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肖鋒
新冠病毒這么一掃,先是零售業、餐飲業、旅游業,現在輪到制造業扛不住了。“中國制造”乃立國之本,如果都不事生產、生產了也運不出來,那才是比疫情更大的國難。這兩天華爾街股市暴跌,中國概念股領跌。這是中國經濟的“至暗時刻”。
“一季度我準備賠上100萬。”說這話是我的一位老板朋友,擁有一家食品加工的中小企業。截至2月25日,他的企業復工率達到了三四成,在所在行業里算是不錯的。他不擔心自己的企業會被淘汰,擔心的是現在從副總往下到員工,都不跟他站在同一個利益陣營里。副總們要待遇,員工們要工資;同時政府的稅收和社保還得照交。各方面分文不能少。這讓他怎么弄?
老板們當下的困擾不只是大家不一條心,還有招工難。鄭州富士康六七萬規模的工人數量,現在只到崗5000多人。工人們一是根本就出不來,到了以后也要被隔離14天;二是擔心被染上,一旦被染上,那可是一個家庭的災難。
食堂吃飯被傳染,宿舍睡覺被傳染,那可不得了。那可就是“鉆石公主”號郵輪模式了,全封閉,高傳染。我看到華為員工食堂都是拿套餐,每個人躲到一邊兒悄悄吃,再也沒有了往日的熱鬧場面。
對此,我的這位老板朋友的做法是隔離所有復工的工人,都不許回家,在工廠里吃飯、工作、睡覺,一旦發現問題可以及時處理。因為一旦暴發疫情,所有的費用都是由老板來負擔的,政府不會負擔。另外一個辦法就是分期分時復工,上班的拿工資,待崗的拿生活費。生活費即當地最低工資的80%,現在有政府文件背書了。該老板說,一般企業也不愿意裁員,裁也是不得以,因為一旦裁了就可能招不到人,所以最好的辦法就是發生活費先養著。
共克時艱需要的是大家共同努力,誰當鐵公雞都不應該。企業倒下了,員工們得再找工作,政府也沒了稅收。大家不能只喊“加油”而不行動。
共度時艱的大頭還是在政府。宏觀層面,我們樂見各級政府對中小微企業伸出援手。各地方紛紛推出“暖企”政策,除了減稅減費、緩繳社保外,北上廣深等城市反應迅速,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但還是復工難!某地復工要交21份材料。人民日報出來說話了:幫把手,別亂伸手。而浙江等地為了幫企業復工,政府部門出錢包機、包車、包高鐵接回外地務工人員,不僅資助吃住、送口罩,還發生活補貼。兩相對比,施政水平可謂高下有別。
當然,地方政府擔心復工風險是有道理的。截至2月底,僅廣東就有1000萬員工尚未返崗。據不完全統計,廣東復工后發生的聚集性疫情12起,15人確診,514人以上被隔離。有的地方一旦工廠和寫字樓發生疫情就封廠封樓,損失由商家承擔,相關官員可能被免職。
既要嚴防死守又要抓緊復工,這看似兩相矛盾的指令現在就擺在了地方官員面前。我這位老板朋友說,他特別能體諒政府的難處。中央壓地方,地方官員當然就要壓企業,可企業老板去壓誰呢?這就是他們這些老板們的疫情困擾。“關了吧!要么炒房,要么炒股?!?這當然是風涼話。
對于今年一季度的生產損失,于建嶸在微博上提出,政府負擔三分之一,企業負擔三分之一,員工也要負擔三分之一。我點評到,共克時艱,企業、員工、國家三三開來分擔損失既現實也必需,因為大家要明白,企業沒了大家都得喝西北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