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亮,謝海琪
(國家電投集團協鑫濱海發電有限公司,江蘇 鹽城 224500)
(1)驗證機組在300MW 負荷時鍋爐是否具備穩燃能力。
(2)驗證機組在300MW 負荷時脫硝系統是否具備投運條件。
(3)驗證機組在300MW 負荷時各受熱面壁溫是否在可控范圍內。
(4)驗證機組在300MW 負荷時協調控制能力。
(5)驗證機組在300MW 負荷時汽泵是否安全可靠運行。
(1)利用機組停機契機,根據1 號機組300MW 深度調峰試驗方案要求,執行300MW 深度調峰試驗。
(2)11 月09 日白班已投BC、CD 油槍,均可靠備用。
(3)測量爐水循環泵絕緣正常,爐水循環泵正常備用。
(4)根據現場停機操作實際,保持1B、1C、1D 制粉系統運行,加倉方式如下。

表1 倉儲各個運行系統
(5)制粉系統、風煙系統、燃油系統等設備運行正常,沒有影響輔機設備運行的缺陷,設備均可靠運行。
(6)減溫水系統閥門、燃燒器擺角等設備功能完好,正常投運。
(7)干排渣系統設備完好,無影響干排渣運行的缺陷。
(8)通知現場各專業檢修人員到位。
(9)就地檢查單爐膛燃燒器擺角在同一角度,調整燃燒器擺角時應就地核對擺角實際位置。
(10)500MW 負荷時將1A 小機汽源切至輔汽供給,保持1 號機組輔汽聯箱壓力>0.8MPa,全廠輔汽由2 號機組冷再供應。
(11)試驗前已聯系熱控將協調控制自動解除負荷修改為280MW。
因停機時間限制,本次試驗時間較短,整個試驗過程負荷控制如下:22:20 機組負荷500MW,開始執行降負荷操作;22:30~22:38,維持機組負荷450MW 穩定;22:38~23:11,持續緩慢降低機組負荷至320MW;23:29,機組負荷降至297MW,運行磨煤機為BCD;23:32,啟動1A 制粉系統,結束300MW 試驗操作。由500MW 負荷降至300MW 時間為1.2 小時,滿足試驗措施要求。但由于停機時間限制,本次試驗僅在300MW 負荷停留5 分鐘,隨后即進行停機操作,未達到方案要求的持續2 小時穩定負荷運行。
由于鍋爐雙爐膛設計,低負荷爐膛火焰充滿度低,配風方式不合理,氧量偏差問題不可避免的存在。在以往400MW 深度調峰就曾探討過,經過一定時間的經驗總結,400MW 負荷工況時的氧量及汽溫偏差已能得到較好控制。而此次300MW 深度調峰試驗過程,為何再次出現,且氧量波動過大(6.5%~10.5%),偏差最大達2%[1]。
主要原因如下:①相對于400MW 深調操作,300MW 深調操作時間更長,基本為400MW 操作三倍時間,同時要考慮對脫硝入口煙溫的控制;②氧量調節滯后,從送風量調節至尾部煙道氧量測點,包括脫硝氧量、氮氧化物出現明顯變化基本需要5min~8min 時間,而從風量調節開始,到最終最大氧量變化時間則更長,需要近20min 時間。因此,在300MW 深調氧量調整期間,不能僅憑當前數據進行調整。
解決措施:①深調期間,送風機動葉調整不可來回往復,從送風機動葉手動調整開始,至降至300MW 負荷期間,送風機動葉應為逐漸關小過程,操作過程應平緩,最終以此次深調試驗經驗值為目標值,即A 送風機動葉20%(43.7A),B 送風機動葉18%(45.3A);②當出現兩側氧量偏差過大,超過1%就應立即通過SOFA 風擋板開度進行適當調整,因反應滯后的影響,調整幅度不可過大,以免兩側氧量來回往復,控制氧量偏差最大不超過1.5%。
以下為300MW 深調期間風機動葉調整及氧量變化截圖。

圖1 300MW 深調期間風機動葉調整及氧量變化
此次300MW 深調試驗期間,出現了短暫水冷壁超溫現象,主要原因如下:因機組負荷較低,過熱度較低(最低12℃),為防止鍋爐轉濕態,調整給水流量幅度較大,造成水冷壁短時超溫。
解決措施:由于機組負荷較低,最終給水流量僅860t/h~900t/h 左右,給水流量變化對壁溫影響較大。低負荷期間如鍋爐水冷壁部分管束溫度異常,應適當降低啟動分離器出口溫度,如機組在微過熱度運行方式,加強啟動分離器水位的監視,防止分離器滿水造成過熱器進水。同時手動進行焓值調整時,不可大幅操作,每次調整只允許通過小格調整一次,即20t/h 的幅度。
主要原因:此次由于進行300MW 深度調峰試驗,在300MW經過短暫停留后未升負荷,在300MW 負荷即進行了退B 汽泵操作,兩臺汽泵出力均較低,且B 汽泵汽源為四抽,當B 汽泵再循環全開,A 汽泵再循環全關后,B 汽泵稍降轉速即不出力,A 汽泵給水加出力過程不及時,造成給水流量突降[2]。
解決措施:在停機退汽泵操作過程,盡量在500MW 負荷。在300MW 低負荷退汽泵時,應將輔汽汽源小機出力提前增加后,再緩慢退出四抽汽源汽泵,防止造成給水突降。低負荷期間應嚴密監視兩臺汽泵出力一致,小機調門有一定裕度避免出現搶水現象。(297MW 暫態工況,給水流量869t/h,1A 汽泵流量788t/h,3096rpm;1B 汽泵流量773t/h,3095rpm)。
主要原因:焓值手動調整幅度過大,給水流量指令下降較大與實際給水流量偏差大(1 號機焓值手動±400t/h,自動為當前給水量的-10%到+25%;2 號機焓值手動±400t/h,自動為當前給水量的-10%到+25%),造成給水流量偏差達到低限,負荷閉鎖減,同時汽泵轉速控制切手動,給水流量切手動,機組協調控制方式切除。
解決措施:①聯系熱控人員,修改給水流量設定偏差調節范圍,增大手動給水流量調節區間;②焓值設定調整要超前調節,降負荷至300MW 期間必定要提高焓值設定降低給水偏置。焓值調整操作同樣不可往復,應為緩慢、連續的提高焓值,降低給水偏置的過程。保證機組過熱度不低于15℃,并嚴密監視各管壁溫度不超溫。
主要原因:機組負荷變化范圍大,閉式水用戶用量大量減少,DCS 閉式水溫度調節方式少,只能通過閉冷器旁路調門調節。需安排人員就地通過閉冷器開式水側電動門調節,不能第一時間作出響應。
解決措施:①將閉式水冷卻器開式水側出口電動門控制方式增加點動調節,同低省旁路電動門調節方式,電動閥位開度2%,便于DCS 畫面進行閉式水溫度調節;②修改閉冷器旁路調門自動控制調節邏輯,增加其調節響應速率。
主要原因:①給水流量波動,各級抽汽量變化大;②高加各級間疏水將壓差減小,高加正常疏水調門調節特性變差,造成高加水位大幅波動。
解決措施:保持給水流量穩定,減少給水流量變化擾動,發現高加水位無法自動調整,應提前降低高加水位設定,退出#3高加正常疏水至事故疏水。
主要原因:協調控制給水自動調節方式下,汽泵再循環開啟操作幅度較大。
解決措施:①持續緩慢開啟兩臺汽泵再循環開度,最終達到80%開度以上,保持兩臺汽泵轉速出力一致,每臺汽泵流量不低于600t/h;②在400MW~500MW 期間即將兩臺給水泵再循環緩慢開至最大(保證兩臺給泵出力一致的情況下),避免更低負荷時進行再循環調節操作。通過給泵轉速自動調節給水流量。
主要原因:①1A 汽泵汽源切至輔汽供應,輔汽汽源切至2號機組供應;②機組降負荷,工質匯集至凝汽器。
解決措施:本次300MW 深調試驗時間較短,凝汽器液位即漲至1200mm,需加強凝汽器液位監視,提前開啟除氧器至清潔水箱放水調門前后手動門,必要時進行放水操作。確保#5 低加出口放水電動門關閉并停電,防止凝汽器液位高聯開。
(1)機組在300MW 負荷時鍋爐燃燒穩定,具備穩燃能力。但不同煤種不同制粉運行方式需進一步驗證。本次試驗297MW,B/C/D 磨煤量分別為50、35、36t/h。根據停機需要,燃煤摻配并未按照措施要求執行,因此燃煤的摻配需進行調整,保持熱值校正0.86 以下,加強真空調整,已防各磨煤機煤量過低。
(2)在300MW 負荷時脫硝系統入口煙溫A 側300℃、B 側281℃,平均溫度290℃。在調整好兩側煙溫偏差的情況下,基本能夠保證脫硝系統的投入,處于催化劑入口煙溫設計值的底限。同時脫硝入口煙溫一定程度受環境溫度影響,因此為保證脫硝催化劑的使用壽命及效率,如何調整好脫硝兩側入口煙溫偏差,保證更低環境溫度的入口煙溫合格,需要進一步探討。
(3)本次機組在300MW 負荷時各受熱面壁溫均在可控制范圍內,僅水冷壁由于調整不當出現過短暫超溫。
(4)本次機組在320MW 負荷時即因汽泵轉速控制切手動造成協調切除,需通過對水煤比控制自動、手動情況下的給水流量偏差設定值的修定,再次驗證協調在300MW 負荷時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