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很長時間以來,國內學者對于捷克鋼琴音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斯美塔那和德沃夏克,近些年來,亞納切克的作品也常在各大音樂會被演奏。許多專業演奏者極其渴望將求知的觸角探向更遠,了解更多曾經不被國人熟知但在歐洲音樂史中占有不可撼動地位的藝術家。繼捷克“三杰”后,師從德沃夏克學習并成為其女婿的約瑟夫·蘇克在捷克民族音樂的歷史中有著卓越地位。蘇克的鋼琴作品數量和篇幅不算宏大,但其抒情鋼琴小品無不滲透出濃郁的民族特色和個人風格,對于鋼琴學習者而言,練習此類作品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加深其對捷克民族音樂風格的理解,進而增強音樂素養;從另一方面來看,拓寬曲目積累、增加多種情緒的音樂表達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者的興趣,而且對鋼琴演奏技能起到鞏固加深的好處。
出生于1874 年1 月4 日的約瑟夫·蘇克是捷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杰出的作曲家和小提琴家,作為德沃夏克的得意門生,蘇克早期在音樂創作中很受恩師的影響,尤其是對于旋律的思考,比如多彩的聲音和浪漫的情懷是他很擅長的表達方式。蘇克的鋼琴作品共有19 部,其中,含有多首作品的合集共11 部,其他均為獨立樂曲,共8 首,而這些獨立樂曲中只有一首為復三部曲式作品,大部分均為單三部曲式作品,還有一首單樂段作品。蘇克的鋼琴音樂數量不算很多,而且篇幅普遍較短小,沒有構思宏大的作品,可見蘇克在鋼琴音樂的創作中偏愛小品類型。而“鄉村小夜曲”、“春”、“夏天印象”、“關于母親”、“關于友情”、“生活與夢境”和以捷克民族舞曲“索塞卡”為題的作品,都反映出蘇克善于用音樂描述生活與環境,風格清新自然、純真樸實。

?

表1
本文著重分析蘇克鋼琴作品中最為著名的一部——《六首抒情鋼琴小品》Op.7,以試圖管窺蘇克鋼琴作品的民族特征。
《六首抒情鋼琴小品》Op.7 創作于1891 到1893 年,此部作品以第一首《愛之歌》最為著名。降D 的低音八度作為首段音樂的背景,沉悶的聲音猶如遠處的鐘聲,高聲部悠揚曲折的曲調充分體現了蘇克內心豐富的情感。之后該作品還被改寫成小提琴版本,被廣為傳頌。第二首是一則輕松活潑的《幽默曲》,篇幅短小精悍。第三首便轉移到略帶憂郁的《回憶》中。第四首《牧歌》其實被分為兩則更小的作品,一首是單樂段樂曲,另一首則稍加長為單三部作品,兩首樂曲都以中等或較自由的速度演奏,旋律優美樸實。接下來是一首《杜姆卡》,有著標準的杜姆卡特征,在憂郁哀愁的段落后突現喜悅歡快樂段。最后一首《隨想曲》依然為單三部曲式,三拍子的快板節奏帶有舞曲風格。
結合捷克民族音樂特征概述以及前輩針對捷克民族音樂的研究成果,旋律創作方面,作曲家們擅長用同音重復、級進音階、二三度進行、三音動機等手法發展樂句,杜姆卡的旋律創作手法也是捷克民族音樂的特征,某些旋律線條還呈現出“拱形”的結構特點。節奏特征方面,如:波爾卡、索塞卡等來源于捷克民間舞蹈的節奏形式常被運用于音樂創作;捷克語言帶有的附點節奏、前八后十六節奏、前重后輕的形式也同樣常作于民族音樂。
在《六首抒情鋼琴小品》中,第一首《愛之歌》,在節奏方面充分展示了語言化的附點節奏,將語言的節奏感與歌唱的旋律合二為一。第二首《幽默曲》的主題為跳音的二三度級進與跳進,構成“拱形”結構樂句。第三首《回憶》的開頭便運用同音重復的手法,并一以貫之將樂句逐步展開。第四首中的第二則《牧歌》,首段旋律由極其簡單的音階式旋律線條構成,中段的旋律不是首段那樣清晰明了的級進音階進行,而是進入二三度的交替(AGB),但不難發現,八度的旋律其實圍繞在長度較短的級進音階上,只是其中有部分疊加相同音級的手法,而大體上仍然保持在音階進行的狀態中(CBAGB,CBAG-BAGF-AGFE-GFE)。所以中段的旋律材料承接首段,貫穿級進音階的創作手法。在內聲部織體中加進了與高聲部旋律相似的模仿音級,形成聲部內外的呼應。第五首《杜姆卡》屬于典型的直接運用捷克民族音樂特征而創作的樂曲。第六首《隨想曲》,樂曲中強調的“動機”為附點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的“三音動機”,后將此動機模進,進一步印證樂曲創作中蘊含的民族特征。
筆者將以Op.7 為例,針對蘇克鋼琴作品中的民族特征的演奏表達與演奏方法進行淺析,例如第一節對音量與音色的演奏分析;第二節對節拍、節奏特征性表達的演奏分析;第三節為八度技術問題分析;第四節對踏板運用進行分析。筆者將以蘇克鋼琴作品的民族特征出發,結合個人演奏經驗與教學經驗,并將幾個已出版的CD 音響作為演奏參考,對以上內容進行概述。

譜例1
第一首《愛之歌》,首個樂句是蘇克著名的“愛”的主題音調。句子中的重心在每個小節的第一拍,旋律音級以A、G 為兩個骨干音,圍繞它們展開。所以這兩個骨干音在旋律中起主要支撐作用,其他音也就有了方向和目的地,旋律第一個音D 雖然屬于溫柔樂句的句首,需要輕柔地進入,但它處于切分音的位置,所以不能過于弱,需要稍有一定的穩定性,在彈這個音時稍多一點力度。第二小節的長音之后是五個連續的上行音階音級,在演奏時要保持氣息連貫,并且彈出漸強的音量,觸鍵時指尖力度逐漸加大并保持慢速度觸鍵,可以獲得由沉穩圓潤到尖利的音色變化,第二個骨干音G 在彈奏時力度要加大,且用較平的角度觸鍵,發出深沉厚重的聲音,接著觸鍵角度減小,力度也隨之變少,輕柔地“帶”起最后一個音,結合以上方法表現出旋律的流動性和方向性。
關于這首作品,筆者較欣賞瑪格麗特·芬格赫特的版本,在她演奏這個樂段時,能夠聽出氣息隨著旋律的發展而持續宣泄,當樂句在長音上停滯時,她也稍作等待,接著在每一句由低到高的琶音開始時,她都會先稍降低音量,再逐漸加強,因此,瑪格麗特·芬格赫特彈奏出了幾個由弱到強的樂句,在這樣持續的發展中,音色不再像之前那樣有所保留,而是越發有力,在琶音結束時的連續向上音階中發揮出最漂亮、華麗的音色。而在筆者聽到的約瑟夫·哈拉的版本中,發現他仿佛很遵循一氣呵成的原則,從琶音開始到最后華麗的音階拖出主題旋律,他的氣息不曾停息或緩和,仿佛一口氣奔向后面的樂句,所以沒有漸弱和氣口,一直處于音量加強的階段,音色也比較單一,堅定而有力。
第二首《幽默曲》為三拍子的小快板,活潑的舞曲形式。捷克毗鄰波蘭,所以流行于波蘭的瑪祖卡舞曲在捷克也廣泛傳播。在實際演奏中,若要突出這首樂曲幽默風趣的性格,那么可以將穩定的節奏彈得自由有彈性,在每小節的二、三拍上落重音,形成“瑪祖卡”風格,從而不斷為樂句增添動力,使音樂變得活潑、幽默。例如下面譜例中標出的重音記號,分別位于每小節的第二拍或第三拍,在這些音被加重的同時,音符的時值可略拖長,并將未被拖長音符的節奏收緊,以便做到前后節拍均衡。因此,左手的節奏便不再是死板、均勻的三拍,而是類似于添加切分節奏,節拍的重心不固定在同一個位置,反而來回變換,形成“搖擺”的形態,這樣的節奏與均勻的三拍子、重心永遠在第一拍的刻板節奏相比,更契合“幽默曲”這個主題。
筆者較推薦勞瑞拉的演奏風格。他充分發揮出瑪祖卡的節奏特征,不拘泥于刻板的“強弱弱”的節拍重心,全曲速度也較快,節奏最密集的地方大約為每分鐘160個四分音符,在這么快的速度中,還做到三拍子有張有弛,自由富有彈性,音樂便自然地表現出俏皮逗趣的性格,同時,也使作品彰顯出濃郁的民族特征。伊梅爾曼演奏此曲的速度明顯比勞瑞拉慢,大約為每分鐘130 個四分音符,全曲幾乎沒有一張一弛的自由速度,反而在一些樂段結束的樂句有明顯漸慢,筆者認為這樣的節奏安排在某種程度上來講,會略顯拖沓,“幽默”的意義表現不深,反倒感覺“無精打采”。

譜例2

譜例3
第四首《牧歌》,右手大量用到八度內有填充音的和弦,在彈奏這些大和弦時,需讓小指的高聲部與其他手指的音量保持均衡,并始終讓小指的音量處在清晰彈奏旋律中。當彈奏連貫的大和弦時,依靠手臂帶動手腕,將每一個和弦送到目的地,指尖飽滿地將力氣推送進琴鍵,在彈奏時保持一定程度的手臂放松。
首先要看樂句中和弦是否一致,再看旋律是否有明顯的上下行的節點或前后節奏變化的節點,我們可以在這種節點的地方換踏板,以展現出清晰的樂句結構,當然,也可以學習某些鋼琴家的版本選擇中途不換踏板,保持樂句前后統一完整。
鋼琴作品的數目不可勝數,在我們有限的教學時間里,帶學生領略更廣度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不僅是對自身教學實踐視野的提高,同時拓寬了教學知識的范圍,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鋼琴專業學習與演奏的水平。
在本文中,筆者首先介紹約瑟夫·蘇克的生平,對他的鋼琴作品進行簡要梳理,從中選擇一部著名作品,根據筆者已掌握的捷克民歌、捷克民族音樂的特征進行演奏前的音樂性分析,接下來從實際演奏出發,如:音量與音色、節拍與節奏、八度、踏板幾個方向,結合自身演奏、教學經驗以及聆聽幾位鋼琴家的演奏版本比較,對該作品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樂句與樂段進行思考,希望能為廣大鋼琴教師提供思路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