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永增 潘軍剛
社會化模式下新型后勤保障體系建設研究——以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為例
姜永增 潘軍剛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高校后勤社會化大背景下,主動打開校門,吸引社會優質資源,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穩步推進綠色校園建設,積極發揮育人功能,加強文化后勤建設和平安后勤建設,建立了一套先進可靠的后勤保障體系,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鑒、可推廣的高校后勤社會化之路。
高校后勤;社會化;信息化;保障體系
《高校后勤中長期規劃綱要》指出:到2020年,形成以“市場提供服務、學校自主選擇、政府宏觀調控、行業規范自律、部門依法監管”為主要特征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型高校后勤保障體系”。
2004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以下簡稱“我校”)利用新校區建設契機,引進社會服務企業進入青島校區辦后勤,水電運行、保潔、綠化、會務、餐飲、樓管等全部委托社會企業進行服務,一舉甩掉了高校辦后勤的包袱,邁上了社會化道路,形成了真正的甲乙方關系,實現了“管辦分離”。事實證明,我校后勤改革的方向完全正確,改革的處境非常有利,改革的勢頭也不斷向好。
近幾年,圍繞新型后勤保障體系建設,我校在沒有成熟經驗可借鑒的情況下,摸著石頭過河,積極解決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和矛盾,進行了一些開創性的探索與實踐,在質量后勤、科技后勤、綠色后勤、文化后勤、平安后勤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體現在“五個量”上。
(一)學校搭臺企業唱戲,利用社會優質資源,提高后勤服務質量。進一步擴大學校后勤服務市場,在新一輪物業合同期內,物業公司服務范圍不斷拓展、整合、優化,在動力運行、綠化、保潔、樓宇管理、會務等既有服務的基礎上,又增加了消防、安防、體育館管理等內容,實行后勤與安保全校一盤棋,避免推諉扯皮,便于校園聯動聯保,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大物業、大后勤,為保障學校發展穩定筑牢了基礎和防線。為方便學生生活,采用BOT融資模式(設備、裝修、運行維護和人力等成本全部由企業承擔),引進社會資本3600余萬元,在不增加學校辦學成本的條件下改善了學校基礎設施條件。實施“三水進公寓工程”,即洗浴進公寓、直飲水進公寓、洗衣房進公寓,對原有學生宿舍活動間或衛生間作為水房或淋浴房,學生足不出樓即可飲水和洗浴,大大方便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廢除鍋爐房、浴室、換熱站、開水房等設施用房,騰空面積1980平方米,緩解了學校活動用房緊張等壓力;實施“餐廳質量提升工程”,由餐飲服務企業投資,對餐廳的軟硬件設施進行提升和改造,在不增加飯菜價格的前提下,對飯菜質量、飲食結構、后廚環境、就餐環境進行改善提升,提高學生飲食服務品質,其中薈萃苑餐廳改造后成了學生心中的“網紅餐廳”,將全國第一家打九折的肯德基餐廳引進校園,拓寬了學生飲食服務結構,滿足了師生多元化需求;引進校園綜合快遞公司,對所有的快遞公司進行整合,徹底解決了校園快遞最后一公里,有效治理了快遞業務臟、亂、差等問題。
(二)借助智慧信息手段,開發專業服務軟件,提升后勤科技含量。為解決后勤監管人員數量不足的問題,歷時5年,我們建立和完善了后勤綜合服務大廳,利用信息化手段增加了“智能手”和“科技眼”,實現了斗室之內“抓后勤”和“管后勤”。后勤綜合服務大廳涵蓋了能源監管平臺、暖通空調節能控制平臺、網上報修平臺、綠化數字校園系統等10余個信息化管理軟件,實現了監管區域橫向到邊、豎向到底,以及后勤服務的網格化,讓后勤人員方便、快捷、清楚地掌控整個校園的后勤服務情況和運行狀態,例如暖通空調節能控制平臺可以告訴我們供暖和空調使用過程中“節什么、怎么節、節多少”的問題;網上報修平臺可以清晰地記錄“什么壞、在哪里、修了么”的 問題;綠化數字校園系統可以知道校園綠化“有什么、有多少、在哪里”的問題,還可以知道“管什么、怎么管、管的怎么樣”的問題。后勤科技手段的利用,顛覆了傳統的后勤服務和監管模式,讓所有服務內容由暗地隱藏變為公開透明,讓服務的盲點、漏點和缺點暴露無遺,為后勤監管提供了平臺和數據支撐,對提高服務企業的工作效率和服務水平也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三)提升校園綠化環境,大力實施節能改造,傳遞綠色育人正能量。穩步推進綠色校園建設,加快構筑“以校園綠化為底色、以節能減排為主線、以綠色育人為目標”的綠色校園建設體系,積極推動產、學、研結合,引導師生參與節能活動及節能創新,形成了“智慧、綠色、和諧”的節能文化氛圍。校園綠化方面,在“四園、一山、一軸”的綠化景觀格局的基礎上,增設了牡丹園,成了校園綠化的點睛之筆;節能減排方面,結合我校綠色校園建設的總體規劃和實施步驟,積極開發和應用節能新技術新產品,穩步開展節能改造。近四年,投資3600余萬元,實施了空氣源熱泵洗浴及廢水余熱回收改造、供暖換熱站安裝真空脫氣機、實驗室通風系統變頻改造、暖通空調系統節能改造、既有建筑圍護結構保溫改造、校區綠化噴灌系統改造等節能、節水改造項目40余項;綠色育人方面,定期舉辦節能環保周、節水周、節能環保大賽、光盤行動、畢業生綠色離校等系列活動,后勤指導成立的大學生“GREEN OIL”綠色環保協會受邀參加2018年國際學生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大會,并獲得唯一的一個一等獎,在2019亞太區綠色校園聯盟大會(ASCN)上獲得兩項“最佳演講獎”、兩項“Excellent Student Activity”獎和“最佳海報獎”。校園綠化、節能工作與育人工作的密切結合,使學生置身于校園每一個角落,都能夠體會到綠化與節能的精心布局和廣泛應用,讓學生把綠色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環保之花飄進萬戶千家。
(四)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加強后勤文化建設,培育凝聚后勤力量。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我校后勤人提出了不忘“以人為本,用心服務,打造師生滿意后勤”這個初心,牢記“不斷滿足師生日益增長的美好校園生活需要,為雙一流建設提供卓越后勤保障”這個使命,力爭將后勤人的初心鐫刻到校園的一磚一瓦,將后勤人的使命溶解到食堂里的一菜一湯,校園里每個角落都凝聚著后勤人上下一心、共筑美好校園的強大合力。為落實好后勤人的初心和使命,變被動為主動,通過后勤與師生面對面、聘請學生后勤工作信息員、邀請學生參觀餐廳后廚、召開后勤民主監督委員會等形式,設立24小時后勤服務專線,及時收集師生對后勤工作的意見建議,主動了解師生訴求,及時化解矛盾,積極聽取師生的合理化意見和建議,將之化為后勤和服務企業的改革動力和努力方向,不斷提升服務保障能力。定期舉辦“弘揚工匠精神、提升服務品質”表彰大會,對后勤各服務企業先進個人進行大力宣傳和表彰,充分發揮榜樣的力量。通過后勤文化建設,進一步凝心聚力,讓所有員工把初心刻進心里,把使命扛在肩上,努力實現我們的“后勤夢”。
(五)堅持紅線思維和底線思維,圍繞教學科研生活,徹底消除隱患存量。把保護師生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這是一條不能逾越的紅線和高壓線;把保障教學科研的正常進行作為最低要求,這是一條不能踩踏的底線。緊緊圍繞水、電、氣、暖等四條生命線,以及電梯、鍋爐等特種設備,進行了一系列安全大整改,如利用空氣源熱泵及廢水余熱回收技術代替燃氣鍋爐,壓力容器存在的安全隱患徹底消除;對實驗室既有通風系統進行改造,加裝變頻風機,提升實驗室內部環境質量,維護師生身體健康;對餐廳排煙系統進行改造,加裝前端油煙凈化設備,消除煙道掛油起火隱患,確保煙氣排放達到環保要求;直飲水替代開水房,既方便了學生生活又消除了室外暖瓶人為投毒風險;對建筑圍護結構進行安全加固,將銹蝕的鐵欄桿統一換為經久耐用的鋁合金欄桿,對女生樓一層陽臺進行斷橋隔熱鋁合金窗封閉,消除學生公寓安全隱患;將高低壓變電所、電梯、制冷機房等重要設施設備托管給專業服務公司,堅持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提高應急事故處理能力,提高設施的安全性和穩定性,促進平安校園建設;聘請國家食藥局專家教授團隊為我校提供第三方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專業化、規范化的日常監管,筑牢舌尖上的安全。
量的改變促成質的提升。“五個量”的實施,帶來的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雙豐收。經濟效益方面:社會優質資本的引入,節省學校投資3600余萬元;各種節能技術的廣泛應用,每年可節約能耗支出400余萬元。社會效益方面:2019年,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先后在人民網和中國教育報刊發了“小機關”玩轉“大后勤”和信息化提升大學后勤服務質量兩篇文章;2019年6月,我校后勤負責人受邀參加“綠色發展、節能先行”高校發展論壇,并接受專訪;學校先后被評為全國物業管理示范住宅小區、全國高校后勤十年社會化改革先進院校、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公共機構節能示范單位等多項榮譽稱號;學校被列入2018年紀念改革開放四十年暨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高峰論壇典型案例。
高校后勤工作點多、面廣、線長、體龐,如何利用社會化改革進一步提升后勤服務保障能力,建立適合學校發展的新型后勤保障體系,以下幾點思考可供借鑒:
(一)繼續轉變觀念、擴大開放,取企業之長補學校之短。進一步放開學校服務市場,拓寬融資渠道,通過BOT、合同能源管理、合同節水等合作方式,利用社會資本逐步改善學校辦學條件。通過引進社會優質服務企業,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逐步實現后勤服務的社會化、專業化和規范化。
(二)革舊立新,精進不休。因校制宜,量身打造一套集服務要求、服務標準和懲罰機制為一體的“管理組合拳”,要求服務企業敢于打破傳統管理思維束縛,倒逼企業自我加壓,對管理流程進行再造,把學校要求弄懂吃透,落地落實,主動迎合學校發展需求,全面提升服務質量。
(三)構建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在相互尊重、共謀發展的基礎上,形成“互惠互利,共榮共贏”的合作發展理念,讓學校與企業上下一條心、擰成一股勁、干好每件事。“學校贏”——通過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學校保障能力得到提高,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師生滿意度得到提高,廣大師生日益增長的美好校園生活需求得到不斷滿足。“企業贏”——通過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服務企業的合理利潤得到保障,管理理念得到提升,服務質量得到師生認可,社會聲譽不斷提高,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實行智能化監管。不斷完善后勤服務綜合監管平臺,加快開發企業綜合監管軟件,通過平臺可以清晰地掌握有多少人在服務,在哪里服務,服務的標準是什么,服務的內容是什么,服務的效果怎么樣。
(五)打破原有“大鍋飯”模式,實行服務承包責任制。要求后勤服務網格化,做到“服務重擔大家挑,人人頭上有指標”,實現責任明晰、獎懲分明,便于企業自我管理。
(六)建立全校全員監管機制。將所有服務的標準、責任人、監督電話在服務場所公之于眾,接受全校師生監督,做到人人可投訴、人人可以監管。
(七)實行現場檢查周會制度。全體后勤管理人員和全體企業管理人員每周定期檢查企業服務情況,嚴格對照標準要求,發現問題當面解決,舉一反三、以一儆百,對服務企業形成高壓態勢,時刻繃緊服務質量這根弦。
(八)實行企業效益彈性機制。將問題與效益掛鉤、投訴與效益掛鉤、扣分與效益掛鉤,讓企業真正體會到“要想效益好必須服務好”的生存理念。
(九)定期與后勤委員會、學生會、學生信息員等師生團體組織進行面對面溝通,及時發現問題,認真分析問題,徹底解決問題。
(十)擴大第三方專業監管范圍,確保監管的專業性、及時性和有效性。在現有學生餐廳第三方監管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考慮在涉及到學校財產安全和師生人身安全等場所引入第三方監管,聘請質量技術監督局、電力公司、燃氣公司等專家對電力、電梯、燃氣、壓力容器等設施設備進行專業監管。
(責任編輯:趙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