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婭慧
關鍵詞:“營改增” 地方財政收入? 影響分析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我國的稅收體系也正在進行積極調整,為企業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營改增”制度已經得到了全面的實施,“營改增”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推動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保證經濟整體長期向好。
現階段,我國經濟處于平穩較快發展,正面臨著改革升級。企業是地方納稅的主要群體,推動著區域經濟的不斷發展,在以往營業稅和增值稅共同存在的時期,企業的納稅負擔比較重,而且存在著重復繳納的問題,嚴重制約了企業的快速發展,實施“營改增”之后,我國的稅收政策更加科學合理,促使企業在改革更新上更加積極主動,有利于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保證整體經濟持續繁榮。
(一)地方財政收入有所降低
實施“營改增”稅收制度改革之后,雖然企業仍然要繳納增值稅給地方政府,但是繳納的稅額卻大大降低,這是因為現代產業分工越來越細化、專業,根據相關法律法規,企業可以抵扣增值稅,這樣便逐漸降低了地方財政收入,減輕了企業負擔。另外,有部分企業存在稅負增加的壓力,為了更好地推行“營改增”制度,地方政府實施了一系列的補貼政策,這些利好政策能夠幫助困難企業渡過難關,所以新制度的實施增加了財政支出。
(二)區域發展差距有所增加
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尚不平衡,存在著部分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其中,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比較健全,各種產業相對繁榮,尤其是服務業發展良好,這些地區的財政收入一開始看有所降低,但是由于具備強大的基礎財政能力、補貼能力、經濟發展能力,增值稅稅額會逐步提升,經過平穩過渡后獲得更多的財政收入。相對而言,欠發達地區不具備這種能力,很難在短時間內實現增收,因此會導致不同區域的發展差距越來越大,這對區域平衡發展有所不利。
我國財政分配實行的是財權、事權、財力相結合的制度,在“營改增”之前,中央政府持有增值稅的75%,地方政府持有25%,新制度實施后,原本屬于試點地區的營業稅改增值稅后依舊屬于試點地區,雖然這個政策能夠暫時緩解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的緊張關系,但是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財政體制的矛盾問題。
在實施“營改增”制度后,應該積極構建和完善地方稅制體系,在分稅制和整體稅制的基礎上,解決地方稅改革、主體稅種確立等主要問題,將地方稅收體系劃分成不同層級進行管理。同時,做好稅收征管工作,加強“營改增”制度改革的宣傳工作,幫助各行各業完成稅制順利過渡,對困難行業制定扶持政策,保證政策的科學性、合理性、可行性,并對實施過程嚴格監管。積極調整地方稅收結構,使地方的稅務種類占比更加合理,完善轉移支付制度,提升政府整體財務的使用效率。另外,加快推進地方經濟的結構性調整,積極發展第三產業,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稅收策略,激發企業的創新創造動力。
綜上所述,本文首先明確了實施“營改增”的重要意義,著重分析了“營改增”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包括收入降低、差距拉大、矛盾依舊等,最后簡要研究了完善”營改增”制度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夠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充分發揮“營改增”制度的優勢,激發市場發展活力,保證地方財政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任向峰.“營改增”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J].環渤海經濟瞭望,2019,(5):11-12.
[2]石雪瑩.“營改增”對地方財政收入的影響及應對策略分析[J].才智,2016,(3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