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與張百譽老人的第一面,也是最后一面
早就聽說張百譽老人了。在社區委發動各支社積極為貧困學生捐款期間,重慶師范大學支社的副主委打電話告訴我,在過組織生活時,有一位叫張百譽的癌癥病人率先捐出了一百元,大家都知道他治病需要不少錢,紛紛阻止他,但他執意要捐,還說平時也沒為組織、為社會作出什么貢獻。那時,我就想見見這位老人。
2005年1月17日,星期一。小雨。我終于在醫院的病房見到了他。癌癥病人我曾探望過好幾位,張百譽老人是我覺得最不像得了絕癥的病人。他知道自己的病情,而且也了解不同的癌細胞的特點,他平靜地說,侵蝕他身體的癌細胞是比較厲害的一種。他在向我們講述他的病情時像在說一場感冒。在他的臉上找不到一絲努力隱藏的悲傷和絕望,只是在說到還有好多有意義的課題沒做,好多花卉新品種沒來得及研究時,他才流露出淡淡的遺憾。我想,他是研究植物和花卉的,也許他比別人更能明白花開花謝、草長草枯的自然規律吧。
看著他透亮的沒有遺憾的眼睛,看著他坦然無悔的表情,我似乎與他一樣明白了生活的意義,生命的真諦。
他說他還保存著社區委召開成立大會時的照片,很珍貴,想留給社區委。我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鼻子有些發酸。
與他告別,沒有悲傷。送我們走出病房時,他雙手一合,抱緊雙拳,道一聲感謝。其時,我真想握一握他的手,我想一定充滿力量。
門關了,一個生命被關在了門內。門外的我們還得繼續。天黑下來,小雨打濕了路面,冬夜的寒意襲過來。我在心里默默祝愿,愿我們帶去的那一束粉紅的香水百合,那一本印有“優秀九三學社社員”字樣的榮譽證書,能在凜冽的冬日帶給他些許暖意。
2005年3月,張百譽老人平靜地走了;他在癌癥晚期參與編寫的《重慶縉云山植物志》出版了。
丹青難寫是精神
2013年5月21日,我和九三學社重慶大學基層委員會的靳潔心老師、社區委機關干部劉婷婷一起來到黃希祜老師家進行采訪。此次采訪的起因,是靳老師遞交到社區委的一篇簡訊。簡訊中提到重慶大學的黃希祜老師年逾九旬,還在編寫教材,今年1月由他編寫修訂的《鋼鐵冶金原理》第4版正式出版了。一位90高齡的老者,本是養花遛鳥、頤養天年的時候,竟然還在潛心編撰教材,究竟是怎樣一種力量在激勵著他?帶著好奇與疑惑,我們走進了黃希祜老先生的家。
黃老的家在重慶大學東林村一棟老舊的樓房里。墻壁都有些灰暗了。黃老的愛人幾年前去世了,陳設簡陋的房間里顯得有些空,有些冷清。黃老帶著溫和的笑容陪我們坐在沙發上,腰板挺直,兩手端正地放在并攏的膝蓋上,謙和有禮。他的笑容讓我感覺整個房間都溫暖亮堂了起來。我們都不敢相信坐在面前的這位老人竟然有90歲了,90高齡的老人竟還這樣精神矍鑠、容光煥發?一開始因為彼此的陌生,談話有些拘謹。然而,一提到黃老新出版的書,他臉上的神采便飛揚起來,話也漸漸多了。從與黃老的交談中,才知道,《鋼鐵冶金原理》這本書,是他于上世紀80年代初就編寫出版的,前后歷時30多年之久,先后修訂了5次,1981年第1版完成,1986年重慶大學出版社第2次印刷,之后冶金工業出版社又先后印刷16次共計6萬余冊。該書一直被國內冶金院校作為教材或引用的參考文獻,影響很大。該書第2版榮獲1996年冶金工業部優秀教材一等獎及1997年國家教學成果一等獎;第3版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國家重點教材,并榮獲中國冶金教育學會冶金優秀教材一等獎;第4版被列入國家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用“嘔心瀝血”來形容黃老對這本書的付出,一點不為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殷瑞鈺在獲知黃老《鋼鐵冶金原理》第4版出版后感嘆道:“試想一個八十大幾,已年屆九旬的老人,而且已經獲得輝煌聲譽的前輩學者,不僅沒有故步自封,而且仍以堅毅的精神,耗費本該頤養天年的寶貴時間,為冶金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年輕學者的成長,奉獻自己60多年來積淀的學識和才智。可謂嘔心瀝血,不斷奉獻,這種精神、這種品格值得學習和頌揚。”
“奉獻”這個詞,在當今似乎都有些落伍和虛空了。在和黃老的交談中,我們也都沒有觸及這個詞。于我,是覺得這個詞用在黃老身上太平淡;于黃老,是他或許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奉獻,在他看來,這就是他作為一個教師的本分,就是他的業務。他幾十年磨一書,純粹源于他對教學的熱情,對學生的負責,對專業的執著。我在黃老身上,看到的是一種純粹的精神。這種純粹,讓他從世俗的藩籬里掙脫出來,從紛擾的眾生亂象中超脫出來,甚至從生離死別的大悲大痛中解脫出來,躲進書屋成一統,管他春夏與秋冬,“三十年磨一書”,不謂其苦,反以為樂。以至90高齡的耄耋之年,達到了人生最高境界:因著純粹的精神而使生命本身充滿幸福和價值。我似乎明白了黃老的奕奕神采從何而來,他臉上始終洋溢著的溫和的笑容從何而來,他永遠安詳淡定的神情從何而來?
采訪快結束時,我問黃老:“您這本書第4版也已出版了,您還有什么新的愿望和想法嗎?”其實提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不太自信,我不知道一位年逾九旬的老人會怎樣回答我,我甚至在心里都已暗暗為他想好了答案:好好休息一下,安度晚年。誰知,黃老聽到這個問題,兩眼放出了興奮的光芒,聲音朗朗地說:“我正在思考一個熱力學方面的問題,爭取在我有生之年還能寫出一本書。”這個答案出乎我們所有人的意料,我們先是愣了一下,然后趕緊禮貌地笑著表示贊許,并祝愿黃老的愿望能早日實現。在一個如此純粹的老人面前,除了仰視,我們還能怎樣?古人云:“丹青難寫是精神。”我知道,今天我拙劣的文筆,或許只能讓人知曉我們九三學社里有著這樣一位平凡又不平凡的老人。
2018年6月,我和社區委機關干部劉婷婷代表社區委專程赴蓉看望住在女兒家的黃老,并為他95歲華誕送去祝福。黃老精神矍鑠,談笑風生,對社區委的慰問十分感謝,并一再表示自己沒有為九三組織作多少貢獻,身為教師,也只是在本職崗位上盡到了自己應盡的責任。一席談話后,黃老把我引進了他的書房,從書柜上搬出厚厚一沓手寫的書稿,上面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公式,竟然是他剛剛為《鋼鐵冶金原理》教材編寫的習題集。黃老說,這個習題集馬上就要出版了。我想起5年前的那一次問答,對眼前這位老人的敬佩一時無法用言語表達。
2020年2月,97歲的黃希祜老先生安詳地離開了人世。我想,黃老的一生應該是真正的無憾無悔了。
許老,愿您一路走好
2015年9月8日上午,驚聞許香谷老先生走了,一時不愿相信,因為今年春節前夕,和郭鋼主委一起去探望許老時,他還紅光滿面,精神煥發,與我們侃侃而談,思路清晰。他特別向我們介紹了他的健康飲食之道,并請我們向九三學社的老同志們介紹推廣。我想著,每年春節前都會去看望許老,那是我們和他的一個約會。我從沒有想過,這個約會會這么快被取消。
作為一位九三學社的普通專職干部,對于許老這樣德高望重的九三學社市委的老領導、老前輩,我一直十分敬仰,在許老面前也是恭敬有加,不敢多言。有一年春節前夕,去探望許老,許老熱情地把我們迎進門,一見到我,就笑呵呵地說:“夏惠,你才了不起哦,你是我們九三學社區委的大管家。你要把這個家管好喲。”當時聽了這話,一下子感受到許老的平易近人、和藹可親,雖有玩笑之意,但許老的一句“大管家”卻似一聲重托壓在肩上,很多年過去,這句話一直不時響在耳邊,促我警省。
2009年社區委成立20周年,要編輯一本紀念專刊,請許老題詞。許老說,我從來沒有題過詞呢。但許老沒再推辭,而是努力在家練習寫字。字是用鋼筆寫的,作為題詞又不能寫得太小,許老就一遍一遍地練習字的間架結構和整體布局,不知寫廢了多少張紙,直到他覺得還過得去為止。許老題寫的是“發揚九三傳統 實踐科學發展”,一筆一畫力透紙背,能看出寫字人的那份用力和用心。許老的這份“認真”勁兒,也表現在參加基層組織活動上。90歲以前,即使因為腰疾不能直立,許老也從沒有無故缺席過基層組織活動,每接到通知必參加,因故參加不了,就要向負責聯系的社員請假,詳細說明原因,誠懇表達歉意。不管曾經位居怎樣的高位,許老從來沒有忘記他是九三學社重慶大學一支社的一名普通社員,62年如一日地一直按照社章的規定認真履行著一名九三學社社員的義務。
許老畢生從事教育工作,對教育事業無限熱忱,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棟梁賢才。2011年,重慶大學機械系1957級機床刀具和工藝專業共5個班的學生歡聚一堂為許老慶祝90壽辰,半個多世紀過去,許老依然是學生心目中最可親可敬的先生。2012年社區委與社重慶大學基層委員會聯合為許老舉辦生日宴。許老開心地向在場同志表示感謝,并鼓勵年輕一代社員愛崗敬業、更創佳績,他說,未來是屬于年輕人的。
在重慶直轄后九三學社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許老主動請求不列入候選人名單,熱情扶持德才兼備、年富力強的同志充實社市委領導班子。勞碌一生的他,可以安享晚年了。但天有不測風云,許老的夫人康老師先他撒手人寰,等我們再去探望許老時,發現他形容憔悴,精神欠佳,我當時心里一陣擔憂,擔心80多歲的許老熬不過這一關。又過了兩年,發現許老的背不再挺直,腰幾乎90度向下折彎,頭發業已全白,真正地顯出了老態,我心里一陣發酸。又過了一年,再去看望許老,我驚奇地發現,躬腰駝背的許老臉色卻越來越紅潤,聲音越來越響亮,精氣神越來越足了。他饒有興致地向我們介紹安置在客廳里的一臺鉗工工作臺,以及工作臺周圍的各種電器設施,許老向我們示范著他如何坐在原地伸手就能便捷地擰開電視,轉身就可以夠著微波爐,而經過自己改良的電磁爐如何讓食物一直保持恒溫。看著坐在工作臺前游刃有余的許老,我才真正體會到,什么叫生活的主宰。歲月和苦難可以讓一個人彎下他的腰,但卻不能輕易擊垮他的精神。
許老一直堅持獨居,不與兒女同住。他說,我以前很忙,現在好不容易有時間為自己服務了,能為自己服務我感到很開心。可是,許老,您為學生、為學校、為九三學社、為他人服務的時間太長,而為自己服務的時間太短了。盡管93歲的您已算勉強“及格”,但我多希望,我們的“約會”能一直不被取消……
許老生前遺愿,不設靈堂,不搞追悼儀式。在那間曾經安放鉗工工作臺的客廳里,我們向許老遺像深深三鞠躬,以此作別。
心輕者上天堂。許老,愿您一路走好!
(作者為九三學社重慶市沙坪壩區委會專職副主委)
責任編輯:尚國敏
張百譽
四川省樂山市人。九三學社社員。1954—1958年就讀于南充師范專科學校生物系,畢業后分配到重慶師范大學生物系工作,工作期間先后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曾擔任重慶師范大學生物系植物學教研室主任。1996年退休。
黃希祜
九三學社社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42—1946年就讀于重慶大學礦冶系,師從魏壽昆、蔣導江等著名教授,畢業后留校任教。1950年—1953年先后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學習俄文、東北工學院(現東北大學)研究生班學習。在重慶大學工作期間先后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曾擔任煉鋼實驗室主任、煉鋼教研室及冶金原理教研室主任,學校及系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85年6月退休。
許香谷
重慶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九三學社社員、九三學社重慶市第八屆、九屆委員會主委,社重慶市第一屆、二屆委員會名譽主委。曾任重慶市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常委,九三學社四川省委常委、副主委,重慶市委副主委、主委。重慶市青年聯合會副主席,重慶市第四、五屆政協委員,四川省第五屆政協常委,全國第七、八屆政協委員,重慶市人大第十一、十二屆常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