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沁怡,周春平,陳思瑤,秦心怡,徐新月,劉 晨
(1.揚州大學數學科學學院,江蘇揚州,225100;2.揚州大學商學院,江蘇揚州,225100;3.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江蘇揚州,225100;4.揚州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江蘇揚州,225100)
高校社團是指高等院校為使當代青年適應社會需要,依據其自身興趣愛好,按照相關章程自主創辦和管理的互益性組織。在大學生形成個性化的世界觀、完成自我價值導向之際,研究大學生與社團活動的關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與深遠的社會意義。已有研究表明,大學生參與社團的動機多為鍛煉實踐能力、結交朋友、拓寬愛好。在進入社團后,學生易感到壓力,這些壓力源于社團與課業的沖突、人際關系的矛盾及社團內外的競爭。由此可見,參與社團對大學生的影響復雜多樣。如今,社團呈社會化[1]發展趨勢,其積極影響在于促使大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形成正確的三觀,以良好的行為規范交流互動。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本文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C)來衡量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通過對所得數據進行算數平均后得到該變量。學業表現[2-3]是效能感在學習領域[4-5]上的體現。社團參與度[6]在本文中與大學生參加社團的類型、種類數以及投入相關。
已有成果對大學生社團參與的研究多從理論、單因素進行探討,較少關注大學生參與社團的目的、收獲、參與度與效能感之間的關系。本文實證分析了影響效能感的因素,從而為學校管理大學生社團和建設社團部門提供建議。
本文數據來源于2019年6月至10月,課題組對江蘇省及其他省份的大學生開展的問卷調查,共獲有效樣本371份,其中,男生占比39.9%,女生占比60.1%。年級分布為:大一占比11.6%,大二占比29.6%,大三占比36.4%,大四占比22.4%。樣本中參與社團的大學生占比82.2%,未參與社團的大學生占比17.8%。
本次調查中,女生占比較大,年級分布較為均衡,參與社團的學生中女生占比也較大。研究數據顯示:男生的自我效能感在低數值范圍內是顯著低于女生的,但隨著自我效能感數值的逐步加大,男女生之間的自我效能感差異變小;隨著年齡結構增長,自我效能感總體呈上升趨勢。數據顯示,大學生的社團參與均值僅為0.78,這表明多數大學生僅參與一個社團。大學生參與社團的種類、投入時間的增加對其自我效能感的提高具有促進作用。大學生的學業現狀均值僅為0.54,這說明大學生對個人學業表現較為不自信。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均值略高于我國效能感的平均水平,表明大學生的自我認可度高于社會平均水平。

表1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數據顯示,參與社團的大學生的平均效能感為2.522,而未參與社團的大學生的平均效能感為2.321。參與社團的大學生的學業表現均值低于未參與社團的大學生的學業表現。在高效能感區域,學業表現較優的大學生人數居多,當社團參與度達到2.625時,學業表現較好的大學生比例偏低。這是由于隨著時間精力的投入,大學生的學業表現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變化,部分大學生的學業表現會由于課余時間在社團與學業之間分配不當而受影響。另一部分學生則會得益于合理分配時間,從而使學業水平與效能感同時得到提高。然而,隨著社團參與投入時間的繼續增加,大學生的效能感呈遞增趨勢,原因在于大學生通過花費一定時間和精力參與各項社團活動,相應地從社團活動中獲得回報,在這期間培養了自主性、獨立性、創造性、研究性等優秀能力,間接增強了學習能力。
通過現有數據分析,我們給出如下基本假說:
特征事實1:對比參與社團的大學生與不參與社團的大學生的效能感均值,參與社團的大學生效能感高。
假說1:參與社團對效能感有正向影響。
特征事實2:隨著大學生參與社團個數的增加,效能感呈正向增長。
假說2:社團參與度對效能感有正向影響。
特征事實3:效能感增強,大學生學業表現相應更優。
假說3:效能感對學業表現有正向影響,兩者存在正相關。
在實證分析前,即變量進入回歸模型分析前,筆者對原始數據進行了一些加工處理,使結果更有效。
1.學業表現
對于專業興趣程度與學業成績這兩個因素,本文將其歸于學業表現。表達式為:α=0.25·δ·φ。其中,α表示為學業表現,0.25為常數項,φ為對專業的興趣程度,δ為學業現狀。
2.社團參與度


表2 變量的相關系數矩陣
如表2所示,筆者通過相關系數對各變量與效能感關系進行估計:性別與效能感的相關系數為0.180,在統計學上為弱相關;年級與效能感的相關系數為0.058,在統計學上為不相關;**表明顯著性水平P值大于0.01并小于0.05,*表明顯著性水平P值大于0.05,是否參與社團與社團參與度強相關;學業表現與效能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43,為弱相關,并且在統計學上顯著。由于年級與效能感系數呈不相關,故依此我們初步認定,年級對學生的效能感提升沒有顯著影響,年級變量在進一步檢驗分析后可以排除。由相關系數分析發現,性別、是否參與社團、社團參與度、學業表現對效能感有顯著影響。
本文采用非標準型多元線性方程,將性別、社團參與度、學業表現、是否參與社團、年齡結構作為控制變量進入回歸模型。顯著性水平設定為5%,以限制模型最終選出的解釋變量個數。
對于模型檢驗,使用R2檢驗方法。逐步回歸分析:當變量為性別、是否參與社團、社團參與度、學業表現時,模型的決定系數R2為0.251,大于其余三個模型的R2。
多元線性模型回歸結果顯示,性別、是否參與社團、社團參與度、學業表現這4個變量均能通過顯著性檢驗。如表3所示,Sig<0.05反映出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的顯著性影響很大。解釋變量的分類等級賦值是根據邏輯意義從小到大排列,與被解釋變量的邏輯排列順序相同,從而性別、社團參與度、學業表現之間呈正向關系。下面我們對回歸結果做進一步的討論:
通過回歸方程,多元線性模型可以表述為:y=xβ=β0+β1x1+β2x2+…+βkxk
模型中y為自我效能感,αi為GSEC量表中常量,βi是解釋變量xi的回歸系數,xi為影響效能的因素(在此,我們設解釋變量分別為:x1=學業表現,x2=性別,x3=是否參與社團,x4=社團參與度,x5=年齡結構)。
在選擇系數時,考慮標準化系數結果減少是因為單位不同而造成的誤差,而非標準化系數是用于結果分析、預測數據,故本文主要采用非標準化系數。
如表3所示的模型估計結果:社團參與對大學生提升效能感有促進作用。女生在參與社團中效能感提升更顯著。隨著社團參與度的增強,大學生的效能感隨之遞增。

表3 模型估計結果
根據模型估計結果,大學生社團參與和學業表現的關系為:參與社團的學生與未參與社團的學生在學業表現上沒有顯著差異,但是隨著年級的增加,參與社團的學生的學業表現明顯更優。社團參與度對效能感的作用表現為:社團參與數量的遞增對效能感具有促進作用。大學生學業表現與效能感的關系為:學業表現效能感有著相互促進的積極作用。
方程式最后顯示為:y=1.828+0.266x1+0.216x2+0.168x3+0.083x4
雖然大學生能夠主動地參與社團,但是其目的性及效用認知卻存在問題,因此,社團參與度不高。這也導致了大學生參與社團后積極性和持續性的不斷弱化,對社團的黏著性較弱。在參與社團前,大學生缺乏能夠為其提供社團參與的意見指導,在參與社團后,大學生對于如何進一步提升自我、平衡學業與社團關系問題存在困惑,需要一定的專業性指導。
從統計結果看,參與社團對提升效能感有積極作用,女生參與社團的積極性高于男生,并且在參與社團活動初期,女生的自我效能感提升更快。此外,學業表現與效能感呈正相關,大學生可以通過適度參與社團活動來提升自我效能感,并且提高對自我價值、自身學業的要求,從而改善學業表現。社團參與度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提升自我效能感起促進作用,需要大學生認清自我、確定方向。適度參與社團活動有助于提升大學生自我效能感。
政府、高校管理層面要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社團參與意識,積極開放各式各樣的社團組織,推行校園活動,鼓勵大學生參與學生組織,加強師生交流互動,以此增強學生探索自我、發現自我的意識。此外,要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合理安排課余時間,建立相應的大學生心理輔導機構,有針對性地對學業表現較差,存在消極學習、生活的學生給予輔導與建議,培養全面發展的新青年。要提高大學生的自我認知水平,鼓勵大學生進一步提升自身文化修養,鼓勵各年級學生積極交流互助,以此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