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成,李言復,冼道學
(1.中國冶金地質總局廣西地質勘查院,廣西 南寧 530000;2.中國冶金地質總局礦產資源研究院,北京 100025)
礦區位于烏蘭賽爾-大山口成礦區薩很托亥-大山口金銅成礦帶,處于南天山構造帶內,屬塔里木板塊北緣構造帶與哈薩克斯坦板塊的碰接帶,區域地層發育齊全,從太古宇到第三系均有出露,區域構造線方向為近東西向,它們對區域上礦產的形成和分布起著重要的控制作用,而中泥盆統的韌性剪切帶是區內主要的成礦構造。并且中泥盆世旋回火山巖與區內Au 礦化關系密切。
區內出露地層為中泥盆統薩阿爾明組下亞組細砂巖、粉砂巖、灰巖,區內巖石遭受綠片巖-低綠片巖相的區域變質作用,局部構造發育區,巖石具韌性形變片理化較強[1]。
礦區斷裂構造較發育,主-次級斷裂派生的次級斷裂為礦區內控礦斷裂,主要有北西西向和北西向兩組,多具有扭裂性質,斷裂面在地表多呈直線整齊伸展,將本區地層切割成菱形塊段,見表1。斷裂多沿溝谷發育,延伸長一般0.5km ~1.2km,近斷裂常巖層產狀變化較大,局部巖層劈理化發育,伴有褶皺、漆折、巖層產狀突變現象,并有后期石英脈、石英方解石細脈沿共軛剪節理、裂隙面充填發育。
礦區侵入巖以脈巖為主,多順層理、片理面產出,局部沿裂隙、斷層破碎帶發育,主要有石英脈、石英方解石脈等,脈體呈脈狀、豆莢狀,大多具沿走向、傾向尖滅再現及平行分布等特點,脈體有細-大脈,脈體內見碳酸鹽、透閃石及絹云母,局部脈發育云霧狀、星點狀褐鐵礦。與石英脈型金礦脈關系密切。
礦區內圈出2 條構造弱韌性剪切帶,帶長850m ~880m,寬13m ~230m。帶內共圈定了1 條金礦脈、多條金礦化脈,其內巖石具片理化,發育方解石石英細脈、蝕變具絹云母化、綠泥石化、鈉長石化[2]。
區域水系沉積物地球化學異常以Au、Sb、Ag、Pb、Sn 為主,Cu、Zn 次之。Au、Sb 是分布最廣,相關性較好的元素,具有背景場低、異常明顯、元素組合復雜、分布面積大小不等等特點,Au 背景值1.2×10-9,異常下限1.5×10-9~2×10-9,Sb 背景值一般為0.5×10-6~2×10-6,異常下限為12.15×10-6。在艾爾賓山-霍拉山陸緣盆地薩阿爾明組地層內分布有烏蘭賽爾金、鎢異常,查汗烏蘇金異常,大山口金異常等。在上述異常區內均發現有金礦(化)體。
區內元素異常以Au 元素為主,異常沿韌性剪切帶及疊加脆性變形構造、石英單脈體發育。全區共圈定H1 ~H13 以Au 元素為主的組合異常。
H4AuAgPbCu 元素組合異常:組合異常為長300m,寬約200m,異常近乎橢圓,面積較小,不到0.1km2。主要為Au10 東部的濃集中心,Au 有兩個較高含量點232×10-9、108×10-9,異常強度高,與Cu、As、Sb 元素異常套合較好。經工程揭露在Au(232×10-9)高值點發現了石英脈金礦脈及多層金礦化脈,表明金元素異常梯度明顯,Au、Sb 套合行好的地段有利于富集成礦。

表1 薩很托亥礦區次級斷裂特征
多元素襯值累加暈:對Au、Ag、Cu、Pb、Zn 五個元素襯值累加暈進行分析,顯示多元素襯值累加暈與綜合異常H1~H5、H7~H13 基本一致。通過對H1、H2、H7 多元素襯值累加暈異常以外帶為主,H3、H9、H11、H12 以外帶、中帶出現,H4、H5、H8、H10、H13 以外帶、中帶、內帶均有出現。對H1、H2、H3、H4、H5 綜合異常進行探槽查證,在H4 異常梯度明顯,三帶均有出現地段發現了金礦脈,說明了三帶發育的地段,金元素易富集成礦。
礦區內共有金礦脈3 條,為近構造斷裂帶附近的石英脈型金礦與構造脆-韌性剪切帶型金礦:
Au1 石英脈型金礦:礦體寬1.00m,品位Au:1.74×10-6;頂底板圍巖品位Au:0.32×10-6~0.60×10-6,礦體產狀21°∠68°。石英脈圍巖單層寬11.20m,大致順層發育。礦石類型為石英脈型。
Au2石英脈型金礦:礦體寬1.00m,品位Au:1.10×10-6,礦體產狀198°∠49°。礦體頂底板圍巖品位,Au:0.21×10-6~0.65×10-6。石英脈圍巖單層寬15.80m,斜交巖層發育。礦石類型為石英脈型。
Au3 構造脆-韌性剪切帶型金礦:礦體寬1.50m,品位Au:1.64×10-6,礦體產狀18°∠79°。礦體頂底板圍巖品位,Au:0.35×10-6~0.56×10-6。賦礦圍巖為片理化鈣質細砂巖,因具褐鐵礦化呈褐紅色。礦石類型為破碎蝕變巖型。
區內金礦化體主要賦存于為中泥盆統薩阿爾明組下亞組淺變質碎屑巖中。且賦金巖石、金礦化圍巖往往發育褐鐵礦化,說明本區硫化物是Au 活化遷移的物質來源。
區內金礦體賦存空間受脆-韌性剪切(變質)帶、裂隙、節理等構造控制,其間多充填石英細脈、網脈,并具較強的硅化、碳酸鹽化、黃鐵礦化、絹云母化等蝕變。石英脈型金礦石受構造影響較大。金礦化體的組成以其中一種斷裂類型為主,幾種類型的疊加為輔。含礦熱液在斷裂帶內密集的裂隙中充填、賦存,形成金礦化帶。斷裂構造是含金熱液和蝕變礦化的有利部位,斷裂帶走向、產狀、形態變化控制礦化富集地段的規模。
總之,區內金礦化受斷裂構造及后期中-低溫熱液控制。區域北西向斷裂控制了礦床的空間分布。次級斷裂及派生的北西西向斷層破碎、變質巖帶,斷裂交叉復合處節理裂隙密集帶,控制了礦體的空間定位。
Au 的地球化學異常,特別是具Au、As 元素組合套合性較好的地球化學異常常指示金礦化體的存在。
層間斷層破碎、變質帶、節理裂隙控制本區金礦化產出,尤其是發育的厚大含褐鐵礦化的石英脈、褐鐵礦化構造變質帶是尋找金礦化體的有利部位。
本區的礦化基本上都與后期的石英脈有關,構造變質巖型金礦化脈與后期細脈、網脈石英有關,石英脈型金礦與厚大的含褐鐵礦化單脈石英有關。本區巖層多受構造影響,發育不同期次的石英細脈,但地表大多不具礦化,作為直接或間接指示金賦存的標志。
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片理化等蝕變與金礦化關系密切,是良好的找礦標志。
(1)工作區處于艾爾賓山-霍拉山陸緣盆地,發育的薩阿爾明組地層中金異常值高,區域成礦地質條件較好,異常區內探明多處大型金礦。
(2)區內斷裂構造發育,含金石英脈、褐鐵礦化變質巖帶較多,處于烏蘭賽爾金異常區西段,異常以Au、Sb、As 等元素組合為主,面積大、強度高、梯度明顯、成金地質條件好,具備尋找中大型金礦的條件[3]。
(3)目前共圈定了2 條石英脈型金礦脈、1 條剪切帶型金礦,同時還揭露多條金礦化脈。金礦形成與區內構造活動相關,構造在區內較發育,指示了區內成礦條件好,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4)1:1 萬土壤測量共圈定58 處金元素異常,劃分為H1 ~H13 金異常,H7、H8、H9 金異常與石英脈型金礦體密切相關,具備尋找石英脈型金礦潛力;H10、H11、H12、H13 異常性質不明,依據地質找礦成果,其與近構造帶韌-脆性、韌性剪切帶型金礦有關,具備找韌性剪切帶金礦前景。
(5)區內地層大部分被第四系覆蓋,河流中存在砂金民采活動,都指示了礦區內找金潛力較大。
位于艾爾賓山-霍拉山陸緣盆地,金異常值高的薩阿爾明組地層中,處于烏蘭賽爾Au、Sb、As 等元素組合異常區西段的薩很托亥金礦區有著較好的找礦前景,礦區存在的58 處金元素異常,13 個元素組合異常帶,具有為尋找金礦化體的指示作用。本文通過對礦區地質特征、化探特征、礦體特征等進行研究,認為該區主要找礦類型為石英脈型金礦和構造脆-韌性剪切帶型金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