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玥
摘 要:張京的走紅并不是偶然,在其背后有著深刻的傳播學邏輯,體現了國家對于外交形象的重視,提升了受眾的審美趣味。
關鍵詞:傳播學;外交翻譯;議程設置
一、中國的外交翻譯現狀
中國的對外交往從古代就已經開始了,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在氏族部落間的和平往來就是一種外交的雛形。在唐朝時期,中國的對外交往已經達到高度繁榮,許多國家的使臣和僧侶都曾與唐朝進行交流,例如新羅、波斯等國家,光亞非地區中與唐朝達成友好往來的國家就超過70多個。而新中國外交事業是由周恩來總理創建并發展的,他親自任外交部長,進行外交翻譯人員的培訓。為了彌補新中國翻譯人才的空缺,周恩來總理推動成立了外交學院,并注重培養稀缺語種的翻譯人才,例如西班牙語、印尼語的翻譯人員,向國外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進行專業化的翻譯理論的學習。而現在,隨著國內教育的迅速發展,加上海外留學已經成為非常普遍的現象,我國的翻譯從業者數量和質量都大幅提高。中國現在的外交翻譯學歷都很高,外交翻譯隊伍也更加的年輕化,并且外交翻譯人員越來越為人們所關注。
二、外交翻譯“出圈”的始末
1.“出圈”的內涵
“出圈”是一個網絡流行語,最先是出現在追星文化中,指的是明星隨著知名度變高,走出了小眾粉絲的圈子開始被普通大眾注意到,成為真正的“公眾人物”,后來用來形容人或者事物變得非常流行,用相似含義的成語可以替換為“膾炙人口”、“婦孺皆知”等,主要強調的是普及和流行的范圍廣。
2.外交翻譯“出圈”的發端
外交翻譯“出圈”,其發端是2010年的“兩會”,這是五年來首次出現女翻譯,因此吸引了許多人的目光,這位外交翻譯的名字叫做張璐。她憑借對溫家寶總理的古詩詞的完美翻譯而被許多主流媒體報道和稱贊,而后其他外交翻譯經常網民拿來討論和比較,打開了全網民pick“翻譯天團”的潮流。出現了諸如“四大女神”、“冰山女神”、“十大外交翻譯官”等被網民封神的稱號和組合,使得外交翻譯變成了全民學習的優質“偶像”。
3.張京成為外交翻譯的“頂流”
在張京全網走紅之前,網民們已經關注了許多外交翻譯官,例如2012年十一屆全國人大新聞發布會的翻譯姚夢瑤,由于其外表清麗,被大家稱作“小清新翻譯”,但是引起的熱度卻比不上張京。2021年,在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美方態度強硬,甚至還言語挑釁,故意延長發言時間,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立即進行了16分鐘的嚴厲反擊,這是臨時的發言事先并沒有稿子給翻譯準備,張京憑借自身臨危不懼的專業素質以及16分鐘的現場高能翻譯一戰成名實現“出圈”。張京的走紅是現象級的,不僅其人生經歷被挖掘出來大肆宣傳,在社交媒體上和短視頻平臺上都出現了大量的粉絲,而其本人卻并沒有開通這些網站的個人賬號,都是由粉絲自發對張京的翻譯錄像進行的剪輯和傳播,例如在嗶哩嗶哩上就有《高能回顧!看譯員張京如何翻譯楊潔篪臨場發言》、《張京16年前用英文說夢想是當外交官》、《中國第一美女翻譯張京》這樣的剪輯視頻,其中最高的播放量達到100.6萬,甚至遠遠超越了嗶哩嗶哩上大多數專門從事自媒體內容生產的專業知識類領域up主的作品的播放量,比肩當下最紅的流量明星,被封為翻譯界的“頂流”。在有些網站上由網民投票評選的“中國十大外交翻譯官”排行榜中,張京也是穩穩地位列第一。
三、傳播學視角下的外交翻譯“出圈”現象分析
1.基于議程設置理論的外交翻譯形象的構建
議程設置理論是美國的李普曼在1922年提出的,他認為媒介能影響人們的注意力,媒介對于議題的加工和安排能夠使人們對于不同的議題的關注順序發生變化。其實早在2013年兩會記者會中,張京就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是并沒有火遍全網,直到中美高層對話的一戰張京才成為全民“偶像”。這離不開主流媒體的推助,以人民網、新華社為代表的國內主流媒體為張京強勢“點贊”,塑造了其品質高尚的中國翻譯的形象,也對中國外交形象帶來了同樣積極的影響,有利于引導全社會產生良好的輿論氛圍,其中“年輕人的榜樣”、“愛國女神”等正能量詞匯成為網絡熱詞,正體現了主流媒體對構建外交翻譯正面形象的主導作用,能夠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進行全民愛國主義榜樣教育,提升國家的凝聚力。
2.基于涵化理論的受眾培養需要
涵化理論,又稱教養理論,是格伯納在研究美國電視內容的暴力元素對受眾的影響的實驗的過程中提出的,比較系統化。格伯納認為受眾在潛移默化中會被電視節目的內容所影響。在泛娛樂化的全民網絡狂歡中,我們需要對于正常價值觀的回歸。以張京為代表的外交翻譯“出圈”現象表明了受眾對于高層次趣味和審美的文化需求從未停止,也從側面反映出新時代受眾對于惡俗網絡文化厭倦和審美疲勞,更需要好的文化和觀念來激勵他們。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受眾,已經開啟了“學習直播”的努力模式,張京的“出圈”正滿足了他們追求真正正能量偶像的需求,而這也是主流媒體和國家文化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素質更高的受眾才能帶動文藝事業更高水準的發展,張京是愛國和勤學榜樣,對于年輕人有深刻的影響,宣傳“外交天團”的事跡能夠培養出高級趣味和審美追求受眾。
參考文獻:
[1] 王瀟禾.中國古代外交制度探討[J].時代報告.2019.(01).
[2] 吳躍農.周恩來與新中國外交翻譯事業[J].黨史博采.2019.(06).
[3] 李普曼.輿論學[C].華夏出版社.1989.
[4] 何欣蔚.中國對培養理論研究的文獻綜述[J].傳媒論壇.2019.2.(1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