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波,魯 月
(江蘇大學財經學院,江蘇鎮江,212013)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才是實現民族振興、贏得國際競爭主動的戰略資源。隨著社會經濟的迅猛發展,科技不斷進步,知識不斷更新,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強烈。2017年以來,教育部先后組織高校多次進行深入研討,形成了“復旦共識”“天大行動”和“北京指南”來推進新工科建設,并陸續發布了系列通知,全力探索中國工程教育的模式和經驗。當前,新工科專業呈快速發展的趨勢,在不斷創新完善中對經濟社會產生了重要影響。因此,對新工科專業的人才需求的預測不僅對新工科專業建設本身有積極影響,還有利于加快人才培養、增加高端人才儲備,促進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
學術界對新工科的內涵進行了廣泛的探討。吳愛華等指出,新工科是相對于傳統工科而言的,是以新經濟、新產業為背景的,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新工科建設一是要設置和發展一批新興工科專業,二是要推動現有工科專業的改革創新。[1]李華等認為,新工科是對工科注入新的內涵以適應新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工科新形態,可表述為“工科+”,如工科+新理念、工科+新結構、工科+新模式等形成的工科新形態。[2]林健認為新工科的“新”體現了“新興(全新出現、前所未有的新學科)”“新型(對傳統的、現有學科的轉型、改造與升級)”和“新生(由不同學科交叉融合而產生的新學科)”的內涵。[3]鐘登華認為,新工科的內涵是以立德樹人為引領,以應對變化、塑造未來為建設理念,以繼承與創新、交叉與融合、協調與共享為主要途徑,培養多元化、創新型卓越工程人才。[4]
學者對新工科人才的培養亦有大量的探索。劉亮軍從“優化專業結構、改革培養模式、重構課程體系、提升師資能力、完善工程實踐平臺和深化協同育人”六個方面提出地方本科院校開展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路徑建議。[5]王世斌等探討了新工科人才核心素養的內涵,構建了新工科人才核心素養結構模型,包括關鍵品性、通用能力、專門能力、工程能力四個維度及十六項要素。[6]此外,學者對多學科交叉融合新工科人才培養問題(張海生、張瑜)[7]、創新型新工科人才培養新模式(蔣海云等)[8]、創新型新工科人才培養新模式(姜曉坤等)[9]、新工科人才培養質量通用標準(林健)[10]等問題亦進行了深入的探索。
學者對新工科內涵及人才培養進行了較為全面和系統的研究。本文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分析我國新工科人才需求“S”型基本特征,運用Logistic增長曲線擬合并預測未來一段時期經濟社會對新工科人才的需求,最后面向社會經濟需求提出對新工科人才培養的幾點思考。
本文選取了2000—2016年我國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和全國總就業人數及其二者的比例,進行了相關分析和研究。由于新工科專業從業人員的數據具有模糊性,加之2017年之前并沒有新工科專業的提法,而新工科專業與高技術產業有很大程度上的相似性,因此,本文選取了高技術產業從業人員數來替代新工科專業的從業人員數。如圖1所示,我國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比例變化呈“S”型曲線特征,具體來看,2000—2006年,我國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比例增長緩慢,2007—2012年這一數值增長迅速,2013年開始這一比例增長減緩。

圖1 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全國就業人數的比重變化
我國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比重變化呈現“S”形曲線,通常呈現此種形態的曲線會在其發展到一定程度后,在某一水平上保持一段時期,符合Logistic增長曲線的特征,故可用該曲線進行擬合和預測。根據模型構建的要求,本文首先確定指標的合理極限值,再計算進入不同階段的關鍵時點,最后,對我國新工科人才就業情況做出判斷和分析。
如圖1所示,近年來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全國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逐步趨于平緩,一些重點發達的省市如北京市、天津市、廣東省、江蘇省、上海市等還呈現出下降的態勢,因而可以預計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將可能達到一個極值點。為獲得此極值點,現以東部沿海地區8省市北京、天津、廣東、江蘇、上海、浙江、山東、福建在2016年的平均值約3%作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新工科人才就業比重將達到的極值。
Logistic增長曲線模型基本形式為:

上式中:Y為待測指標,A為極限值,t為時間,k為增長率,B(或b)為常數,且B=eb。增長曲線的三個關鍵時點為:唯一極值點高峰期t0,其發展速度最快;兩個拐點t1后發展進入快速增長期,t2后增長速度銳減進入緩慢增長期。
運用SPSS 20.0軟件對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這一指標進行Logistic增長曲線擬合。設定極限值A=3,擬合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Logistic增長曲線擬合結果
即b0=2.000,b1=0.871,根據K=-ln(b1),B=b0×A,b=ln(B)的關系得,K=-ln(b1)=-ln(0.871)=0.138,B=b0×A=2.000×3=6.000,b=ln(B)=ln(6)=1.792
得到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的Logistic增長曲線方程為:

根據Logistic增長曲線計算出三個關鍵時點分別為:
t0=b/k=1.792/0.138=12.99≈13,即2012年我國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增長速度達到了高峰期。
t1=(b-1.317)/k=(1.792-1.317)/0.138=3.44≈3,即2002年我國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開始進入快速增長期。
t2=(b+1.317)/k=(1.792+1.317)/0.138=22.52≈23,即2022年我國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增長速度銳減,開始進入緩慢增長期。
本研究根據Logistic增長曲線方程擬合,對之后的十年進行預測,得到結果如表2所示。(表2)顯示擬合值與實際值部分年份擬合比較準確,部分年份存在一定程度的誤差,但基本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因此,預測值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表2 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的實際值和擬合值(單位:%)
從以上新工科人才就業人數占總就業人數的比重的Logistic增長曲線擬合及關鍵時點的確定,結合我國就業情況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實際,可以得出:
第一,2002年,在我國加入WTO后的新形勢下,加快人才隊伍建設勢在必行。因此,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下發了《2002—2005年全國人才隊伍建設規劃綱要》,首次提出了“實施人才強國戰略”,使經濟社會各界充分認識到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人才的數量、質量、結構和作用的發揮至關重要。在高度重視人才的制度環境中,當時代表了新工科人才的高技術產業的高級技術人才的數量快速增長,模型擬合得到的這一關鍵時點也充分體現了這一特征。
第二,2012年,距離我國“人才強國”戰略提出有十年時間后,得益于生產率的提升和全球產業鏈的布局,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工廠。同時,“十二五”期間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正在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迅猛發展,迫切需要高技術人才,人才集聚特征明顯,人才競爭成為國家間、區域間以及企業間競爭的重要內容,因而伴隨著經濟社會和科技的發展,新工科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增長速度逐步達到高峰期。
第三,在持續增長過程中,2017年,教育部提出了新工科建設,這是中國高等教育主動應對復雜國際競爭挑戰發起的行動。新工科建設緊緊圍繞服務國家戰略、突出產業需求和面向未來發展預期,提出深化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行動計劃。新工科建設具有時代性特征,著重體現了內涵新、多學科、多主體、覆蓋廣等特點。從2017年提出新工科建設到向國家提供新工科人才,我國高等教育正逐步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國模式和經驗,助力教育強國建設,持續呈現快速發展趨勢。這一時期必將集聚更多的高端工程技術人才,在工程實踐領域貢獻智慧和力量。模型結果顯示,到2022年,新工科人才就業比重增速開始進入緩慢增長期,保持一定期間較為穩定的比重,醞釀著新一輪面向社科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
新工科專業是在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逐步形成和成長的,對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等一系列國家戰略具有極強的支撐效應。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新工科專業著力培養的是工程知識實、實踐能力強、創新水平高、全球化視野寬,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國內高校必須密切關注經濟社會的新需求,不斷調整培養方案,完善知識體系,強化實踐環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升新工科專業畢業生質量。
在新工科背景下,高校應不斷強化學科交叉、文理交融、課程互補,關注學科知識工程實踐性和應用性。因此,高校要始終關注經濟社會對新工科人才的需求,加快改進傳統教學內容,適時增加前沿問題研究,針對課程內容涵蓋的交叉學科知識點進行系統授課,以工程項目為導向開展實踐教學,全面融入各學科知識點。
在新工科人才培養中過程中,高校要始終堅持“課程思政”教育,著重培育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把“工匠精神”刻在每位新工科專業學生的心中,培養一批高素質產業技術人員隊伍,打造大國工匠,全身心地投入科技強國的建設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