斷,為后續驚醒精準性評估打下良好基礎保障,做好現場勘查工作各項內容。將傳統地質災害評估調查勘測手段與現代化地質災害調查勘測手段相結合,在調取以往資料的基礎上,對過往地質災害進行初步把控,在現實的實地探測的過程中,引入現代化技術勘測設備,對潛在的地質災害風險進行把控,借助大數據分析技術,明確地質災害隱藏度、地質災害發生率,并且對潛在地質災害進行預測分析[6]。深入工程項目建設范圍內進行考察,精準考察氣候、水文特征、地理信息,全面把控資料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借助各式各樣的地址勘察手段,充分確保地質災害評估的真實性、可行性。
在開展工程地質災害評估的過程中,地質災害評估是最為關鍵的一項服務內容,正確的實施預測評估可以切實幫助施工單位、設計單位進行工程建設決策,保質保量完成工程建設生產任務。在實施預測評估時,工程地質評估工作者必須要全面分析推測可能潛在的地質災害風險,對工程項目周圍的水文地質情況進行分析,做好坍塌、淪陷等地質問題分析評估工作。做好地理地形與地貌分析,正確推斷工程對地貌的破壞程度,對周圍施工環境、人文地理進行分析,做好價值與利益損失相關內容評估把控。在實施綜合評估時,不但需要全面分析自然環境與地質情況問題,還應該加強對人文地理情況的把控。結合潛在地質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破壞性、危險程度,做出經濟損益相關判斷[7]。明確不同種類地質災害可能出現的問題,在現實勘察精準高效實施之后,對地質災害潛在的種類與危險程度進行把控,以此為施工任務、施工建設項目的精準性進行明確。科學合理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在現有可能發生的地質災害條件之下,展現出地質災害評估人員專業經驗,充分使用GPS 技術、GIS 技術、遙感技術、數據處理技術等高科技地理科學技術手段。引入大數據挖掘技術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在現有的地質災害數據信息、地勢地形數據信息的基礎上,對潛在的地質災害進行科學合理預測,為工程設計人員、工程施工團隊的決策打下基礎信息保障。充分結合工程建設的人文環境、人文條件,對地質災害出現的影響力進行分析,以便于確定施工單位總體的施工進程與規劃方向。
總而言之,在實施工程設計、工程建設之前,必須要做好工程地質災害評估工作。在實際開展工程地質災害評估之前,應該結合工程項目實際情況,對潛在的工程地質災害評估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做好前期現場監測評估準備,把控預測與綜合評估質量,切實提升工程地質災害評估精準度、可行度,為工程設計、工程建設工作打下良好基礎保障,避免因為地質災害風險問題對工程項目以及周邊人文環境帶來危害,將經濟與人文損失降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