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邢曉婧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日本迎來了“3·11東日本大地震”九周年。為防止加重疫情,日本政府取消了11日的追悼儀式。對此,日本民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疫情關乎日常生活,其關注程度大于“3·11九周年”。
日本復興廳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大地震已經過去九年,災區仍有約4.8萬人在繼續避難生活。《環球時報》記者三年前去福島采訪時,看到很多受災民眾住在條件艱苦的臨時住宅區。在問及現在的情況時,福島華僑華人總會副會長兼事務局長王伶表示,日本政府提供的臨時住宅有年頭限制,很多已經拆除,新建了其他住宅設施。民眾可以選擇搬進新設施,也可以租房、買房,日本政府提供部分資金支持。
災難發生一年后,《環球時報》記者曾在宮城縣仙臺市看到很多龜裂的建筑物,臨時被打上“補丁”繼續使用。現在在仙臺已經看不到這樣的建筑了,沿海地區也修建了防護高臺。“9年過去了,硬件上的重建工作取得一些成效,但在恢復經濟方面還是不行。”仙臺華僑協會會長李研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稱,地震和海嘯帶來的工廠損壞、電力供應不足、生產材料欠缺等因素直接導致當地產業鏈長期斷裂。外界關于核輻射的擔憂也讓“東北三縣”的產品陷入滯銷的尷尬境地。當地民眾的收入受到影響,由此形成了當地消費速度放緩的惡性循環。
李研表示,災區經濟復興的規模跟不上,直到現在仍缺乏商業街、購物中心等商業設施。他說,“3·11”之后,災區華人連年減少。要么回國尋求發展,要么去東京、大阪等大城市工作,盡管“東北三縣”嚴重缺乏勞動力,非常好找工作,選擇留下的還是少數。
接受采訪時,福島居民清野正在家中指導女兒練琴,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時間過去9年,在“3·11東日本大地震”中失去親友的人肯定難以走出陰影。電視上依然在播出關于“3·11九周年”的內容,可普通民眾對此的記憶已經逐年淡化,因為無論如何,生活還得繼續。▲
環球時報2020-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