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旭
摘 要:隨著社會經濟與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都說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所以在運用互聯網的過程中,要積極發揮互聯網的優勢,規避互聯網的劣勢,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地發揮互聯網的積極作用。根據我國的民意調查顯示,我國公眾在理解法律知識的時候,與法律專業者相去甚遠。這意味著公眾嚴重的法律知識與專業角度的法律知識有非常大的區別,這種錯誤的認知往往會導致公眾在判斷的時候出現錯誤。本文從民意表述存在的問題入手,探討從法理學角度提出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法理學;司法;民意沖突
1 民意表述存在的問題
1.1主觀性比較強
無論在任何階段出現了法律問題糾紛,執法人員在執法的過程中,聽取社會公眾對于事件的描述,都能夠明顯的感覺到主觀性非常強。糾紛各方各執一詞,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辯詞,企圖在承擔責任的時候,能夠從輕發落。在描述事件本身的時候避重就輕,盡管司法部門會不斷對法律內容進行解說方式上的完善,但仍舊有很多社會群眾內心的法律依舊只是停留在特定的法律條款表面。此外國家在對社會公眾進行普法的過程中,更加強調法律的實用性,這導致社會群眾對于法律法規的理解有著較大的偏差,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環境,對法律法規有著屬于自己的理解,所以在民意表述中,時常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
1.2法律信息的不全面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往往依靠智能手機或平板電腦就能夠獲取自己想要瀏覽的信息。一般來說,尤其是在一些app上,只要搜索相關的新聞報道,就可以大致的了解事件的主要內容。但是一些營銷媒體,為了吸引更多社會公眾的目光,添油加醋,對事件進行渲染,或者是只選取社會公眾感興趣的那一部分內容報道,這樣一來,報道確實更加具有吸引力,但讓事件的內容失真了。這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社會公眾對事件的關注點產生偏差。而真正處理事件的是司法機構,司法機構是獲取證據素材或者是調查事實真相,過程都是社會公眾不得而知的。真實法律信息與媒體眼中的事實是有出入的,公眾僅僅是通過網絡查詢,或者是聽取媒體的信息,就會對法律信息產生錯誤的判斷。
1.3法律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就像書本滯后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樣,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一定的滯后性。比如說近年來校園暴力事件頻發,而此前沒有關于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近年來通過頒布關于校園暴力的法律法規,才讓校園暴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或者是近年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頻發,但是關于未成年人犯罪我國法律對14歲一下的未成年人不追究法律責任,但是當事件惡劣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社會公眾對法律的裁決結果不滿意,引起了社會公眾的廣泛探討。這些討論保持著一定的熱度,就會引發更多人的思考,然后促進對法律條款的修改。法律本身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很難維護所有公眾的切身利益。
2 法理學角度提出的相關建議
2.1更新普法理念
傳統的普法活動主要停留在對法律條款的解讀和宣講,尤其是一些下鄉的普法活動更多地停留在對法律條款的宣讀,這種普法方式具有一定的滯后性,一方面群眾的文化素質是稂莠不齊的,所以群眾對法律宣讀的接受程度也是不一樣的。另一方面只是單純地宣讀,群眾對于這種形式不感興趣,根本也不愿意參與其中。所以更新普法的理念與方式是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方面普法工作人員在普法的過程中更應該側重于了解法律的實質,對法律的精神與道德進行了解與學習,或者是在普法的過程中,更好地利用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全方位地講解法律精神與內涵。另一方面普法行動要從娃娃抓起,青少年年齡比較小,接受新東西的能力比較強,以青少年為依托,向不同的家庭輻射,也是一種比較合理的方式。通過更新普法理念與普法方式,能夠更好地在社會公眾心中確立對法律評判的基本標準,更有利于維護我國法律的尊嚴。
2.2司法透明化
很多社會公眾之所以在描述事件的過程中主觀色彩強烈,或者是受到營銷媒體的影響導致注意發生偏差,都是因為能夠獲取到的案件信息不夠全面。所以相關的司法機構一方面需要做好宣傳工作,形成良好的社會輿論,另一方面在處理社會重大事件的過程中,應該盡可能地還原事件的真相,并且通過官方網站,或者是官方微博公開對案件審理進程的通報。
此外,還可以在案件發生的過程中,邀請法律專家,征集網民最想知道的問題,進行一個針對性地答疑,錄制成視頻,便于對社會公眾的解答.或者是邀請法律專家,進行專業的法律知識解讀,這樣一方面,社會公眾能夠對法律信息有一個較為全面的理解,另一方面更加有利于傳播正能量,有利于大眾作出正確的判斷。通過這種方式,司法機關還能夠給社會公眾樹立起出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讓社會公眾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切勿慌張,積極向司法機關求助。
2.3健全立法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政府行政機關引進了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這類信息技術的應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深化法律的改革與全面改進。一方面通過數據捕捉現階段事件的關鍵詞匯,查看事件發展的趨勢,然后根據數據擬定一定的方案,盡可能地在事件發生的時候,就對事件做出較為全面的判斷。法律本身就是滯后于社會經濟的發展的,無論信息社會如何發展,都只能盡可能地縮小法律與社會的差距,而不能消除。但是在健全立法方面,我國應該盡量做到兩個方面:一是將法律條文盡量細化,落到具體的實處。二是借鑒國外法律與典型案件的審理過程,結合我國實際對法律加以創新與完善。通過這種方式,可以降低司法與民意之間的沖突。
3 總結
要想縮小司法與民意之間的沖突,首先要明確民意表述存在的問題,然后找到民意與司法沖突的原因,最后再通過更新普法理念,司法透明化,健全立法等的方式來不斷縮小司法與民意之間的沖突。只有切實降低司法與民意之間的沖突,才能夠在社會公眾中形成正確的法律導向,讓更多的社會公眾明白如何利用法律知識捍衛自身的權益。
參考文獻
[1]孫喜萍.論民意和司法審判的矛盾與調適[D].江西師范大學,2019.
[2]韓楚洋.網絡民意的司法回應問題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9.
(作者單位:安徽廣運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