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芳 李長榮 盛圓圓
新時代背景下高校校園書店轉型發展探微
王彩芳 李長榮 盛圓圓
[常州大學西太湖校區管委會]
網絡書店經營方式的沖擊和電子書閱讀器的廣泛應用,造成實體書店行業日漸式微,高校校園實體書店也受到極大沖擊,導致經營困難。文章通過對校園書店發展歷程的回顧與分析,提出新時代背景下校園實體書店的轉型特質和重振策略,即在經營主體多元合力下,通過跨界經營、重塑業態、文化陣地引領等方式轉型升級,重新定位校園書店并實現自身價值。
新時代;校園實體書店;跨界;轉型發展
校園實體書店是高校重要的文化設施和文明載體,在傳播先進文化、推動全民閱讀、建設書香校園、促進學生全面成長成才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然而,近年來校園實體書店規模卻在不斷萎縮,漸而退出師生視野。2019年7月,央視《新聞1+1》欄目報道了高校校園書店的現狀,提及校園書店狀況的調查結果:30%的高校內不再有實體書店,77%的同學喜歡在互聯網上購書。由此可見,高校校園書店生存現狀堪憂。
高校校園實體書店(下簡稱“校園書店”)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經營規模一般在300平米左右,高校憑借自家出版社優勢,以讀者服務部為窗口,采用教材及專業書刊為主、教輔教材為輔的校園書店模式經營。2000年前后校園書店中涌現出一批特色民營書店,如國林風、風入松、萬圣書院、三人行、鹿鳴書屋等,由此校園書店進入了發展鼎盛期。但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興起,市場經濟的沖擊及讀者閱讀、消費方式的轉變,眾多校園書店越來越難以為繼,不得不開始探索轉型升級之路。2016年,由中宣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要求各高校至少開設一所校園書店,為嚴峻形勢下的校園書店發展帶來了利好消息。出現了清華大學鄴架軒書店、華中師范大學倍閱書店、博庫書城徐州工程學院店等一批校園書店引領閱讀風尚,打造最美書店的熱潮。
從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到江蘇12部門的《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實施意見》《江蘇省校園書店建設實施辦法》等文件,都明確提出各高校應至少有一所達到一定建設標準的校園書店,沒有做到的應盡快補建。文件對校園書店的建設目標、基本標準、工作分工、政策支持、作用發揮及組織領導諸方面給予了詳細解讀。敦促校園書店借助政策東風,從互動體驗、兼容并蓄、跨界轉型等方式著手,開啟多維度的經營與服務探索。從老破小到高大上,從粗糙質樸到文藝清新,校園書店逐漸成為高校校園的一道風景線。校園書店“船小好掉頭”,以書為核心,將思想、文化、審美、趣味、休閑、飲食等多種元素揉搓在一起的新經營模式,帶來了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的復蘇。[2]
上世紀90年代的校園書店,可粗分為依托高校出版社的書店和民營書店兩大類。新時代背景下的校園書店可以細分為國有新華書店開辦,民營品牌書店開辦,“書店+高校圖書館+出版社”合辦,以及大學出版社讀者服務部開辦等四類。湖北新華書店率先統一使用“倍閱”品牌于高校書店店名,實施“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網點”工程。華東師范大學商務印書館涵芬樓閱讀體驗中心,鐘書閣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店成為民營品牌書店的代表。建工社博庫書城徐州工程學院店是“書店+高校圖書館+出版社”合辦的典型,成為唯一入選“2019年江蘇十大最美書店”的校園書店。建工社后又相繼在湘潭、重慶等地的建筑院校內開辦復制,推行多元經營主體的組合,不斷尋求互利包容、合作共贏的經營方式。上海交通大學“閱讀隧道”是出版社“前店后廠”模式的衍生,為大學出版社校園書店的特色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樣例。
綜上,專業企業進駐、社會資本引入和品牌連鎖功能的組合,為校園書店做優做強提供了新的合作范式,形成多元聯動、信息互通、資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多元業態交織、多種經營主體介入,為校園書店的創新力提升、客戶粘著力加強和市場競爭力擴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校園書店成了新的文化名片,高校職能部門,例如學生處、團委、后勤管理處等在校園書店找尋到了新的育人平臺和抓手,校園書店成為潛在的經營主體。此外,校園書店還可提供勤工助學崗位,在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勞動教育計劃等方面的作用發揮得到逐步加強。
網絡書店巨擘亞馬遜、當當都在嘗試跨越網絡虛擬,從線上衍生到線下。2015年,亞馬遜在美國西雅圖開設首家實體書店Amazon Books. 2016年,“當當梅溪書店”在湖南長沙正式開業。在Amazon Books店里可以體驗Kindle電子書、Echo 語音助手等產品,當當梅溪書店成為24小時城市文化生活體驗中心和一個區域性文化綜合體平臺。由此,網絡書店華麗轉身,跨界組合,正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顛覆式的線上大數據和線下體驗感交融的運營模式。
作為校園書店,現已從傳統的圖書銷售為主的經營方式轉向需要通過提供閱讀服務、文創體驗、展覽美陳等跨界行為尋求新的生存之道的過程。諸如杭州師大曉風書店把鮮花納入文創業務,博庫書城徐州工程學院店與后勤采取共建書香餐廳、公寓書屋等舉措,將書店觸角延伸到學生身邊。校園書店以書為橋梁的運營模式創新,提高書店經營活力,促進了文化和教育的傳播,打造出新的文化符號和校園文化空間。
與網絡書店、校外書店相比,校園書店與師生的校園生活最為接近,書店作為精神文化產品存放之所,發揮了先進文化、主流文化主陣地的作用。校園書店與社會書店聯合,構成了校內外結合的文化陣地矩陣。在某些地區實體書店欠缺的情況下,校園書店亦兼顧到社區的文化輻射作用,例如華東理工大學隴上書店將服務功能進一步拓展和延伸到周邊社區,成為一個多元化的平臺,兩者在總體布局、服務功能上相匹配。
打造校園書店文化陣地是一種社會責任,校園書店在書目遴選中應把握正確導向,引導讀者健康閱讀。通過開辟獨立空間,引入學術講座、沙龍等,舉辦主題活動,開展讀書會、展覽、傳統文化體驗等多種形式的文化活動,增添書店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蘊,成為大學校園的“文化客廳”。與此同時,推出多種衍生文化產品,形成文創產品組合發展的良好態勢,以精神涵養和先進文化傳承為契機,將校園書店打造成為精神文明視域下的校園文化綜合場所。
近年來,得益于政策的支持和資本市場的青睞,校園書店猶如枯木逢春。但由政府及市場助力之下的“開店熱”,目前只是一種流于表面的繁榮景象,校園書店帶來的巨大流量并沒有轉化為相應的銷量。[3]校園書店想要生存發展,可持續、差別化經營之路還很漫長,需要不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規律,找尋適合自身圖書的盈利方式,立足圖書銷售,打造書店“專精特新”的獨特印記,謀劃處于數字時代的智慧書店、未來書店。
作為文化地標的校園書店,具有文化產品輸出和精神文化傳承的重要作用。作為經營主體多元的校園書店,生存和逐利是經營的首要目標,是產業文化的一部分。但在國家、省市級的校園書店扶持文件中可以看到,校園書店在政府政策紅利、校園場地租金減免、水電費減半等方面的優惠上也占盡先機。但要發展下去,就要適應時下的經濟脈搏,遵循市場經濟發展規律,作為獨立個體和聯合體接受市場經濟的考驗和錘煉,一味接受扶持和獎勵必定給政府帶來沉重負擔,長此以往,無論是政府還是高校,必會深受其累。因此,校園書店在轉型升級的重振期更應該全新審視,重新尋求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存思路。
校園書店在大學校園中占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在推行多元化經營,深層次開發的發展戰略基礎上,要走專業、精細、特色、創新之路,這樣會更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延邊大學書店以韓國語學術著作為書店特色,中國人民大學書店強調了專業營銷單品種數量的齊全性,博庫書城徐州工程學院店啟動“你選讀,我付款”專題活動等,以一店一品,一店一格的精神風貌不斷淬煉自身品牌價值。校園書店要以師生喜聞樂見的營銷手段和特色進行設計,營造出青春潮氣息十足的校園第三空間。要摒棄大而全、教輔書籍當家的思維定勢,結合大學歷史風格、特色專業、受眾類型和主流先進文化潮流,以校園書店為基點,拓展校園流動書站,建立書香公寓和轉角書吧為創新模式,不斷強化校園書店的活力。
當前校園書店使用網絡新媒體的營銷手段還不普遍,需要培育校園書店網絡推廣和銷售能力。隨著社交網站的普及,個性化推薦技術的成熟,校園書店已有足夠的技術平臺支撐從知識提供、知識服務走向知識社區化。[4]處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數字閱讀的校園書店,更應該有緊迫和危機意識,在發揮實體書店不可替代的店面展示空間優勢、體驗特色和創意拓展的同時,應該利用移動互聯、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手段,推進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改造,拓展網絡業務,參考網絡書店在線下扎根的經驗,實現線上線下精準對接、融合經營和可持續發展。在未來,“無人書店”“未來書店”“智慧書店”等一批以數字體驗的校園書店將不斷崛起,進門掃碼識別、好書云推薦、人臉識別“秒結賬”等多重科技感十足的購書體驗和書店各類的文化主題活動等,既讓讀者享受到線上購物的便捷、線下與作者的交流互動,又能享受校園主流文化的饕餮大餐。
[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支持高校校園實體書店發展的指導意見[EB/OL].(2019-07-25). [2020-5-25]http://www.gov.cn/xinwen/2019-07/25/content_5415100.htm.
[2]王子舟.我國公共閱讀空間的興起與發展[J].圖書情報知識,2017(2):4-12.
[3]周揮輝,毛軍剛.新形勢下校園書店的轉型及發展路徑[J].出版科學,2019,27(03):82-85.
[4]藍剛,蒲瑤.數字化時代高校校園書店發展模式辨析[J].編輯之友,2016(6):67-72.
(責任編輯:楊書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