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彬
(煙臺市鈺豐地質技術服務有限公司,山東 煙臺 265300)
涇縣以丘陵低山為主,中山和平原所占面積很少,縣地貌具二起一伏的特征,東南部和西北部二處為隆起的丘陵山地區,其間鑲嵌一條帶狀河谷平原,總的地面高程,由西南向東北逐級遞減,具明顯階梯狀特點。項目區人類活動強烈,切坡建房、修路、斜坡堆放松散堆積物現象嚴重,遇降雨、震動等因素影響,易突發礦山地質災害[1]。
自20 世紀90 年代以來涇縣公路建設迅速發展,礦區周邊施工項目修建的S322 省道以及坡腳停車場及排水溝,人工削坡及開挖坡腳破壞了原有的應力結構[2],根據現場勘查及查閱資料,該處勘查區內累計切坡長寬高為155m,40m,0m ~50m、平均坡度53°、巖性主要為含礫粉質黏土、粉質黏土夾粉土、卵石,造成滑坡地質災害隱患,主要威脅礦山工程項目施工人員生命安全[3]。邊坡現狀未進行相關的治理及維護,遇到暴雨等極端降水天氣,邊坡失穩的可能性較大。
2015 年曾發生過小規模的滑坡,礦區周邊項目區邊坡一直未進行工程治理,僅進行了圍擋并懸掛警示標志。該滑坡平面形態呈舌形,滑動面呈類圓弧型,主滑方向141°,坡度73°,坡體滑落的斷面較光滑,后緣陡坎長度4m ~5m,下錯高度約為3m,平均厚度0.7m,體積30m3,地表裂縫分布南側邊坡頂部卵石混凝土平臺,主要有1 條,呈現散射狀延伸,最大裂隙延伸長度5m,延伸方向35°。寬度3cm ~10cm,深度0.4m ~1.0m。
礦體下滑隱患直接威脅對象是邊坡下的在建工程項目,直接威脅對象≤10 人,威脅財產≤l00 萬元。根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原則判定,本區發生滑坡、滑坡的可能性較大,危險性小,地質災害規模為小型。
根據對礦體下滑的勘查揭露,該地質災害發生是因為坡腳工程切坡,使下滑體下部失去支撐而變形,因此,按礦體的運移形式分類,屬牽引式滑坡。
經計算,治理區內危巖體穩定系數在0.700 ~0.927 之間,判定為穩定性差。礦體由新生代第四系的含碎石粉質粘土、礫石及人工堆土組成。土體呈松散狀態,厚度8.5m ~19.9m,易于大氣降水入滲,結構松散,結合力差,易離散、移動;在季節性降雨和冰雪融水的作用下,土體自重增大,強度降低,破壞土體穩定性,導致滑帶物質被軟化,抗剪強度降低,在源于坡體自重而產生的下滑推力作用下,剪應力高度集中,導致后緣拉裂面與前緣剪裂面貫通,最終形成了滑坡地質災害。
樁板墻加景觀治理分為兩部分:
第一部分:樁板墻長40m,總高度5.9m,頂部配以稍有落差的馬頭墻,墻體中部懸掛浮雕。
第二部分:樁板墻上部斜坡:總高10.8m,坡比1:1。削坡平距10.8m,合理設置排水系統。此部分分為三級:
(1)樁板墻的外側底部,種植龍球柏樹。
(2)綠植坡面采用金塔柏等常綠叢生灌木密植鋪設,無任何裝飾性圖案;金塔柏為叢生灌木,無主干,枝密生,直展,樹冠卵狀球形或球形。葉綠色。供觀賞及綠籬,象征堅貞。松枝傲骨崢嶸,柏樹莊重肅穆,且四季長青,歷嚴冬而不衰。它代表著是堅強不屈,不怕困難打倒的精神,它孤獨,正直,樸素,不怕嚴寒,四季常青。
(3)灌木綠籬,高出臺體地面約1.1m,兼作生態安全護欄。
在削坡區內根據地形條件自+40m 高程處按照1:1 的坡率進行削坡,使其構成整體,并對其進行夯實整形,面積約為817m2。通過對削坡整形后的邊坡進行穩定性計算,該邊坡清方后穩定系數為0.89,因+40m ~+34m 高程邊坡為近似直立,持續降雨條件下穩定系數小于1.0,此時處于不穩定狀態,需進行加固,來提高邊坡穩定性[5]。
3.2.1 滑樁設計
樁間距(中對中)為5.0m,各樁基本在同一高程,加固段長約57m,總長112.7m,樁截面呈長方形,尺寸為1.2m×1.5m,樁長11.2m,其受荷段長5.2m,錨固段長6m。樁身所受推力計算=177.929(kN/m)。
3.2.2 抗滑樁內力驗算
對于抗滑樁,由巖土工程勘查報告知,此礦體的滑床總體上為較完整的砂巖,故計算方法可采用K 法[6]。將樁視為一豎向彈性地基梁,建立微分方程:

式中:KH—為地基的彈性抗力系數;
BP—為抗滑樁的計算寬度(m)。
背側——為擋土側;面側——為非擋土側。
背側最大彎矩=85.336(kN-m)距離樁頂8.431(m)。
面側最大彎矩=1141.786(kN-m)距離樁頂3.391(m)。
最大剪力=545.781(kN)距離樁頂5.200(m)。
樁頂位移=23(mm)。
錨索水平拉力=458.262(kN)。
3.2.3 樁身結構驗算
根據《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12)、《工程結構可(GB50010-2010)等有關規定,結構重要性系數o=1.0、荷載分靠度設計統一標準》(GB50153-2008)、《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項系數G=1.0。
樁身混凝土采用C30 混凝土。混凝土軸心抗壓強度設計值fc=11900kPa,加筋抗拉強度設計值fY=300000kPa,鋼筋的彈性模量ES=2×108kPa。
a、樁身正截面設計
混凝土受壓區高度X 應滿足:x ≤ξbh0

式中:
ξb—受壓區混凝土同時達到其強度設計值時的相對界限受壓區高度;
經計算:ξbh0=0.55×1.95=1.07≥x,所需主鋼筋面積AS=xbfc/fy,主筋的配筋率須滿足<5%要求。
b、樁身斜截面設計
h0/b=3/2=1.5<4,要求0.25?cbh0≥Q。
0.7?tbh0<Q,抗滑樁需按斜截面抗剪承載力計算進行箍筋的配筋結構設計。


截水溝建設時依地形而建,在轉變處適當采用弧形溝和外接落水管,使其自然過渡,擋土墻頂部設置一口集水坑。
礦山邊坡治理工程施工采取的是“動態信息化施工法”,即總體設計一次完成且隨地質條件的變化進一步細化。隨著工程建設開挖揭露的地質條件的變化,目前條件下的設計,將會有所變化,根據施工地質情況、監測的反饋信息,必要時對原設計做校正、調整和補充。
礦山地質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社會影響也大,制約了當地經濟建設和發展。通過治理,可體現出黨和政府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決心,是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有力體現,得民心、順民意。因此,該地質災害治理工程的減災效益和社會效益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