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君 聶婧怡 楊亞寧 趙佳璐
摘 要:中國境內遍布山川的自然地理環境,加上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以自然山水景觀為創作背景的藝術形式及精神活動,逐漸發展成了中國獨特的山水文化并延續至今。通過對山水文化的形成與發展歷程的探究,可以了解到在古人的精神世界與物質生活中是怎樣運用這些山水文化的,從而能在此基礎上,更好地將山水資源運用到城市景觀設計中去。
關鍵詞:山水文化;山水畫;園林
山水在古人心中代表著自然天地萬物,山水造化萬千,寒來暑往,朝升暮落,有無窮無盡的樂趣。自古以來,中國人都離不開自然,山水文化是中國人對自然山水感悟的產物,其獨特的意蘊與內涵展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了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審美情結,衍生出了如山水詩賦、山水書畫、古典園林等。
一、自然崇拜
中國山水文化的起源就是古人對山水的崇拜。中國地大物博,為人們的生存提供了富足的自然資源。古代人們因生存所迫四處遷徙,雖然停留的環境改變了,但自然萬物始終不變。古人由于對大自然的認知不足,因而對大自然中的一些自然現象和物質產生了敬畏,將天地萬物視為神明作為精神寄托,即自然崇拜。
在上古時期,人們將山視為力量與天的象征?!渡胶=洝分杏涊d了人們對許多山有著祭祀活動,說明自然崇拜在當時是很普遍且重要的。“大荒之中,有山名日月山,天樞也。”昆侖虛被視為萬山之祖,方圓八百里,高有七萬尺,有結滿珍珠美玉的高大樹木,內有九井。門有神獸守護,這里是眾神之所。在人的心中,神仙們都喜歡住在高山上,山作為天的樞紐,是凡間溝通天界的大門,因此,最高統治者們便模擬山的形態搭建“臺”,古人認為統治者只有登上仿山而作的臺才能接受天的諭命,這說明山已經被人們神化。原始社會的早期,人們獲取食物的主要來源就是打獵和捕魚,水中取食的生存經歷使人們經常與水打交道,再加上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耕種離不開水,人臨水而居,受水之恩,對水也產生了崇拜,以此演化出一系列對于司水神靈的崇拜及祭祀。
二、哲學內涵
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各家學派思想逐步形成。儒家與道家加上后來傳入中國的佛教,這三者的思想對后世影響最為深遠。佛教在漢代傳入中國,佛國仙山等境界也逐漸影響著人們的精神活動,與道家所稱東海有蓬萊、瀛洲、方丈三仙山思想相通,是后世“一池三山”的造園模式的來源。
(一)山水“比德”
孔子是儒家學派創始人,他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笨鬃影阎?、仁者與山水相關聯,表達了知者愛水似水,悠然淡泊,仁者愛山似山,靜穆崇高。在這里以山水來比喻品行高尚,引導人們從山水中獲得感悟,培養山水般的品德。孟子說孔子曾經登上泰山舉目縱觀,發現天地萬物一覽無余。孔子還感嘆過,光陰像流水一樣消逝。儒家將品德與山水聯系起來,讓山水人格化,再以此反比人的德行,從山水之中感悟人生。
(二)道法自然
道家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萌芽,主張人們要遵循遵循自然規律,崇尚山水自然。老子將從山水中所觀所感加以注解與闡述,作成對后世山水文化影響深遠的山水哲學理論《道德經》。老子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弊鋈藨缢瑵櫇扇f物但超然物外,這樣才最接近“道”。在“道法自然”這一主張的影響下,中國的山水文化發展從始至終都順應自然。后來,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模式也是在這種的思想的影響下逐漸依托自然、營造自然,將自然中的山水濃縮進一隅之地,達到“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境界。
(三)天地有大美
莊子在老子的山水哲學基礎上進行了繼承與創新。提出“天地有大美”的理念,賦予了山水“美”的含義。莊子在繼承老子思想的基礎上將道家的“天、地、人”思想進一步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引導著人望向天空時不再向往天神而是實實在在地觀察自然,感受自然,領悟自然。其“天地有大美,四時有明法,萬物有成理”的思想,也不再晦澀,逐漸成為影響中國古代文人審美的重要因素之一。莊子認為人應當到自然中去,在山水之間感悟天地,以求從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而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也成為后來文人對山水題材進行文學創作時強調“人畫合一,情境合一”的理論來源和評價標準,使人在詩畫庭院中就能達成對自然的審美。
三、文化衍生
《易經》中有關于卦象與山水的描寫,說明古人對于山水認知起源很早?!对娊洝分幸灿嘘P于山、水的獨立詩篇。春秋時期,孔子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開始將山水賦予品德精神內涵。漢代,仕不得志的士大夫們沉湎于山水,歸于山水間成了一種人生追求和情趣。到了東晉時期,山水詩作為一個獨立詩派在中國文化歷史的長河中粉墨登場,山水逐漸被情趣化、藝術化,這期間涌現出一大批心向山水的文人,詩歌、書畫成為山水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山水與詩賦
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對山水的描寫。中國最早的詩歌集《詩經》中就有許多關于山水的詩詞。屈原的《楚辭》中也有對于山水的描寫。屈原生在山光水色的南方,他身處的環境使他在無意識之中就對山水做出了描繪,如《湘夫人》中的景色描寫。屈原在流放途中作詩歌,以山水景色來襯托流亡之愁苦。東漢曹操作《觀滄?!?,曹操以觀山河之壯麗來反襯心胸的寬廣。東晉時期大書法家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不但在書法史上是一大經典之作,同樣也是一篇描繪山水之美的散文詩篇。魏晉詩人謝靈運是我國第一個將山水作為主角來進行詩文創作的人,他將閑適灑脫的山水之行與情趣結合起來,以清新俊逸的詩句取代了枯燥沉悶的詩句,從此,山水文化開啟了新的篇章。到了唐代,山水詩發展到鼎盛階段。詩仙李白在《將進酒》中通過對我國山河壯闊之景的描述抒發了憂憤深廣的人生感慨;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中對月照春江之景的描寫和不同于其他模山范水的詩句所展現的意境之美,使人為之傾倒。竹林七賢隱居竹林,在山川間自得其樂,后世文人秉承其精神,他們看山水,賞山水,融入山水,在山水中流連忘返,嬉戲抒情,創作出了大量辭致雅贍的詩賦。
(二)山水與書畫
我國的對山水的繪制也歷史悠久。原始繪畫中人們日常所用的彩陶上常常繪有各種圖案紋樣,很多都是對自然的摹仿。早期的山水主要是作為人物畫中的背景,不過那時,山水已經不再是觀念性的,而是具象的物質。東晉顧愷之的《洛神賦圖》中,人物在山水虛實遠近、林木散落分布之間迭次出現,展現出立體感和空間感。隋初繪畫大家展子虔的《游春圖》中運用抒情寫實手法,描繪春日的山水萬物,游春時的悠然之情躍然紙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山水畫之始。山水畫逐漸從人物畫中獨立出來成為一門特色的畫派。自此以后,在山水畫派中人才輩出。山水畫在北宋時期發展到了高潮,宗炳在《畫山水序》中論證山水之美,闡述山水畫的意義,提出透視等畫技,這是我國繪畫史上第一篇通過理論闡釋山水畫論的序作,對山水畫的發展與山水審美都有很大意義。這一時期的《千里江山圖》等都是展現中國人獨特審美與繪畫技法的作品,畫中樹木茂密,山川雄闊,意境悠遠。北宋的畫家郭熙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和自己的實踐,創立了“高遠、深遠、平遠”三遠論的總結。到了明朝時期,山水文化進一步發展成熟,出現了以沈周和文徵明為代表的山水哲學意象畫派,唐寅和仇英也同樣在這一時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清朝延續了元明以來文人畫興盛的趨勢,是山水畫的成熟期。
(三)山水與園林
園林萌芽于商周時期,稱“囿”,即將禽獸圈養于風景秀美之處,供帝王游獵。秦漢時期,發展為帝王們的靈囿宮苑,亭臺樓閣、花木池沼、奇珍異獸皆是其中所有。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士人們投身自然、寄情山水的隱逸之風盛行,他們將自己置入自然中去,推動了挖池筑山的造園風尚習氣。到了隋唐時期,園林建設開始從純粹模擬自然傾向于寫意山水,許多文人都親自參與到造園中去。無論是皇家園林還是私家園林都在追求山水之間的詩情畫意。由此,隋唐時期也成為我國園林發展的成熟期。宋元時期,山河動蕩,園林發展也處于滯緩期。到了明清時期,我國的造園藝術發展到了高潮階段,名譽天下的江南園林大多興建于那時。
中國園林與文人情趣的關系甚密,文人詩詞、書畫均被囊括進園林中去。童寯先生在《東南園墅》中寫:“中國古典之園林,實為三維中國畫卷。”園林就像山水畫,造園者和游園者應該有顆“畫心”。一個好的園子,也必然是由丹青高手“繪制”的。不論是何種園林,都意在將山水納入到一小方天地中去。無論時代背景如何,人們始終沒有放棄在園林中重現山水的元素。古人今人都渴望回歸自然,無論是詩詞歌賦,書畫美篇還是造園,都想通過一些方式來營造自然,這是中國文人獨特的世界觀。
四、結語
山水對于中國人來說并不只是大自然中的一種事物或一道風景,其中蘊含了中國人的審美與情結。山水文化的興起與發展,標志著人們審美風尚的變化,彰顯著獨特的民族性格特征,在后人眼中逐漸呈現出藝術美學的特征。山水文化中的人文風情久盛不衰正是由于人們對自然的向往和憧憬,其中展現出傳統文化的無限生機和中國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我們也應該學會在山水中發現自然之美,感悟自然之美,感受山水文化的獨特風格和意境,結合中國哲學和美學內涵、文人思想,使人與建筑、景觀和諧共生,展現中國傳統美學在當代景觀規劃中的沿用。
參考文獻:
[1]山海經[M].方韜,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
[2]論語[M].陳曉芬,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16.
[3]王弼.老子道德經注[M].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11.
[4]童寯.東南園墅[M].童明,譯.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