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權璽
(桂林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廣西桂林,541004)
心理疏導屬于認知心理學范疇,是對被疏導人進行心理疏通和心理引導,從而改善個體行為和心理狀態的方法。心理疏導在心理學和醫學領域被廣泛應用。心理疏導不同于心理咨詢,從廣義上來說屬于一項個人社會技能。[1]在高校思政課中開展心理疏導有助于思政課教師及時發現學生在課程中遇到的思想問題,并且以心理疏導技術為出發點,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解決學生在思政課上及成長過程中遇到的認識不清、要求不高、思想滑坡等問題,確保大學生在思想認知、價值觀念、道德修養等方面得到提升。
在新時代,我國非常重視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疏導的發展。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高校思政教育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黨的十九大報告也提出,要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不可或缺。由此可以看出,心理疏導功能在高校思政課上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以高校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為切入點,結合大學生對思政課的態度及認知現狀開展調研。本研究選取了桂林理工大學5個學院的部分學生,以他們作為樣本。為確保調查結果具有代表性,抽樣學生有文科、藝術類、理工科學生,包含了黨員、共青團員、群眾三個群體,涵蓋三個年級。此次調研主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了解大學生對思政課功能的認識和對心理疏導功能融入思政課的態度,以便更好地為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研究提供合理建議。根據目前桂林理工大學在校學生人數,本研究選取了桂林理工大學商學院、藝術學院、旅游學院、機控學院、信科學院的學生進行調研。每個學院抽取150名學生,共發放問卷750份,回收有效問卷720份,有效率為96.00%。參與調查的男生378人,女生342人;黨員84人,共青團員568人,群眾68人;大一學生197人,大二學生243人,大三學生280人。

表1 調查對象基本信息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的數據(圖1)可以看出,對心理疏導功能“比較了解”和“了解一些”的大學生占絕大多數,由此可以推測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會接觸心理疏導。商學院和藝術學院“比較了解”的人數較多,分別占45.89%和42.96%,“非常了解”的學生相對較少,這可能跟理工科院校的學科特點有關。相比之下,文科學院“非常了解”的占比較高,這可能跟文科專業學生平時接觸新事物較多、思維活躍有關。

圖1 大學生對心理疏導的了解情況
通過分析調查問卷數據可知,大學生對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的態度如圖2所示。 從5個學院的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對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持支持態度,表明大多數學生對思政課的心理疏導功能是接受的,沒有太大的抵觸情緒。圖2中持“無所謂”態度的學生也占了很大比例,這可能跟學生了解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的具體內容的程度有關。信科學院、機控學院和旅游學院的學生對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非常支持”的占比較高,分別占30.50%、28.08%、26.90%,這可能與理工科專業學生的思想特點有關,他們容易接受新的教學方法。藝術學院持“無所謂”態度的占33.10%,在5個學院中占比最高,這可能跟藝術類學生個性鮮明有關,他們不太關注思政課新的教學方法。商學院和藝術學院中持“不支持”態度的學生分別占2.74%和2.82%。

圖2 大學生對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的態度
通過調查數據可以看出,學生的政治面貌不同,對思政課思想引領、價值引領功能的認知情況也有差別(圖3)。黨員對思政課具有思想引領、價值引領功能這一看法“非常支持”的占比最高,達到69.05%。這可能跟黨員平時接觸思政教育較多有關,他們經常受到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熏陶。從調研數據上可以看出,共青團員對思政課具有思想引領、價值引領功能這一看法“非常支持”的占34.68%,“支持”的占55.28%。這可能與共青團員平時團日活動較多有關。政治面貌為群眾的學生持“無所謂”態度的占比達到了20.59%。由此可以看出,政治面貌為群眾的學生對思政課的思想引領、價值引領功能持不關注態度的較多,這可能因為他們平時接受思政教育的熏陶較少,還不能完全理解思政課的功能。

圖3 學生對思政課具有思想、價值引領功能的態度
通過(圖4)調查數據可以發現,學生在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需要采取哪些措施的回答中,不同年級的答案也有差別。大一學生在“心理疏導載體多樣化”(占23.35%)、“提高心理疏導藝術性”(占22.34%)和“融入人文關懷”(占21.32%)這三個選項中選擇的人數比較多。大二學生則更加側重“提高心理疏導藝術性”(占34.16%),更希望心理疏導的影響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潛移默化。大三的學生選擇“心理疏導載體多樣化”的比例最高(占30.71%)。從數據中可以看出,不同年級學生的側重點有差異性,隨著年級的變化,其選擇也會發生變化。在高校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需要采取的措施(圖4)中選擇“改變學生觀念”這一選項的人數普遍偏少,三個年級都不超過7.00%。由此可知,學生認為這一選項不是迫切需要的。

圖4 高校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需要采取的措施
從(圖5)可以看出,學生認為高校思政課心理疏導的難點集中在“思政與心理疏導相統一”“啟發式教學方法”這兩個選項上。大一學生選擇“思政與心理疏導相統一”這一選項的人數占49.24%,由此可見,大一學生認為思政與心理疏導的協調統一問題是該課程最大的難點。大二學生選擇“啟發式教學方法”(占41.98%)和“思政與心理疏導相統一”(占33.33%)的較多,這兩個選項之和已經超過75.00%。大部分學生認為思政課與心理疏導統一后啟發式教學顯得越來越重要。從大三學生的調查結果中我們可以發現,選擇“啟發式教學方法”的占比最高,達到了48.22%,這可能是因為大三學生更希望教師在課堂上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從(圖5)可以發現,大學生認為的思政課心理疏導的難點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從“思政與心理疏導相統一”向“啟發式教學方法”轉變。大一有5.08%的學生認為需要提高思政教師的綜合素質,大二有17.28%的學生有此要求,大三有25.00%的學生有此要求。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對思政課教師綜合素質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

圖5 高校思政課心理疏導的難點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目前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研究遇到的最大問題,如何結合,如何落地,如何根據思政課特點有針對性地提出心理疏導的方法并發揮其作用需要進一步研究。[2]我國思政課心理疏導功能的研究者大多具有心理學或相近學科背景,多是進行跨學科交叉融合研究。思政課中的心理疏導主要是將正確觀點傳導給學生,批判錯誤偏激的想法,把學生的觀念引導到主流思想上。目前,我國學者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未形成完善的體系。因此,需要結合思政課與心理健康兩個學科的內容,不斷深挖思政課心理疏導的功能、價值、體系、內涵,這樣才能讓思政課煥發更強的生命力,讓大學生在學習中領悟馬克思主義并將其創新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目前,很多高校思政課都在嘗試與心理疏導功能相結合,主要從“知、情、意、行”等方面入手。思政課與心理疏導都是大學生成長、成才過程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思政課側重思想教育,而心理疏導側重方法,[3]心理疏導功能的發揮需要貫穿思政課全過程,不僅在課堂上對學生的思想進行引導,解決學生在課堂上遇到的問題,而且需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思想政治教育,學會疏導方法,在日常生活學習中不斷調整自我認知,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導向,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因此,思政課與心理疏導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它們可以幫助大學生在思考中成長,在成長中思考。
當前,各高校在大學生培養方案中把思政課定位為必修課,且分值比一般的課程要高,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思政課的重要性。但從調查結果來看,思政課的到課率較低,學生在課堂上睡覺、玩手機成普遍現象,對于學生來說,思政課是“說起來是重要的,做起來是次要的,學分到手就沒必要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學生對思政課的心理疏導功能認識不清,意識不到該課程的重要性,出現了“不想講實話、不敢說實話、怕被人笑話”的心理。因此,高校需要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心理疏導的重視程度,讓學生正視自身遇到的問題,促進學生積極融入課堂,從而真正發揮思政課思想引領、價值引領的作用。
另外,當前大學生對心理疏導的認知度不高也是思政課心理疏導達不到預期效果的重要原因,學生在內心深處對心理疏導有一定的排斥,不會輕易告訴老師自己真實的感受,思政課教師也就無法真正掌握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實際狀態。因此,提高大學生對心理疏導功能的認知度就顯得尤為重要。[4]
首先,傳統的思政課主要側重理論知識的講授,教師在臺上認真教,學生在臺下認真學。但是,從課堂授課情況來看,傳統的師生關系和教學方式已經不能完全滿足新時代思政課的需要,學生的口味已經發生了變化,理論宣講的授課方式使思政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高校要建立新型師生關系,讓學生由過去的被教轉變為對知識的主動索取。這樣才能使學生在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體系的過程中不覺得枯燥,不產生逆反心理,從情感上理解并接受馬克思列寧主義。
其次,培養學生對心理疏導功能的興趣,讓他們了解心理疏導功能的應用方法,增強他們對心理疏導的認同感。這樣才能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空間,讓其表達自己的想法、觀點和見解,在師生不斷探討中產生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情感上的共鳴,從而提高學生思政課的情感體驗,轉變其學習方式,使思想政治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入耳、入腦、入心。
思政課是大學生在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其教學主要圍繞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等展開。傳統的思政課授課方式是照本宣科,思政課教師通過自身對該課程的理解將知識點傳授給學生。這樣的授課方式具有不確定性,對思政課的授課效果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果思政課教師自身專業素質過硬,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解較為透徹,那么聽課的學生就會聽得津津有味,獲取更多的課程知識,反之則會出現臺上、臺下兩個世界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就得不到發揮,思政課就達不到立德樹人的目的。因此,教師要結合當前的時代特征,深層次挖掘思政課的授課內容,采取啟發式教學方法,創新授課形式,在與學生真誠溝通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困惑,抓住當代大學生課堂上的心理,堅持問題導向,逐個擊破學生在思政課程中的突出問題,從而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堅定學生對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理論自信。
思政課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新形勢下,思政課更需要融入人文關懷,用情感感化學生,找到思政課與心理疏導的平衡點。[5]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人文關懷的校園環境會對學生的品質、性格產生直接的影響,以學生為本,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有利于大學生建立健全的人格,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為思想政治教育實現立德樹人的目標打下基礎。
隨著信息科技的發展,心理疏導的載體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媒體平臺的發展也為心理疏導功能的發揮提供了眾多渠道。一方面,高校應結合學生特點和實際情況,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開展思政課教學,打破時間和地域的限制,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受到教育。另一方面,教師要用好學生校園活動平臺,尤其是學生經常使用或者感興趣的校園活動平臺開展心理疏導教育,讓更多的學生接觸思政課的心理疏導,從而實現心理疏導載體的多樣化。
思政課教師在思政課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會直接影響心理疏導功能的發揮,因此,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心理疏導技能水平尤為重要。[6]首先,要提高思政課教師的傾聽能力,通過談心、電話、網絡等多種渠道傾聽學生的想法和訴求。其次,要提高思政課教師自身的教育引導力。在對學生的疏導中,教師要善于觀察,及時發現學生錯誤的想法和觀點,通過疏導讓學生認識到這些觀點的錯誤。
除此之外,思政課教師還需要在工作方法上不斷總結。首先,思政課教師要鍛煉自己的觀察和表達能力,及時發現學生在思想上存在的問題,并幫助學生厘清思緒,通過現實案例對學生進行疏導,讓學生能夠心悅誠服地接受。其次,思政課教師要培養分析能力。思政課教師心中要明辨是非,善惡分明。很多學生顯現出來的思想問題并不是單個原因引起的,背后可能是由于其認知不足導致的心理問題。思政課教師要透過現象看清問題的癥結,這樣才能更好地對癥下藥,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最后,思政課教師要提高應變能力。思政課教師要掌握學生思想和行為的變化,提前做好應變方案,遇到突發事件時果斷出擊,及時糾正學生的錯誤思想。[7]
綜上所述,在當前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高校思政課心理疏導工作也面臨著巨大挑戰,這就需要思政課教師突破傳統思維,創新教學方法,融入人文關懷,深挖思政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點,讓心理疏導貫穿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從而實現思政課與心理疏導的協調統一,增強思政課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