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露露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新疆克拉瑪依,834000]
誠以養德,信以立身;內誠于心,外信于人。[1]《孟子·離婁上》曰:“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誠信是一種品格,是一個人安身立命之本。誠實守信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
2014年6月,《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2]提出,要大力加強學生誠信教育,培養誠實守信良好習慣;2016年6月,《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3]提出,要運用信用激勵和約束手段,營造誠信社會環境;2016年12月,《關于加強個人誠信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4]強調,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大力弘揚誠信精神,加快構建個人誠信記錄。
由上可見,上下同步發力并匯聚為教育焦點的“誠信教育”,已經進入了升級改造的關鍵期。誠信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內容,對高校開展立德樹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有重要意義。如何有效加強對新時代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已成為教育的重要內容。因此,高校應深入探索誠信教育創新途徑,構建誠信教育的長效機制。
本文分別從“大學生信用總體認知情況”“大學生失信行為表現情況”“大學生失信緣由”三個維度開展問卷調查與分析,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本文選取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克拉瑪依校區部分學生為調查對象。調查結果如下:在大學生對誠信整體情況的認知中,51.30%的學生認為當前大學生的誠信狀況一般,然而,24.80%的學生表示根本沒思考過這個問題。此外,當問及“如何看待誠信對大學生的重要程度”時,11.69%的學生選擇“非常重要”,35.70%的學生選擇“比較重要”,而50.01%的學生認為“一般”,甚至2.60%的學生覺得“不重要”。上述調查結果表明,部分大學生的誠信意識淡薄,常有一種“無所謂”“做了也沒影響”的心理,對“信用”的理解較為淺薄,對“失去信用”的態度較為隨意。
為了進一步了解大學生誠信違紀的表現,本文對一些大學生常見的誠信違紀現象進行了調研。調研結果如下:50.40%的學生曾早、晚自習缺勤,32.60%的學生曾課堂缺勤,38.70%的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15.80%的學生曾抄襲作業或論文,12.30%的學生網絡道德責任感缺乏。從以上數據可看出,大學生違紀行為表現在很多細微之處,常常是一些生活中的小事,而這些小事卻是學生誠信素養的重要內容。出現諸多違紀現象的原因,一方面是高校對上述違紀現象懲罰力度一般,另一方面是個別大學生自律性差,自身追求低。為了更進一步說明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本文詳細研究了學生的違紀緣由和心理狀態。
1.課業誠信缺失現象頻頻出現
對大學生對考試作弊態度的調研數據如下:56.00%的學生非常反感,認為考試作弊是可恥的行為;34.00%的學生選擇沒什么感覺,作弊沒什么大不了;10.00%的學生選擇偶爾作弊可以理解。作弊的主要原因是個別大學生為了考高分、不掛科、拿獎學金等。當問及“是否理解課堂和自習缺勤”時,48.00%的學生表示理解但不能接受,15.00%的學生表示事不關己。出現逃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大學生圖安逸,采取有償的方式雇人替課,拋棄了誠信原則,或是以社團活動、學生會工作為借口逃避上課和自習??傮w來看,在豐富多彩的網絡時代,多種言論的傾向性誤導使部分大學生對作弊行為持有寬容或無所謂的態度。此外,大多數高校在課業和自習缺勤方面懲罰較輕,導致學生常常抱有僥幸心理。
2.經濟交往中的誠信缺失
大學生經濟交往中的失信行為多種多樣,高頻事件為蓄意拖欠學費、銀行助學貸款,虛構家庭經濟情況、證明材料造假等。其中,拖欠學費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小部分原因是個別學生肆意消費、故意有錢不交、有從眾心理等。針對拖欠學費的現象,72.00%的學生表示理解與支持,13.00%的學生反對,8.00%的學生表示與自己無關,7.00%的學生表示周圍有些學生是故意拖欠學費,不能接受其行為。當問及“真正貧困的學生是否得到了貸款”時,75.00%的學生表示是,5.00%的學生認為存在虛報家庭經濟情況的現象。
3.社會責任感和網絡道德缺失
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的主要表現為過于注重自我,不在乎社會價值,沒有集體觀念,如不愛惜公共財物、公共場合言行不得體、對周圍事務漠不關心、環境保護意識淡薄等。個別大學生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采用一些投機取巧的方式美化自己的簡歷或者是虛構一些經歷。個別大學生在互聯網里隨意發表不實言論,甚至制造網絡病毒、隨意在網絡空間謾罵他人。部分學生法律認知淡薄,認為就業協議書沒有法律效力,擅自違約或毀約。甚至有些大學生鋌而走險,無視就業市場規則,購買一些對求職有利的職業資格假證書。針對上述現象,45.00%的學生表示很反感,對自己影響較大。在“互聯網+”時代,大學生很容易受到復雜網絡信息的干擾,尤其是網絡中出現的炫富、攀比、為博取關注編造故事等現象,導致一些學生違背甚至是喪失網絡道德,在互聯網上發布不實言論。調研顯示,96.00%的學生表示曾見到過網絡不當行為,并為一些虛構事實而苦惱。
“誠信”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重要內容。各地積極響應誠信機制的建設。美麗鄉村建設以村民“誠信積分”、構建誠信“紅黑榜”、發布年度“誠信之星”、推廣誠信基金等形式加強誠信氛圍營造。《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也明確指出在高校中開展誠信教育,建立對失信行為的約束和懲戒機制。綜上所述,建立誠信機制是加強大學生誠信素養的關鍵一步。[5]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于實處用力、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價值觀才能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廣大青年堅持修身立德,系好人生第一??圩?、邁好人生第一步臺階,不但是對自己負責,而且影響著一個時代的底色和基調。[6]大學生誠信素質的養成并不是單方面言行的突變,也不是階段性行為和思想的突然變化,而是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誠信素質的培養也不是單純的輸送,而是在貫徹始終的過程中進行沉淀。
完善的機制可以為大學生誠信素質培養創造外部條件。本文構建了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表1),在此基礎上,強化社會、學校、家庭三方協同,以信用評價機制推進誠信精神建設落細、落實。通過復合式、經常性、科學化的教育,可以讓誠信信念進大學生頭腦。
在系統的信用評價機制構建的基礎上,多方聯動教育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方面,輔導員要與家長保持溝通,樹立家庭是大學生誠信意識養成起點的理念,充分發揮家庭誠信教育的堡壘作用,使誠信教育的育人效果最大化。另一方面,高校應構建多樣化的誠信育人載體,充分發揮信用評價機制在課程、科研、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等方面的誠信育人功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7]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就是教化,教化是為了樹人。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加強誠信建設的重要舉措。文化成果是涵養文化自信的重要資源。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應通過各類校園融媒體平臺加強對誠信文化的宣傳,整合學校官網、QQ、抖音、微博、微信、客戶端等新媒體平臺,建設一批誠信文化相關欄目,讓誠信文化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入學生頭腦。同時,高校應充分發揮校園、社會、自然資源的文化育人功能,以學生喜愛的方式宣傳誠信學習、誠信應考、誠信金融,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中華傳統誠信文化的博大精深,對中華文明成果產生強烈的文化認同,從而自覺地從情感上認同和接納中華文化。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而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必然要深入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誠信精神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從思政教育的角度來看,高校不僅需要在第一課堂教育學生,而且需要在第二課堂上弘揚誠信精神。在傳統的思政課堂中,復雜的理論文字、枯燥的課堂氛圍、單一的授課方式導致學生學習狀態低迷。學生常常應付課堂學習,隨意抄襲作業,沒有真正消化課堂內容。因此,思政教育必須進行深度創新和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強化誠信精神建設的重要渠道。如何將復雜的課堂內容轉化為學生校園行為的風向標?這需要將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有機結合起來,深入挖掘其共性。

表1 大學生信用評價體系
師者,引人以大道、啟人以大智、育人以大德。教師要把大學生的誠信教育與實踐教學、志愿服務、科技創新等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以校園活動為載體,在第二課堂上進行誠信素養培育。學校要從學生入學教育開始,重點強化學生的誠信教育,通過開展誠信講座、誠信主題班會、誠信征文比賽、演講比賽、辯論賽、誠信教育月等多種形式的活動樹立學生的誠信意識;將學生信用評價的結果進行建檔,表彰誠信人物和誠信事跡;建立誠信校園行試題庫,通過考試加深學生對日常生活中學習、金融、交友、就業等方面知識的了解;讓學生參與校園實踐,通過實踐活動深刻體悟誠信生活,升華校園的誠信文化。
青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高校是培養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主渠道。各種社會思潮的交流和交鋒倒逼高等教育以更高的要求整合資源,以適應社會環境的變化。誠信教育應積極調用有時代色彩的新鮮資源,多層次鋪墊、多渠道輸送和多樣態展示誠信精神。誠信教育應立足校園實際,將傳統誠信文化與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結合起來。
誠實守信對于新時代的大學生而言,不僅是教育的要求,而且是自身人格發展的一部分。學生平時的一言一行都應該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完善個人人格,提升道德品質,彰顯新時代大學生的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