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 要:愛國主義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工作,擔負著厚植大學生愛國情感、引導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重要職責。近年來,新興媒體的高速發展豐富了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使其手段趨于多樣化。然而,隨之產生的新情況和新問題表明,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效果還不理想。 在此背景下,高校正面回應挑戰,結合實際情況靈活創新,充分利用并創造條件,采取系列措施優化愛國主義教育策略,以更生動的方式深入推動愛國主義教育的開展和創新,著力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到學生的各個方面,引導學生樹立愛國觀念,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
一、愛國主義教育是新時代高校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
時代發展需要愛國主義教育,處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下,黨中央明確要求高校要教育引導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充分重視大學生觀念養成的關鍵期,要在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培養學生愛國情感、提高學生道德素質等方面下功夫。開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關鍵是其保持你高質量內容的同時不斷創新,因此,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必然與國家和人民緊密聯系,符合新時代的新要求,主要表現在:
一方面,重視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作為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黨中央對其開展情況始終高度重視。從1982年“熱愛祖國,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立志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1],到十九大以來“廣泛展開理想信念教育,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宣傳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2]。這些要求不僅體現了愛國這一永恒話題的重要性,還體現出愛國主義教育之于高校學生的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愛國是大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恪守的基本道德準則。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做人要有氣節,要有人格。氣節也好,人格也好,愛國是第一位的。”[3]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變革和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也日益發生變化,“愛國”成為評價公民道德行為的基本價值標準,人們不僅歌頌為國為民無私奉獻的大英雄,也點贊平凡崗位上堅守付出的小人物。對大學生而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是樹立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整體認識和情感認同,進而在實踐中主動承擔起自己所處階段內的責任和使命。同時,大學生還應在日常學習生活中自覺提升個人思想境界,恪守愛國的具體要求及各項原則,以青年人的擔當扛起弘揚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以高漲的愛國熱情投身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奮斗歷程中去。
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愛國主義教育這一不可或缺的環節,其創新發展為促進社會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奠定了精神基礎。因此,要開展好愛國主義教育,高校應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政策方針,積極調查了解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及發展趨勢,緊密貼合大學生群體的實際情況,仔細分析問題,正視不足,直面挑戰,充分發揮優勢,創新工作思路,優化教育教學策略,不斷促進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提升。
二、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現狀分析
強化高校愛國主義教育首先需要對現有愛國主義教育模式進行審視和創新。隨著時代變遷和我國社會的加速轉型,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呈現出新常態。把握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情況,分析新問題,是適應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常態的重要舉措,也是創新發展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突破口。目前,我國大部分高校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遇到了不同類型的問題和挑戰,集中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當代大學生愛國踐行現狀堪憂,應然與實然差距較大
當代大學生出生在一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物質生產資料充裕的和平年代,他們思維活躍,動手能力強,充分享受著“智慧生活”的便利,樂于學習新事物。自1994年8月中宣部頒布的《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將廣大青年列為教育的重點對象以來,大學生群體備受關心和關注。國家經濟水平飛速提高為他們創設了安逸的生活環境,也為他們的成長發展提供了展示自身才干和廣闊舞臺的機遇。與豐富的物質生產資料和精神文化生活的繁榮相對應的是他們免受于重大困難和挫折的磨礪,因此對社會運轉中的復雜問題和矛盾認識不深切不全面,容易受到外部環境的影響。通過調查西安不同學校的500余名學生,有65.31%的學生喜歡愛國主義教育,這說明大部分學生始終關注著國家發展變化。但調查也顯示3.04%學生持消極態度,對愛國主義教育比較反感,用佛系標簽掩蓋享樂主義的實況,忽視個人成長發展以及愛國行為與國家民族前途命運的聯系。此外,有少部分學生沉溺虛擬世界,情緒沖動立場不穩,極容易被極端思想煽動,致使在社會實踐中出現不理性的愛國行為。
在被調查群體中有31.65%學生對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無感,這能體現出在大學生群體中不同程度的存在著對于基本國情認識理解不夠,對個人以外的事情漠不關心,對民族精神的繼承弘揚力度不夠,對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歷史掌握不深入等堪憂現象。顯然,大學生在愛國踐行過程中的實際表現與黨和國家“點滴踐行、時刻踐行、帶頭踐行”的要求相對照仍有不足之處。
2.現代媒體迅速發展削弱了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效果
現代媒體的崛起發展顛覆了人們的生活節奏和行為習慣,拓寬了大學生獲取資源的渠道,增強了學生學習自主性。然而,未經篩選的信息資源充斥在大學生日常活躍的文化生活環境,使他們被動地暴露在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侵襲之下,這對他們了認識了解主流價值觀產生了重要影響。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學生在觀念的養成、發展變化中發生了偏差,這些現象都是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代銀行正面處理和解決的實際問題。
新興媒體的異軍突起所帶來的不僅是豐富信息資源和通信便利,還占據消耗了人們的閑暇時間。不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表示,近年來社交平臺對大學生課外時間分割的情況尤為嚴重。近年來,新媒體已成為傳統課堂教學的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單向灌輸式教育方式難以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興趣,學生重度依賴手機已成普遍現象。盡管大部分學生不斷通過實踐打破“互聯網是洪水猛獸”的刻板印象,但仍有接近六成的學生以“空有形式”的評價向我們證實傳統的愛國主義教育方式效果大不如前。這樣的現象不利于滿足社會和人的發展需求,推進社會發展、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和深入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目標。要提升高校愛國主義教育實效性,厚植大學生愛國情感,創新傳統愛國主義教育模式是必要舉措和必然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