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舟


今年是九三學社創建75周年。九三學社的前身成立在抗戰后期,創建者受五四精神影響,以民主、科學為宗旨,主張“團結民主,抗戰到底”,為中國實現人民民主主義、發展科學而奮斗。
建國初期,百廢待興,一批九三先賢積極投入祖國建設。他們不僅在自身專業領域頗有建樹,更是發展壯大了九三學社組織,將組織從幾個點的星星之火,發展到全國。他們的故事不該被忘卻。
也許很多人不知道,1954年武漢市九三學社組織,是由一位上海奉賢的社員發展起來的。他的科研足跡,與祖國發展、社組織發展的足跡緊緊捆綁在了一起。他一生中的三個重大決定,直接影響了中國原生動物學的發展進程。他就是中國原生動物學的奠基人、前中國科學院中南分院(武漢分院)副院長王家楫先生。
原生動物是體積最小的動物,也就是單細胞動物,我們經常聽到的詞語如輪蟲、草履蟲、血吸蟲、寄生蟲等,其實都是原生動物的不同細分類型。原生動物廣泛分布于水域,原生動物研究對魚類養殖、水質環境檢測、人類傳染病防治都具有重要作用。
王家楫的一生跨越清末、民國與新中國三個時期。他于1898年出生于原江蘇奉賢,即今上海奉賢區。盡管時代風云變幻,他卻從未改變初心,作出了三個偉大的決定,用今天的話說,他是“最美逆行者”。
一、回到祖國
1923年,在獲得國立東南大學農學學士學位后,王家楫考取了庚子賠款留學生,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動物系深造。1928年他獲博士學位,并任耶魯大學斯特林研究員。但是,在他得知外國將派遣科學考察團到中國采集標本時,他的民族意識被喚醒了。王家楫說:“我們應當讓外國人知道,中國人自己的事應由中國人自己解決,中國的生物資源應該由中國人自己來開采。”就是帶著這樣樸素的想法,他毅然辭去了耶魯大學待遇優厚的教職,回到貧窮的祖國。學術造詣頗高的他,被邀出任國民政府最高科研機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評審及院士,并于1944年任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所長。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帶領團隊輾轉全國,率先取得了我國原生動物學研究的許多第一手資料。
二、留在大陸
1948年,中央研究院命令研究所遷往臺灣島。雖然國民政府給予王家楫很高的地位和條件,但他不為所動,而是選擇和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站在一起。1949年5月,上海解放,王家楫堅持護所,拒絕遷臺,把整個動物研究所的人員和設備完整保存下來。此后,王家楫參與籌備中國科學院的工作,并成為首批學部委員(院士)、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下文簡稱水生所)所長,周恩來總理親自簽署任命書。
在科研的同時,他也積極參政議政,為祖國發展積極建言獻策。1952年,王家楫加入九三學社,曾任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兼上海分社副主任委員。
三、扎根武漢
湖北是“千湖之省”,水域面積很大,但是科研基礎非常薄弱,漁業、淡水水產品產量遠遠落后于華東地區。民以食為天,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希望重點發展湖北的漁業。1952年,農業部建議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搬遷至武漢,征求所長王家楫等人的意見。雖然水生所所在的華東地區漁業和水產養殖業比較發達、條件優越,且是王家楫的故鄉,但他把國家大局放在第一位,積極主張搬遷。于是,僅用不到兩年時間,水生所整建制搬遷到武漢,王家楫本人及他的家屬、團隊均搬遷到武漢,從此成為武漢人。
值得一提的是,王家楫不僅把研究所搬到了武漢,還把他所在的黨派——九三學社也發展到了武漢。1955年3月6日,以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為基礎成立了“九三學社中央直屬武漢小組”,這是武漢最早的九三學社組織。1956年2月,在“九三學社中央第一次全國社員代表大會”召開期間,王家楫、伍獻文、唐長孺、涂登榜、程千帆、張人價等6位武漢社員代表,認真學習了周恩來《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和陳毅的重要講話,積極響應“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并醞釀籌備成立“九三學社武漢分社”。[1]
王家楫是九三學社武漢分社籌委會的主委,也是武漢分社第一屆、第二屆主委。他的九三身份影響了身邊一批科學家,曾任水生所副所長(后擔任王家楫之后的第二任所長)的伍獻文院士、曾任水生所第三任所長的劉建康院士、曾任水生所第二任副所長的黎尚豪院士等都是九三人。
1956年5月至6月,毛主席三次到長江游泳。6月1日,毛主席專門邀請了王家楫等民主人士吃晚餐。這件事載于《毛澤東年譜》中,其中特別強調對方是民主人士[2],可見毛主席和政府對王家楫社員身份的重視。雖然具體談話內容我們不得而知,但我猜測,毛主席應該是對這位科學家的見解感興趣,想對湖北、全國水產業、水環境、傳染病防治等的科技發展作一些了解,這些都是關系民生的大事。“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水調歌頭·游泳》正是在這幾天寫下的。
王家楫在武漢水生所的崗位上兢兢業業,直到去世。2001年,為了弘揚科學精神,讓科學家的風采激勵世人,武漢市魯巷廣場建成了湖北科技名人雕塑園,王家楫塑像坐落于此。這位來自上海奉賢的科學家,將永遠銘記在武漢人民的心中,成為滬漢情誼的見證。
值得高興的是,依靠科技創新優勢,湖北漁業快速發展,淡水產品總量已連續24年位居全國第一,湖北已成為全國淡水產品最大特色優勢區,漁業已成為湖北農業最大的優勢特色產業,“千湖之省”的美譽實至名歸。60多年前中科院水生所選擇從上海搬遷到湖北,對此成果功不可沒。如果王老能看到今天,一定會欣慰不已。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武漢造成了巨大的影響。上海第一時間派出多批援鄂醫療隊。上海寶山區中西醫結合醫院感染管理科科長趙波、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醫院老年病科主治醫師姜愷、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生化研究室主任張晨、浦東新區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副主任醫師劉亮、上海交通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心臟及大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毛建強、復旦大學附屬上海市第五人民醫院消化科副主任醫師付明生、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張磊……這一個個名字,都是來自九三學社上海組織的“最美逆行者”。
“家里人知道我要去武漢,說不擔心是假的,但是人總要做點自己覺得正確的事情,我們當醫生的,在治療中幫助患者,看到他們擺脫病痛過上正常的生活,我就很開心。”毛建強說,“高中時代觀看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我認為迄今為止中國最好的醫療劇。它讓我發現,原來在距離普通生活這么近的地方,有如此神圣的光輝。它像是一盞燈,在人生的分岔路口指引我義無反顧地跑了過去。” 我看了這段話其實很感動。
不論過去還是今天,九三學社對祖國的貢獻,就是由這樣一個個低調、樸素的片段組成的。所謂手足之情,就像一家人一樣,平時并不用高調表達,但在有需要的時候,總是義無反顧地支持。
注釋:
[1]孫定瑜: 《市九三學社:恢復后,再上新臺階》,《武漢文史資料》,2009年第9期。
[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年譜(1949-1976)》,1956年? 六十三歲? ?6月1日。
(作者為上海新航星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董事長)
責任編輯:尚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