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佳佳

摘 要:重大疫情之后,我國的住宅區景觀設計即將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社會對公共健康的關注為住宅區景觀設計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住宅區景觀設計對公共健康的作用和未來住宅景觀設計成為一個熱點議題。
關鍵詞:公共健康;疫情;住宅區景觀;景觀設計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全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對從人民生活到經濟發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和困擾。基于重大疫情對人的影響,住宅區的公共活動空間設計,針對城市中居住與通勤的公共健康安全展開了新的討論。
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這次的疫情讓城市住宅景觀中的公共活動成為被隔離在家的居民的奢侈品。公共健康的問題給未來的住宅區景觀設計帶來了多方面的影響,居民在公共活動空間中的健康問題也更加受到重視,因而住宅景觀設計將提出更多關注公共健康方面的景觀功能要求與景觀設計思考。住宅景觀公共活動區域的應急避難服務功能和活動體系將得到進一步的功能挖掘,同時景觀設計理論體系將會更加完善。
一、重大疫情下與重大疫情后的城市住宅區
公共健康問題
在疫情防控期間,公共健康是受到病毒威脅的。病毒將住宅區域公共群眾的活動分為健康和不健康,健康與不健康的人群被分開隔離。我國大多數城市疫情防控期間采取“封城”措施,倡導“居家”“無接觸”的生活方式,這讓城市的公共健康與出行與否決策聯系,形成了新的線上生活的方式,公共健康得到城市居民的高度重視。
城市公共活動項目、事件對公共健康產生影響(表1),滿足人對于自然的需求。通過接觸綠色和適度運動,公眾可以有效緩解焦慮和壓力,然而在重大疫情之中,住宅區公共景觀作為人群活動場所,在其中開展公共互動與活動存在傳播疾病、威脅公共健康的風險。公共空間開放的前提是嚴格避免疾病在其中的傳播風險。城市住宅區域是高密度人群集中地,疫情之后為應對未來可能影響城市住宅公共健康的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解決好公共健康方面的問題,在景觀設計方面做好設計非常有必要的。
二、重大疫情后住宅區景觀環境公共活動體系優化
重大疫情之后的住宅區開放空間活動體系優化布局是一個新的熱點議題,住宅區域的交往圍繞著生活圈,住宅區域公共空間中的戶外活動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必要性活動、自發性活動和社會性活動。疫情下戶外活動受到限制,居民出行的目的不再是休閑,公共空間只發生必要性活動,而實際的其他公共空間活動也都被居家隔離生活所限制。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有效的控制,防控形勢往好的方向發展,可以開展戶外活動的住宅區開放空間成為居民釋放壓力和壓抑情緒的一個重要場所。住宅區公共活動區域主要在居住區及近鄰的周邊,是居民開展多次、暫時、規律性活動(散步、鍛煉、就餐、買菜等)的主要場所,滿足居民最基本的日?;顒有枨?。在住宅生活圈中,公共體系的優化可以分為:環境小微型優化、流線彈性空間優化、空間分層組織優化。
(一)環境小微型優化
住宅區公共景觀環境加入小微型綠地,通過嵌入和整合自然元素,形成廣泛的綠地健康場所。1909年,丹尼爾·伯納姆提出了芝加哥規劃,提倡對住宅社區進行分區和環境保護,之后,城市住宅區越來越強調采用簡單、快速和低成本的途徑來添加自然元素,創造可靈活使用的空間,并使其成為公共健康區域,形成小微型景觀、微氣候,對景觀產生局部影響。住宅外活動中,居民在公共區域的交往與接觸,在輕度的“視聽接觸”與其他形式的接觸中相互關聯,從簡單的、無拘束的接觸到復雜的、積極的參與交往,都是整個社會性活動的組成部分。根據接觸強度值進行小微型空間空間劃分和優化,形成一個環境元素整合,形成線性的活動軌跡,讓公共活動空間的公共健康性提高。
(二)流線彈性空間優化
流線連通景觀,形成區域人群互動與活動軌跡,相應地把陽光、潔凈的空氣、綠色引入流線中的空間中,可形成彈性空間。彈性空間的構成、尺度、功能與時間區域的分割,影響住宅區景觀的空間可變化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并動態地不斷變化功能,滿足居民的需求。在從整體到部分、從部分到整體的相互作用下,在要素上進行整體考慮,在要素的平衡的過程中,分析了解居住區公共空間的健康空間彈性優化,形成封而不閉、間接空間、半隔空間的空間滲透與融合,形成室外圍合空間和形式。
(三)空間分層組織優化
從小區的入口到整個居住區的景觀流線布局,在住宅區的公共活動空間范圍內進行空間層次的劃分,有多運動空間、線性綠道、親子空間等。不同的戶外活動空間可達性和使用頻率存在差異,在居民的不同程度接觸下滿足不同的使用和活動需求,應基于不同尺度和目標對空間進行差異性精細規劃。
在城市住宅區的設計中,景觀空間的優化與空間中的可移動景觀模塊的設計,建立起更加合理的互動參與性空間,最大化利用公共空間。通過注重住戶的實際使用靈活性、場地中的空間小微型優化,與靈活性的住宅景觀空間功能群落的集中設計,實現對重大疫情后的住宅景觀區公共活動空間的體系優化。
三、重大疫情后的高密度人群集散空間的
韌性景觀設計
在高密度人群集散的公共活動空間中,過于密集化接觸和交往可能會產生環境與健康問題,空間越是緊湊,城市的綠地體系中的空間劃分與高密度的人群集散空間劃分這一空間設計問題越是重要。韌性景觀是高度人群集散空間的空間安全設計要點,注重提高空間的“點”與“面”的結構方面的韌性,使整體的景觀布局、功能、形式、結構等,在面臨各類自然災難、重大疫情和城市環境變化時可以做到自適應調整。
(一)應用公共活動空間的邊緣空間
在公共活動空間的規劃設計中,考慮空間可能會承受高密度的大流量人群,在不同節日中可能有大量人群集中形成自發性與“連鎖性”活動,超出空間的公共健康范圍,需要合理應用公共活動空間的邊緣空間,以緩解人群過度聚集,要對空間的入口、集散廣場、道路等進行合理的利用。
(二)保證內部功能的完整性與和諧
注重功能全面、設施布局和諧,同時考慮到公共健康的安全性和舒適性的需求,針對不同人群設計不同的區域與配套,形成一個相對隔離的“化零為整”和“化整為零”的空間結構,促使不同的功能區域與周邊的景觀設計有機融合。
(三)集散空間植物的經濟適用性
通過設計經濟性與耐用性強、管理難度低的植物配置,確保造景材料的應用做到經濟適用。且考慮到公共活動下的公共健康,應設計無害、形態和諧、耐踐踏性與安全性強、恢復力和適應力好的景觀植物,順應自然,為集散空間帶來新的活力。
四、重大疫情后其他公共空間環境健康系統改善策略
公共健康是指人群的健康,研究對象包括居民行為與心理兩個部分。社區街道空間以達成居民的心理健康與行為健康為最終目的,同時也能對生理健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居民健康的行為主要是指街道中以緩解生活壓力、提升身體素質為目的行為,例如跑步、散步、交往等行為。健康的心理則是指居民處于街道空間環境中產生的積極心理,例如鄰里感、安全感、歸屬感等。
城市是聚集的產物,聚集越多,空間結構就越復雜。城市系統中的景觀不光能美化環境,也是城市環境的“防護帶”與“避難”空間。為了更好地改善公共健康,城市中的景觀與服務功能提供了公共活動與交互的放松空間,在享受公共活動空間的同時,也要引導城市居民行為習慣的轉變,推廣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同尺度、不同層次的公共空間的綠色空間,對于公共健康的影響機制不同,因此,要做好城市綠色空間的體系構建。公共空間的健康系統,要從空間尺寸、街區尺度、場所尺度等方面出發進行改善和優化。綠色空間是工業進化背景下的產物,在景觀發展的現今,城市的公共衛生政策是公共活動空間建設環境健康系統中很關鍵的一環,其他公共空間環境健康空間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多尺度的綠色空間體系的構建,為城市其他公共空間的建設與健康城市的發展提供路徑。
五、結語
如今,城市和城市居住者深刻體會到了戶外活動的重要性、住宅景觀的戶外活動空間對于公共健康安全的重要性,因而注重對城市景觀中的住宅景觀的設計與空間、流線、系統進行優化,使景觀設計易于親近,發揮保障居民健康的功能。對于未來的住宅景觀需要深入探索,從景觀的硬件與軟設施的設計,到戶外活動空間的建設,既要有滿足公共健康需求的彈性空間,也要提供公共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杜伊,金云峰,城市公共開放空間規劃編制[J].住宅科技,2017(2).
[2]馬琦偉,闞長城,宮兆亞,等.城市活力恢復及其影響因子:突發性公共衛生事件情景下的探索[J].城市規劃,2020(9).
[3]王琳,趙俊三.城市群新冠疫情時空分布格局與分異機制的地理探測[J].生態學報,2020(19).
[4]許嬋,文天祚,劉思瑤.國內城市與區域語境下的韌性研究述評[J].城市規劃,2020(4).
[5]李倞,楊璐.后疫情時代風景園林聚焦公共健康的熱點議題探討[J].風景園林,2020(9).
[6]李帥.基于韌性景觀的城市公園空間安全規劃設計[J].美與時代:城市,2020(5).
[7]王燕,周清月,曾楊.健康社區視野下社區公共空間優化設計[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7).
[8]楊鑫,劉靜.健康生活與城市公共空間:健康城市活動[J].城鄉建設,2020(20).
[9]王世福,黎子銘.疫情啟示的新常態:空間韌性與規劃應對[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