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加元 楊 鳴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創新的路徑探析
盧加元 楊 鳴
[南京審計大學]
高校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對高校的領導、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針對“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分析了“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新挑戰,探討了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最后,從轉變思想觀念,注重“疏”、“堵”結合,建設高水平隊伍三個維度,討論了“互聯網+”環境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創新的路徑選擇。
互聯網+;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反復強調意識形態工作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1]。高校是孕育先進理念、傳播先進文化知識,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與接班人的主陣地,也是意識形態斗爭的前哨陣地,然而,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諸多新情況和新問題,這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應如何積極應對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各種問題與挑戰,最大程度地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已成為當前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
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進入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時代,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標準、行為習慣等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信息交流跨越時空、信息傳遞及時便捷、主客雙方互動充分、信息內容魚龍混雜,這些因素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度,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著極大的挑戰[2]。
從國際方面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借助其先進的技術手段對我國高校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在不同程度沖擊和影響著國內高校師生的思想觀念,消解著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主導影響力[3]。他們不遺余力地通過微博、微信、推特等互聯網工具,宣揚“民主、自由、平等、博愛、人權”等西方價值觀,極力鼓吹西方政黨制度與價值觀念的優越性,肆意發布質疑中國共產黨歷史合法性與抨擊我國社會制度的言論,企圖誘導師生排斥社會主義制度,否定共產黨的領導。他們極力推銷西方“民主自由”意識形態,甚至不惜重金,將互聯網信息技術優勢與民主自由價值觀等相結合,對我們國家進行無中生有的虛假宣傳,對我們的主流意識形態進行惡意丑化,以達到間接滲透、最終顛覆國家政權的目的[4]。
從國內方面看,從建國初到現在,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像幽靈一樣時顯時隱,-直沒有放棄對我國歷史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否定,他們竭力貶損、詆毀和嘲弄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進行的反帝反封建斗爭,詆毀和否定我國社會主義道路以及改革開放所取得的偉大成就;民族虛無主義者竭力否定中華民族,只看中華民族的缺點,看不到中華民族的優點,將個別素質不高者的所為無限放大(比如出國旅游的不文明行為),認為中華民族是沒落的民族,以此打擊中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部分被稱作“公知”的人物,總是挖空心思地制造話題,大肆傳播文化虛無主義的“迷魂湯”和“毒氣彈”,到處矮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漠視中華民族傳統價值理念,懷疑歷史、懷疑一切,認為我們的文化是落后和沒有生命力的文化,千方百計地銷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心甘情愿為西方做“吹鼓手”等[3]。
實事求是地說,面對由迅猛發展的互聯網技術給意識形態工作帶來的各種問題與挑戰,在一些高校并沒有完全形成共識。比如,一些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者對新媒體的意義及在意識形態工作中的作用認識尚不到位,工作中還缺乏開放意識和創新意識,意識形態教育觀念還比較落后和保守。有部分人甚至認為,大學是求知問道的學術圣殿,高校應當把工作重點放在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上,無需在意識形態工作上再下更多的工夫[5]。此外,在一些應用型高校,存在著意識形態教育與專業教育“兩張皮”現象,表現為在人才培養方案中過分注重專業教育而忽視意識形態教育,學校也沒有建立一套有利于意識形態工作開展的長效機制,導致專業課教師與開展意識形態教育的隊伍(如:思政課教師、輔導員)之間“各唱各的調”,長此以往,使從事意識形態工作的隊伍被邊緣化[6]。
“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呈快餐式、跳躍性、碎片化的特征,由于大學生人生閱歷尚淺、知識儲備能力不足,面對互聯網上魚龍混雜的信息尚缺乏甄別判斷能力[7],這就要求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要緊密結合互聯網的特點,深刻把握網絡信息的傳播規律,科學有效地進行意識形態工作創新[8]。然而,一些高校在當前意識形態教育方面存在方法守舊、教師駕馭網絡空間的能力明顯不足等現象。比如,思想政治教育課是有效提升大學主流意識認同的重要手段,但有些思想政治教育課內容陳舊,教學枯燥乏味、晦澀難懂;有些教師對宣傳意識形態教育的精品視頻公開課、優秀網絡文章等傳播渠道、授課形式等研究不深。此外,針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獲取網絡信息目的欠缺理性認識等現象[9],部分高校墨守成規,未能與時俱進地有針對性的開設意識形態教育相關課程等,從而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
“互聯網+”時代,各種價值理念、思想觀念、外來文化等借助互聯網傳播,高校成為意識形態傳播、交鋒的重要陣地,這就需要高校有一批政治責任感強、對意識形態問題具有高度敏銳性的教育和管理隊伍[5]。但在現實中,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大多是依靠黨政部門(如宣傳、學工部門)和思想政治理論專業教師以及輔導員,他們作為意識形態工作的主體,一方面,不少高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幾支隊伍協同配合能力不強等現象[5];另一方面,由于互聯網信息的接收者往往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參與其中的大學生往往通過自覺參與、反饋信息來表達自己的價值觀[10],這就要求意識形態工作者能將主流意識形態教育與現實問題相結合,及時回應互聯網輿論,最大限度地釋疑解惑師生的認知需求,做到在與不同觀點、不同聲音的碰撞和沖突中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然而,現實中,不少高校從事意識形態工作的隊伍尚缺乏相當大的專業素養差距。
“互聯網+”時代,人們獲取信息和表達意見訴求的渠道呈現多樣化趨勢,這勢必會加劇不同觀點、不同聲音的碰撞和沖突,為此,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必須要及時轉變思想觀念,學會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來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確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當代中國主流意識形態在高校的主導地位[11]。第一,髙校黨委必須首先在思想認識上重視加強對意識形態工作的全面領導。一方面,按照高標準、嚴要求,夯實自己的理論功底,提高自己的政治覺悟,為全體師生員工做好表率;另一方面,學校領導班子要深入到髙校師生的生活中,了解師生的實際工作生活狀況和思想動態,通過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機制,盡可能地調動教師乃至廣大學生的積極性,形成“領導重視、人人參與”的意識形態工作氛圍[3]。第二,將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落到實處。首先,明確責任主體范圍,使宣傳、教學、學工、思政、監督、網絡支持等部門在黨委的統一領導下既有分工又相互協作的局面。其次,落實責任分工,強化意識形態工作的責任分解和落實,對履職不力者進行責任追究[9]。
考慮到各種社會思潮在互聯網上的并存、共生,這就要求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深刻把握網絡信息的傳播規律,做到“疏”、“堵”結合,摒棄“一刀切、一鍋煮”的武斷做法[12]。為此,除了意識形態傳統的課堂教學外,一方面開發意識形態教育專欄,將發生在師生身邊涉及意識形態的好聲音、好做法、好傳統等,通過微信、微博等渠道及時傳遞給髙校師生,形成強有力的輿論導向[2]。另一方面,意識形態工作者要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仔細分析互聯網上各種社會思潮的內涵,對于中性、無害的社會思潮要以包容為主,同時采取積極的措施引導其與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相適應;對我們主流意識形態工作具有借鑒意義的思想要主動吸收借鑒、為我所用[12]。對互聯網上傳播的不良信息、虛假信息和-些錯誤的思想等,要通過思想教育、技術監管、法律懲戒、行政約束等舉措進行監管。通過輿論宣傳,積極引導個人自律,規范師生上網行為,凈化校園網絡環境。通過云計算、大數據技術等,對互聯網上出現的負面信息和反動言論要加大監控和分析力度,一旦發現有不良思想傾向的信息立即刪除[2],對那些明目張膽反對社會主義、反對共產黨領導的言論,要堅決查處、絕不姑息。
“互聯網+”時代,建設一支政治堅定、師德高尚、專業過硬的高水平隊伍是高校開展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保障[3]。由于意識形態是存在腦袋里的東西,而且,意識形態工作成效難以量化、相關政策也在不斷變化、是一項永遠沒有終點的工作,因此,選擇什么樣的人從事意識形態工作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的關鍵。為此,高校意識形態工作者首先必須政治堅定,要有一顆忠于黨、忠于國家的心[13],“做政治上的明白人”,這樣才能在意識形態工作中做到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6]。其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是一項“鑄魂工程”[6],作為承擔“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重任的工作者,要不斷注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注重汲取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營養,以學益智、以學修身,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和教育好學生。第三,提升信息素養,著力提高新媒體技能的運用能力。一方面,通過對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可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以便更有針對性地展開意識形態工作;另一方面,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技術,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當前發生的網絡熱點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運用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來解釋、解決實際問題[2],以提高意識形態工作的實效性。
[1]蔡勇春.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1201/c40531-29679355.html, 2017年12月01日
[2]李江靜,徐洪業.互聯網輿論場演化機理視角下的主流意識形態建設[J].江海學刊,2017(5):64-70.
[3]王彥麗.新媒體境遇下我國高校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方略[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6.
[4]李艷艷.互聯網時代美國意識形態輸出的規律性特征[J].前線,2018(3):39-42.
[5]夏文斌,趙彩霞.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面臨的形勢、問題及應對[J].紅旗文摘,2019(14):28-30.
[6]史向軍,呂遊.網絡信息化條件下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創新探析[J].中州學刊,2017(10):13-16.
[7]王方.加強新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的理論思考[J].北京教育,2019(9):70-74.
[8]趙春麗,王賢.“互聯網+”條件下主流意識形態話語權建設的新變化與新要求[J].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8(6):11-18.
[9]李春欣.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研究[D].杭州:浙江師范大學,2018.
[10]王永友,耿春曉.微空間主流意識形態邊緣化危機及消解策略[J].重慶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9):1-6.
[11]陳志偉.互聯網時代強化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策略芻議[J].社科縱橫,2017(10):25-27.
[12]畢紅梅,李婉玉.移動互聯網時代社會思潮的傳播特征及引領路徑[J].思想教育研究,2016(5):47-51.
[13]姚詩雨.高校網絡意識形態治理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學,2019.
江蘇省教育系統黨建課題:“基于“互聯網+”視域的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創新研究(2019JSJYDJ02057)、南京審計大學黨建課題(2019DJYJ-YB03)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