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帆
摘 要:經濟法學是改革開放的見證者,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經濟法學已經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然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社會不斷發生各種群體性風險,直接將世界推向了風險社會時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給國家干預提供了新的渠道,同時也給經濟法的邏輯主線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因此,經濟法如何面對風險社會的變化,成為了經濟法學的研究重點。這也要求經濟法學要加快前進的步伐,強化經濟法學理論研究。
關鍵詞:經濟法;風險社會;適應性分析
風險社會向經濟法的風險控制直接發出了挑戰,從風險控制到風險適應,是經濟法在風險社會中的有效過渡。適應風險社會的經濟法,一定要在經濟自由與生態上的經濟自由之間,支持國家干預。進而實現公利與私利的共進,權力與權利的完美融合。通過建立高效的經濟適用機制,在經濟法的不斷完善過程中,實現對風險社會的適應性。
1.經濟法在風險社會中的特點
1.1現代風險的個性化與制度性
風險社會理論認為,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實現了高度信息化,現代風險已經不是自然與傳統力量造成的結果,而是人為行動所致。制度建設過程中,要充分考慮人為因素,而且制度對風險的化解具有雙面性,首先,規制現代個體風險需要優化社會機制;其次,優化社會機制又給新風險創造了滋生的土壤。進而使得現代風險的化解呈現出雙面性,兩方面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
1.2現代風險的高傳染性和擴散性
全球經濟一體化,已成為了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人類社會相互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增強了現代風險的高傳染性和擴散性。風險的傳導路徑已經從熟人社會向世界范圍發散,以至于,任何危機事件,都可能危機全球經濟的發展。就像美國次貸危機,影響范圍以及破壞力,至今也沒有從根本上消除影響。現代風險的高傳染性和擴散性,使得社會風險的具有更高的依附性。
1.3現代風險的“回旋鏢”效應
現代風險不僅具有高傳染性與擴散性,同時也具有回旋鏢的效應,風險的制造者與實施者,最終將成為風險的受害者,沒有任何有效的手段逃避風險。比如,發達國家將危險工業轉移到了發展中國家,簡單的認為這樣就可以逃避風險,殊不知,環境問題已經成為了全球的問題,最終發展中國家環境受到污染后,會通過各種方式重新返回到發達國家,進而對發達國家的環境造成污染[1]。
2.風險社會對經濟法學理論提出的挑戰
2.1 市場失靈與現代風險是否可以統一與融合
主流的經濟法學理論認為,當市場依靠自身無法實現資源優化時,為國家干預提供了先決條件。例如,壟斷問題、公共產品安全問題等。然而,按照風險社會理論而言,現代風險對制度創新起到了推動作用,通過創新制度的方式來消除風險。由此不難看出,經濟學法中的市場失靈與風險社會理論中的風險,所闡述的對象是不同的,因此,直接導致了國家干預面的政策實施,給經濟法的價值體系、原則體系提出了重大的挑戰。
2.2 風險社會對風險不可感知性可能顛覆經濟法學共識
主流經濟法學發注市場失靈時,對其他各類風險也有深入的研究,當人類識別風險后,應構建對應的預防制度,直接的提升了違法成本,進而減少風險的發生概率,扼制較大風險的發生。而風險理論認為,風險是不可感知的,尤其是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風險的爆發點往往是不可估算的。因此,兩者出現了本質上的矛盾,是可控性與不可預知之間的矛盾,這也是風險社會對經濟法所發出的挑戰。
2.3 風險社會理論與經濟法學理論體系在理論邏輯上統合和融通
風險社會理論作為社會理論,重點闡述了現代社會的特質,而且更多以理論性為基礎。而市場的失靈的矯正與控制是經濟法所關注的對象,理論重在制度的構建與職能的優化,因此,經濟學理論側重于建設性。兩者之間,能否搭建描述性與建設性的通道,給經濟法學導入風險社會理論的過程中,帶來了理論特質方面的挑戰[2]。
3.經濟法在風險社會中的適應性分析
3.1深化經濟法學的理念與邏輯
經濟法學首先要明確邏輯理論與指導思想,正確理解風險的化解與防范的決定性意義,將各種風險所引發的國家干預機制進行重塑,積極重視國家干預的路徑,讓經濟法學跟上時代的步伐,在探索中前進,在迷茫中更新。因此,將深化經濟法學的理念與邏輯,作為面對風險社會挑戰的極其有利的回應。
3.2創新經濟法學基礎理論
風險社會對經濟法提出了眾多的挑戰,應對與回應的過程就要從根源出發,對風險社會諸多的命題給予答復。這就要求經濟學從理論基礎出發,集中力量解決問題。創新經濟法學基礎理論、創新經濟法學思維、拓展經濟法學的研究模式,以及發現經濟法學研究的新方向,成為了問題解決的關鍵因素。在某種意義上,關注與研究風險社會,進而實現經濟法學基礎理論的創新,極有可能成為經濟學基礎理論的突破禁錮的良機。
3.3 優化風險控制的制度和機制
風險社會給經濟學法所帶來的制度風險要引起充分的重視,例如,產生風險制度的根源;風險預警與預防的展開方式;當遇到大規模的群體性風險時,通過何種方式有效控制風險的蔓延;有組織的不負責任現象如何通過合理的責任體消除;現代治理體系的構建方式等。在制度的建設過程中,還要充分考慮國家干預制度的優化,進而為經濟學的發展重新注入活力[3]。
4.結束語
經濟法要優化風險文化,完善風險的社會構建,一旦風險觸發后,或者大眾擔心的風險爆發后,一定要通過行動給予及時的回應。個體、政治、經濟三者之間要保持高度的信任,相互依賴,進而實現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雙贏。經濟學法在風險社會的時代背景下,通過深化與創新經濟學理念,優化風險控制機制,以及政府的權利作用,才能讓風險無處遁形,才能真正的實現經濟學在風險社會中的有效適應性。
參考文獻
[1]劉麗娜.關于防范金融風險中經濟法的價值功能分析[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7(8):197-198.
[2]劉瑋,李艷玲,康思敏,et al.風險社會視域下農村公共危機防控的公眾滿意度分析——基于結構方程的探索[J].世界農業,2019(8):56-63.
[3]陶林.新時代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研究的新成果——評張玉磊新著《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3):318-322.
(作者單位:克拉瑪依市富城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