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妍
摘 要:建國七十年來,人民生活水平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從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可見一斑。然而必須看到,在經濟蒸蒸日上,人民物質生活日益提高的現狀下,絕對貧困仍然存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怎么扶”的論述中提出五個一批,為實現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景谷縣積極探索學校+合作社+農戶的產業帶動扶貧模式,增強貧困人口“造血”功能。本文以景谷豐順養殖專業合作社為例,探析農民專業合作社推動精準扶貧模式取得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扶貧成效;專業合作社;扶貧模式
精準扶貧是惠及千百萬貧困人口的事業,是黨始終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的體現。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載體,具有資源整合、技能提升、信息服務、增產增收的作用。一是資源整合,農民的生產銷售具有零散、弱小的缺陷,在欠發達貧困地區愈加突出,合作社將分散的資源歸攏整合,形成合力;二是技能提升,通過定期培訓、現場指導,傳播先進生產方式,促進貧困戶技能提升;三是信息服務,由于生產環境和生產方式限制,貧困戶在信息化時代獲取信息量少,不能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反應,增收難,合作社具有提供信息服務功能,及時對市場變化作出反應,指導貧困戶生產;四是增產增收作用,通過信息服務、技能提升、資源整合的作用,能有效實現增收,再者,專業合作社有效弱化市場與農戶的強弱矛盾,提高了農戶的市場地位,獲得公平收益。
自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至2017年通過再次修訂,標志著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日益完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指出,“加強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培育,發揮其對貧困人口的組織和帶動作用,強化其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更進一步突出農民專業合作社脫貧減貧的重要意義。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景谷縣緊緊圍繞“兩不愁、三保障”總體目標任務、“五個一批”脫貧路徑、“六個精準”要求,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景谷豐順養殖專業合作社探索“學校+合作社+農戶”模式,有效推動產業發展,促進貧困戶增收。
一、景谷豐順養殖專業合作社模式分析
1.“學校+合作社+貧困戶”模式
景谷“學校+合作社+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以正興成人技術學校為主導,成立專業合作社,在政府引導下,與貧困戶形成利益聯結,來整合當地優勢資源,相互促進發展。對貧困戶而言,建立利益聯結對增收有諸多益處,一是以“二5四1”中的5000元產業扶貧資金、50000元小額信貸入股,每年收取分紅,獲得穩定收入;二是與合作社簽訂牲畜收購協議書,合作社以不低于市場價的條件收購牲畜,減少市場波動對貧困戶收入產生的影響;三是借助成技校定期產業技能培訓,提升個人素質,有效培育中長期產業。對合作社而言,通過政府扶貧傾斜政策、吸收貧困戶入股資金,益于完善養殖廠設備,擴大生產規模;且收購貧困戶初級農產品,進行加工銷售,能獲取更大收益。
2.景谷豐順養殖專業合作社概況
景谷豐順養殖專業合作社于2010年成立,合作社建設地點位于位于景谷縣正興鎮,是典型的山區半山區,總占地32畝,新建山地牧業養殖區設施完備,有分娩舍、保育舍、育肥場,是一座現代化養殖場,并配套相應辦公區和生活區。豐順養殖專業合作社實現各方融資935.14萬元,滇西滬滇項目340萬元、地方融資595.14萬元(勐乃村、勐烈村、通達村、波云村、水平村5個村集經濟入股100萬元;郵蓄產業貸款104戶416萬元;產業扶持資金入股106戶38.54萬元;整鄉推進資金入股紅卡戶116戶40.6萬元)。共與205戶建檔立卡貧戶和5個村集體簽訂了入股合作協議。
“學校+合作社+貧困戶”的扶貧助農脫貧路徑,通過集項目引進、生產示范、教育教學、技術推廣、咨詢服務相結合助力精準扶貧。定期對貧困戶進行技能培訓,有集中培訓和現場指導兩種形式,與長短班有機結合,農忙時進行短期培訓,多為現場指導,農閑采用長班集中培訓;每年完成全鎮總人口20%以上的培訓面,年培訓各類實用技術達4000人次以上。
二、景谷豐順養殖專業合作社推進脫貧攻堅成效
1.智力扶貧,首先斬斷窮根
群眾自身動力的發揮程度和脫貧致富的速度呈正比,景谷豐順養殖專業合作社依托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的辦學經驗和技術優勢,通過“學校+合作社+貧困戶”的精準扶貧模式開展“智力扶貧”,在更新群眾思想觀念、幫助群眾掌握實用技術上下功夫。在技能培訓的同時開展脫貧攻堅政策宣傳,通過案例分析、政策講解等方法讓貧困群眾意識到脫貧需靠自身,擺脫“等、靠、要”的懶漢思想。
2.技術扶貧,增強“造血”功能
在景谷豐順養殖專業合作社“學校+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中,正興成技校是技術脫貧中的重要一環,也是合作社與農戶的粘合點。“技術+養殖”、“技術+種植”的“雙+”“造血”路徑,有效提升當地群眾的自我發展能力,為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把學校、合作社與農戶粘合起來,針對貧困戶舉辦烤煙種植技術、油菜種植、蔬菜種植、滇黃精種植、茶葉加工、畜禽養殖、民間工匠培訓、創業培訓等各類短期實用技術培訓,在培訓中,結合農村實際定期不定期組織技術培訓進村組、跟蹤服務到農戶,讓貧困戶更新思想觀念,切實解決貧困戶文化素質低、養殖、種植基本技能差、農業產業效益低的問題,為實現腦袋、口袋一齊富打下堅實基礎。通過培訓,提高貧困戶技能水平,實現縣內就近就業2179人2250次(建檔682人次)、縣外省內就業1420人1601次(建檔302人次)、省外國內就業200人609次(建檔41人次),實現轉移就業收入2826萬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實現“造血”式扶貧。
3.產業扶貧,帶動群眾增收
發展產業脫貧一批,產業發展是精準脫貧的重要路徑,景谷豐順養殖專業合作社緊緊抓住產業鏈,根據農民的實際需求,找準產業與脫貧的粘合點,把效益直接落實到戶、落實到人。通過合作社與學校雙向聯動的方式,引導農戶尋找適合自身發展的勞動技能和產業方向,配合政府相關扶持政策“多向互動”,把貧困戶粘在產業鏈上,在“學校+合作社+農戶”模式下,景谷豐順養殖專業合作社與全鎮11個行政村167個村民小組1200戶養殖戶(其中:建檔立卡戶836戶,養殖大戶364戶)建立了利益聯結。
首先,入股分紅增加收入。目前合作社與鎮內214戶建檔立卡戶和5個村集體簽訂了入股合作社協議,入股資金595.14萬元,2018年9月分紅金額59.514萬元。簽訂協議的貧困戶和村體集每年均能得到入股本金10%的分紅,得到分紅資金后建檔立卡戶戶均增收2892.84元,村集體經濟收益可增加2萬元。其次,訂單合作。合作社與1237戶貧困戶簽訂了仔豬回收協議,保證了貧困戶所養殖的仔豬定向保護性收購,通過仔豬出售貧困戶凈收入可大大提升。最后,通過滬滇項目增收。滬滇項目340萬元資金覆蓋勐乃直過民族村115戶建檔立卡戶,每年分紅21.56萬元,戶均增收1875元。
4.擴大發展,延長產業鏈條
為切實增加貧困戶收益,使貧困戶能夠在屠宰加工產業鏈上得到所交易量的二次反利分紅。合作社將在學校老豬場拆除后,重建配套建設1座豐順牧業畜禽屠宰場,項目總占地6畝,計劃建立后續產業鏈,把本地特優農產品統一標識的屠宰、包裝、運輸,依靠昆明友美集團、云南富斯特科技有限公司后端直營平臺公司實行線上、線下運營銷售。使貧困戶能夠依靠產業鏈得到更穩步的增收致富。
將依托滇南黑豬收儲養殖實訓基地的示范效應,在正興鎮11個村大力宣傳發動畜禽養殖戶依靠地方綠色資源優勢,發展養殖生態豬、生態雞、放牧小黃牛、黑山羊綠色生態畜禽養殖,并向全縣各鄉鎮發展畜禽養殖專業合作社形成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全鎮乃至全縣的生態有機綠色食品健康發展。
三、景谷正興養殖專業合作社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1.存在的問題
(1)農戶積極性不高。農戶主觀能動性差,內生動力未完全激發,在合作社舉辦的培訓中,一些農戶缺乏主動學習的意愿,不能切實掌握技術,運用在具體生產中。雖然與合作社簽訂仔豬回收協議,但由于自身發展動力不足,不能養殖足量仔豬出售,難以增加收入。
(2)缺乏金融扶貧政策和資金的有力支撐。正興養殖專業合作社依托滬滇項目資金及貧困戶產業扶持入股資金擴大發展,依靠政府扶貧政策推動。但缺少政府針對合作社出臺的貼息扶持政策,且對合作社帶動貧困戶脫貧的激勵力度不夠,發展困難。
(3)合作社社員素質不高,缺乏組織管理,協調指導,市場營銷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合作社社員多為成技校職工,并非養殖專業技術人員,能勝任日常運行環節,但對養豬專業知識掌握的不全面,不能高效指導生產、防止病害。且在合作社后續發展中,有意形成產銷鏈條,擴大規模,必然需要與多個企業對接,合作社對政府依賴性強,社員缺乏統籌管理和市場營銷方面的能力,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求,勢必會制約合作社的發展。
2.完善合作社發展的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強化技術指導。首先,針對貧困戶自身發展動力不足的問題,繼續進行合作社的宣傳,在各村樹立依靠合作社脫貧致富的優秀典型,激發貧困戶學習、生產熱情。其次,針對接受能力不強的農戶,強化技術指導的力度,使學用結合。最后,選取在村里有威望、學習能力強、發展動力足的農戶進行強化培訓,在掌握技能后,能更快地引導其他農戶學習,擴大技術的傳播速度。
(2)加大政策傾斜力度。政府出臺貼息扶持政策,加大對合作社的金融扶持力度,減少在貸款方面的壓力。其次,針對帶動貧困戶脫貧力度較大的合作社,設立獎勵資金,完善激勵制度,提高資金投入。
(3)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針對合作社社員素質不高,缺乏養殖專業、營銷專業技術人員的問題,建議招聘專業人員。由于地理環境和資金限制,可聘請技術人員定期指導,以兼職模式增強合作社人才隊伍建設,提高社員個人素質。
參考文獻:
[1]趙曉峰、邢成舉.農民合作社與精準扶貧協同發展機制構建:理論邏輯與實踐路徑[J].農業經濟問題,2016.37(4):23-29.110
[2]譚燚等.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農民專業合作社扶貧模式分析:以阿瓦提縣為例[J].貴州農業科學,2019.47(2):164-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