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鋒鋒,岳鋆璋,頓珠旺堆,劉岳軍
(西藏自治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局區域地質調查大隊,西藏 拉薩 851400)
工作區地層單元上屬于岡底斯—喜馬拉雅大區的措勤—申扎分區,工作區經歷了穩定—準穩定陸殼形成、裂解拉張、擠壓會聚、碰撞造山、高原隆升等漫長的地質發展演化歷程,形成了北西—近東西向為主體的多期次斷裂構造和褶皺構造、規模宏大的巖漿巖帶和不同時期、不同環境的沉積記錄。
西藏改則縣麻米南礦化點實測區主要分布于測區北側切魯奴瑪勒-阿勒一帶。在礦化區巖石組合主要為下拉組(P2x)、納日組(J3n)。
1.2.1 下拉組(P2x)
巖性組合為一套碳酸鹽巖組合,主要為深灰、灰白色中厚層狀細晶白云巖、大理巖化灰巖為主。
1.2.2 納日組(J3n)
巖性組合安山巖、英安巖、流紋巖、英安質(含火山角礫)熔結凝灰巖。
侵入巖在工作區及其發育,巖石類型復雜。細粒斑狀二長花崗巖、二長花崗巖經鋯石U—Pb 測年為59Ma,為古新世時期,二者為相變漸變過度接觸關系;細粒(文象)正長花崗巖、二長花崗斑巖、石英斑巖侵入時代晚于細粒斑狀二長花崗巖、二長花崗巖,二者呈侵入接觸關系。該侵入巖與成礦有直接關系。
變質巖分布于工作區不同方向的斷裂帶內,但以北西向、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斷裂最為常見,發育碎裂巖系列巖石。不論是早期斷裂還是后期斷裂,或次生、派生斷裂,或是復合迭加斷裂均具此特征。其組成一般為斷層兩盤巖石的碎裂物,呈大小不等狀,由鈣質、鐵質、硅質及泥質等充填膠結,結構疏松,變質程度較淺,變質層次低,表現為淺層次的脆性動力變質作用。斷層角礫巖、碎裂化巖等動力變質巖,與斷裂構造直接相關。都是淺表層次的脆性斷裂形成的,遍及全區各種斷層之斷裂破碎帶。
本次工作結合25 萬區域地質調查工作、鄰區區域地質調查礦產工作及對區內成礦理論的認識,針對區內已知的化探異常區、遙感異常工作區,開展重點礦點檢查及異常查證工作,并新發現了。
(1)扎隆嘎布礦化點(由內至外可劃分為三個礦化線索):①扎隆嘎布鉬礦化點(1 號礦化點),該礦點具斑巖型Mo 礦床特征;②在斑巖體外側發現構造破碎蝕變巖型鉛礦化一處(2 號礦化點),③斑巖體與灰巖接觸部位發現銅礦化線索一處(3 號礦化點)。
(2)牙那查銅礦化線索。
(3)扎哪個腳銅礦化線索,為區域成礦理論的建立提供依據。現將區內主要礦(化)點特征分述如下。
2.1.1 扎隆嘎布北側鉬礦化點(1 號)
扎隆嘎布鉬礦化點位于工作區北部(H44F002045)扎隆嘎布北側2Km 處。從麻米鄉到扎隆嘎布有鄉間簡易公路,從扎隆嘎布到礦化點需徒步行進,海拔均在5000m 以上,交通不便。
(1)礦化體特征:扎隆嘎布鉬礦化點:位于檢查區(H44F002045)圖幅北部,由北西向斷層控制,圍巖為二長花崗斑巖、二長花崗巖及流紋質晶屑巖屑凝灰巖。破碎帶中主要為碎裂巖,巖性和圍巖一致,蝕變主要為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等。礦化帶由地質化探綜合剖面(PD001)控制,長約1500m,北西-南東延伸,總體產狀135°∠75°。鉬礦化體寬約2m~5m,延伸長約500m~700m 左右。
(2)礦化類型:工作區巖石蝕變較強,尤其是斑巖體分布區,具較強的褐鐵礦化、黃鐵礦化、硅化、泥化、黃鐵絹云巖化,宏觀特征表現為紅褐色火燒皮地貌。黃鐵礦呈浸染狀分布,含量約5%。
在蝕變斑巖體內巖石破碎,沿巖石裂隙面石英脈中可見輝鉬礦化,呈細脈狀和星點狀產出,輝鉬礦呈細脈狀和星點狀分布于細小石英脈和二長花崗斑巖中。品位較低。
(3)礦床成因及找礦遠景區:通過地質特征和礦化特征綜合分析,初步認為該礦化點礦床成因類型為斑巖型。
綜上所述,扎隆嘎布鉬礦化點(1 號)地、化、遙、礦多元信息套合較好,顯示良好的找礦前景,找礦潛力較大。

表3 扎哪個腳銅礦化線索化學樣分析結果
2.1.2 扎隆嘎布中部鉛礦化點(2 號)
位于工作區中部扎隆嘎布中部300m,產于納日組火山巖破碎帶中,破碎帶呈40°走向展布。
(1)礦化體特征:扎隆嘎布鉛礦化點:位于工作區(H44F002045)圖幅中西部。地質化探綜合剖面呈北西-南東西向布設,礦化體地表出露寬6m,推測長度100m,礦化體呈脈狀、塊狀,形態較簡單,分布基本穩定,礦體總體走向315°,傾向225°,傾角16°。主要礦化與蝕變為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綠泥石化、絹云巖化。化學揀塊樣顯示鉛最高品位為20.48×10-2,已達到工業品位。
(2)礦化類型:工作區巖石蝕變較強,尤其是巖體分布區,具較強的褐鐵礦化,宏觀特征表現為紅褐色火燒皮地貌。黃鐵礦呈浸染狀分布,含量約5%。
圍巖裂隙面見有綠簾石、弱硅化等蝕變,在破碎帶內斷層角礫巖中局部零星可見方鉛礦化,礦化體呈星點狀分布,總體走向呈230°展布,目估含量約為1%左右。本次工作采集化學樣兩件,結果見表1,主要為鉛品位20.48×10-2。

表1 扎隆嘎布礦化線索化學樣分析結果
(3)礦床成因:通過地質特征和礦化特征綜合分析,初步認為該礦化點礦床成因類型為熱液型。
2.1.3 扎隆嘎布南側銅礦化點(3 號)
位于工作區中部扎隆嘎布南側600m,產于二長花崗斑巖體與下拉組灰巖的接觸部位,呈北東走向展布,寬度約為1m~2m,長度約50m 左右。
(1)礦化體特征:位于工作區(H44F002045)圖幅南部。地質化探綜合剖面呈北西-南東西向布設,礦化體地表出露寬15m,推測長度50m,礦化體呈脈狀、塊狀,形態較簡單,分布基本穩定,礦體總體走向65°。主要礦化與蝕變為磁鐵礦化、孔雀石化。化學揀塊樣顯示銅最高品位為0.046×10-2,不具備進一步工作價值。
(2)礦化類型:工作區巖石蝕變較強,尤其是巖體與灰巖接觸部位,具較強的磁鐵礦化,宏觀特征表現為深灰黑色地貌。星散分布孔雀石化。
牙那查銅礦化點工作區中部,5 萬圖幅(H44E002023)北側牙那查區域,道路交通位于正在新修的改則縣—仲巴縣縣級公路克勤村段西側,牙那查溝內未見道路,只有放牧小道通行,交通不便,海拔均在5000m 以上。
主礦化產于溝谷內的細粒黑云角閃花崗閃長巖中,大部以氧化物產出,也可見有少許的孔雀石化現象。主要礦化與蝕變為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還可見星散狀黃鐵礦化顆粒,產于拉嘎組砂巖中。
針對地表含礦斑巖體及其蝕變圍巖,布設了1:10000 地化剖面控制,測線方向123.6°,采樣點距40m,控制長度1.6km。采集巖石樣品41 件,化學樣3 件(見表2)。

表2 牙那查礦化線索化學樣分析結果
扎哪個腳銅礦化點工作區西部圖幅(H44E002022)東側扎哪個腳區域,溝內未見道路,交通不便,海拔均在5700m 以上,銅化主要集中在砂巖破碎帶中。圍巖為二長花崗巖,該破碎帶寬20-50m,長約500m 左右,在破碎帶內具較強孔雀石化,類型為構造破碎巖型。
地質概況:通過前期進行的地質勘查工作,對勘查區地質體特征、礦化及蝕變特征,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工作區出露地層簡單,巖漿活動頻繁,多組斷裂在此交匯。礦化在成因上和時空上與巖漿活動、構造關系密切。不同性質、不同方向斷裂對巖體和礦(化)體的產出形態、規模、延伸等控制嚴格。
主礦化產于溝谷內的破碎帶中,大部以氧化物產出,也可見有少許的孔雀石化現象。主要礦化與蝕變為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硅化。還可見星散狀黃鐵礦化顆粒,產于拉嘎組砂巖中。
針對地表含礦破碎帶巖,布設了1:5000 地化剖面控制,采樣點距40m,控制長度1.6km。采集巖石樣品26 件,化學樣3 件(見表3)。
本次工作充分收集、分析、應用區內已有的地、物、化、遙礦產資料,并充分考慮區內已知礦產分布特征及地質地貌的綜合特征,按有關規范和要求對已有的物、化等資料進行處理和綜合分析,深入挖掘老資料中的直接和間接找礦信息,為下一階段的礦產檢查提供依據。對于藏北的豐富天然資源,我們不僅要合理利用資源,也要保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