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州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副主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指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定不移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在當前全面加強實體經濟、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實施“中國制造2025”和江蘇省泰州市確立產業強市三年目標、全力打造三大先進制造業集群的背景下,加強全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責任感、使命感,尤為緊迫。作為市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參與者,要堅決貫徹中央決策部署,從點滴著手、從小事做起,持續增強產業工人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凝聚起新時代泰州產業工人的奮斗偉力。
身教重于言傳,具體強于抽象,身旁的榜樣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近年來,泰州市總工會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組建勞模工匠協會,推進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創建,實施“新時代泰州百名工匠”品牌工程,積極培育勞模工匠人才,持續發揮勞模工匠人才的示范引領作用。近5年,泰州市選樹各級勞模(先進工作者)371名、市級以上“五一勞動獎章”405個,全市登記在冊勞模累計超3000人;建成市級以上勞模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45個,其中國家級2個;選樹“泰州工匠”及提名獎80名,7人入選“江蘇工匠”。
通過選樹身邊的優秀典型,產業工人的崗位責任感、職業榮譽感、企業歸屬感、事業成就感進一步增強。在江蘇科成有色金屬新材料有限公司,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了產業工人在勞模工匠人才引領下,用“鋅”成就夢想的力量。2017年,該公司成立以市勞模嚴海錦為核心的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制定完善的獎勵機制和成果轉化機制,為產業工人搭建技術創新和技能提升的平臺。工作室先后主持超細超純高活性鋅粉、鱗片狀鋅粉、亞微米鋅粉等多項新材料加工及工程化研究,實施清潔節能技術改造,有4個項目榮獲部、省、市科技成果獎,助力公司從一個小作坊企業到連續10年位列國內同行業首位。企業受益的同時,產業工人自身技能和學歷也實現了新提升,1人獲得高層次和急需緊缺型人才正高級工程師職稱,1人獲得注冊安全工程師資格證,2人獲得人力資源管理師資格證。
家是溫馨的港灣,是心靈的歸屬。工會是職工之家,讓職工感受到家人般的溫暖是工會的基本職責,泰州市總工會把增強產業工人的歸屬感作為工作的重要發力點。借助“泰州職工之家”微信公眾號,整合“泰工惠”“泰享讀”“泰有緣”“泰工陽光”等服務品牌,大力加強工會服務“一張網”建設。特別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工會主動融入大局,迅速出臺保供復產企業“一團七組七服務”“關心關愛一線防疫人員六項措施”等措施,籌集專項資金500萬元,全額返還小微企業工會經費超2000萬元,助推小微企業和產業工人共渡難關。針對調研走訪中發現的企業用工難、產業工人就業難等問題,泰州市總工會定期組織“網絡直聘”專場活動,提供用工崗位3500多個,近20萬人參與,超1000人成功應聘。為方便職工參與,市總工會大力拓展網上工會服務,開辟“職工領讀者”專欄、疫情防控普法維權專欄、心理健康咨詢專欄,開通職工夜校(網校)線上培訓平臺,增強工會服務的普惠力度。
這些變化不僅發生在宏觀的市級產改措施層面,也體現在微觀的企業產改試點企業中。江蘇京生管業有限公司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該公司地處興化市張郭鎮,人才留不住曾是公司發展的一塊心病。2008年,公司從浙江引進了一名技術人才潘師傅,但入學難、離家遠同樣在留住潘師傅身上犯了難。產改試點以來,公司工會決意厚植“家理念”、打造“家港灣”,說服公司投入2000多萬元以“家”的標準建設“人才公寓”,除給職工以優厚的福利待遇、生活待遇外,還建設專門的職工健身房、職工觀影室以及電教室和培訓中心,為職工提供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讓員工以企為家,干得舒心,住得稱心。入住“人才公寓”后的潘師傅,一家其樂融融,好事一樁接一樁,不僅入了黨,還成了興化市最美青年候選人,在手把手的傳幫帶下,自己的孩子也成了公司的業務骨干。
當前我們國家已經擘畫了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宏偉夢想藍圖,但把夢想藍圖變為現實是一場新的長征,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幾十代人接續奮斗。產業工人是工人階級中發揮支撐作用的主體力量,是創造社會財富的中堅力量,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干力量。產業工人的個人夢想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推進產改過程中,筆者時常思考,如何將產業工人成長成才的個人夢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中國夢特別是與建設“強富美高”新泰州統一起來,通過產改助推全市實現人民滿意的高質量發展。
根據新時代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精神,提高產業工人的政治地位、經濟地位、社會地位,特別是營造產業工人賦能成長的社會環境和條件,是產改的一個重要目的。在泰州市委市政府印發《新時代泰州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重點任務實施方案》的基礎上,2019年11月18日,泰州市總工會又迅速出臺了《關于優化“培訓+競賽+創新”體系,促進產業工人賦能成長的十條激勵措施》。“十條措施”既有鼓勵對工人開展培訓,又有對工人參加勞動技能競賽方面獎勵,還有鼓勵工人技術創新方面一系列舉動,其目的就是要強化“培訓、競賽、創新”三位一體,健全產業工人成長發展體系,最大限度促進產業工人賦能成長。例如,鼓勵企業開展全員培訓,對優秀職工夜校(網校)給予5萬元培訓補貼,可提取其中5%到10%用于補助非公企業活動組織者;鼓勵職工參與學歷提升培訓,全市每年遴選1500名產業工人參加各級職工夜校(網校)組織的大專、本科階段學歷培訓,對取得畢業證書的職工每人補助學費1000元。
今年以來,泰州高度重視產改工作,市委主要負責人就產改工作專門做出批示,市產改召集人組織召開產改專題推進會,專門督導產改推進情況。9 月份,根據年初精選產改試點單位,市總工會實地走訪恒力制動、華達汽配、濟川藥業、京生管業、振華海科、蘇中藥業、海企倉儲、科成有色等18 個產改現場,到一線發現經驗、在一線解決問題。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明顯增強。比如,江蘇省勞動關系三方委員會在總結泰州等地創新實踐的基礎上,制定全國首個《關于開展集體協商健全產業工人薪酬激勵機制的指導意見》,“將安全生產納入協商事項”“實施三年行動計劃”等舉措推動“能級工資”協商內容和范圍不斷擴大。再比如,規范推動職業技能等級認定工作,在江蘇省率先進行企業自主評價試點工作,在濟川藥業、海陽化纖等18 家企業開展試點工作,建立自主評價體系,參加評價職工2148 人,1433 人取得證書,頒發全省第一張證書、第一家兌現待遇,獲證人員的每月收入增加200 元。還有針對當前安全生產形勢,我們積極探索引領產業工人安全賦能、提升安康幸福指數的十條措施,發揮職工安全生產行為主體作用,推動企業、車間班組、一線職工落實落細安全生產、職業健康責任。此外,圍繞“一高兩強三突出”目標,以打造生物醫藥和新型醫療器械、高端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進制造業集群為重點,深化產教融合,逐步構建起產業工人“培訓+競賽+創新”三位一體成長發展體系。
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產業大市需要產業工人,而產業強市更需要大批高素質的產業工人。特別是在致力于打造跨江聯動樣板區、綠色生態宜居區、科技創新轉化基地和長三角先進制造業特色基地的今天,各領域各方面都關心關注產改工作,持續整合各類資源,幫助產業工人扎根泰州,為泰州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