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女性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有研究顯示其高發年齡段為60~70歲左右,但隨著近年人均壽命不斷增加,人口老齡化現象加劇,乳腺癌發病率也呈持續上升趨勢[1]。本文對我院217例老年乳腺癌病人進行研究,并將其按年齡段分組,觀察2組臨床病理特征及治療方式差異,并分析預后影響因素,現將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診治的老年女性乳腺癌病人217例,年齡65~89歲,平均(72.11±5.39)歲,并根據病人年齡分為65~75歲組(145例)和>75歲組(72例)。納入標準:(1)年齡≥65歲,女性病人;(2)穿刺、手術活檢等病理確診的原發性乳腺癌;(3)單側患?。?4)入組前均未接受相關治療;(5)病人及家屬均知情,并自愿參與本項研究。排除標準:(1)第二原發癌;(2)確診后未實施手術治療;(3)醫療病例資料不完整。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調查病人臨床資料,包括:年齡、乳腺癌家族史、合并癥、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病理類型、臨床分期、組織學特點、生物學特點及治療方式,相關標準均參照2017年《NCCN乳腺癌篩查和診斷臨床實踐指南》[2]。
取全部病人手術切除后制作連續切片。常規染色,在光學顯微鏡下觀察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病理類型、組織學特點。常規脫蠟,使用免疫組化法檢測生物學特點,即:雌性激素受體(ER)、孕激素受體(PR)、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表達情況。ER、PR判斷標準:陽性細胞數<5%,且無染色反應為陰性,陽性細胞數≥5%,且有染色反應為陽性;HER-2判斷標準為:陽性細胞數<10%,且無染色反應為陰性,陽性細胞數≥10%,且有染色反應為陽性。
1.3 隨訪 所有病人術后隨訪資料包括:復查病歷、電話隨訪及影像學資料等,且均隨訪至死亡或研究截止日期(2018年3月)。電話隨訪頻次:術后2年每3個月1次,術后2~5年每6個月1次,術后5年每年1次。復查頻次:腫瘤標志物檢測每6個月1次,乳腺癌全面檢查每年1次,必要時可結合MRI、CT檢查。
預后評價指標:(1)總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即初始治療至死亡或末次隨訪時間;(2)無病生存期(disease-free survival,DFS),即初始治療至復發或轉移時間。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表示,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采用非參數Mann-Whitney U檢驗;生存資料使用Kaplan-meier法描述,預后影響因素分析使用單因素Cox回歸,將P<0.05的變量納入多因素Cox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病理特征 65~75歲組和>75歲組病人在乳腺癌家族史、組織學特點、ER、PR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65~75歲組與>75歲組病人合并癥、腫瘤大小、淋巴結轉移、病理類型、臨床分期、HER-2表達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病理特征比較(n)
2.2 預后影響分析
2.2.1 生存分析:截至2018年3月,217例病人隨訪時間為6~90個月,中位隨訪時間60個月;217例病人中死亡32例(14.75%),其中死于乳腺癌21例(65.63%),死于其他疾病11例(34.37%);5年內OS為86.18%,5年內DFS為85.59%;無失訪病人。
2.2.2 單因素分析:影響乳腺癌病人OS的因素有:年齡、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組織學特點、ER、PR(P<0.05);影響乳腺癌病人DFS的因素有:年齡、淋巴結轉移、臨床分期、組織學特點、ER、PR、HER-2、放射治療、內分泌治療(P<0.05),見表2。

表2 影響老年人乳腺癌預后單因素分析(n,%)
2.2.3 多因素分析:影響老年乳腺癌病人5年OS的因素有:年齡、淋巴結轉移和PR表達(P<0.05);影響老年乳腺癌病人5年DFS的因素有:年齡和淋巴結轉移(P<0.05),見表3、4。

表3 影響老年乳腺癌病人5年OS的多因素分析

表4 影響老年乳腺癌病人5年DFS的多因素分析
乳腺癌是女性癌癥死亡的首要原因,發達國家65歲以上新發乳腺癌病人約占全部乳腺癌病人的50%以上,70歲以上占比為30%,且隨人均壽命增加發病率持續上升。因此,本文針對老年人乳腺癌臨床病理特征進行探討。
本文分別研究65~75歲及>75歲老年乳腺癌病人的臨床病理特征,發現老年病人隨著年齡增加身體機能下降,導致>75歲病人合并癥比例明顯升高,淋巴結轉移比例增加,其病理類型多為特殊或混合型,臨床分期偏晚,這與周濤等[3]研究結果相似,這可能與我國老年人體檢頻率較低有關。閆菊娥等[4]研究發現,我國老年乳腺癌病人疾病意識相對較差,就醫意識相對薄弱,疾病發現較晚。本文對老年乳腺癌病人生物行為學進行研究,發現ER、PR陽性率較高,HER-2陰性率較高,其中65~75歲及>75歲老年病人在HER-2陰性率存在一定差異,但2組病人激素受體陽性比例均較高,這也是內分泌治療基礎。
本文對影響預后的治療方式進行單因素分析,發現內分泌治療毒性較低,使用起來較為方便,老年病人接受度較高,而放射治療則可減少術后局部復發率,2種方式均可延長病人DFS[5]。本研究發現,年齡增加、無淋巴結轉移及PR陽性率均是影響老年乳腺癌病人5年OS的獨立因素;而年齡增加及無淋巴結轉移是影響老年乳腺癌病人5年DFS的獨立因素,這與彭媛等[6]研究結果一致。本文研究發現老年病人淋巴結轉移率相對較低,預后相對較好;隨著年齡增加病人生物學特征在不斷變好,癌細胞侵襲性減弱,導致復發和轉移率降低。高紫聞等[7]研究發現,老年病人生物學特征較好,且PR表達可影響老年病人預后。本研究中PR陽性率可影響老年病人5年OS。
老年乳腺癌的治療由于缺乏Ⅰ類證據,多通過大型隨機對照試驗回顧研究的亞組分析、專家共識等建議,綜合病人及其家屬的意愿需求,外推擴展制定個體化的治療決策[8]。手術、放療作為局部治療的手段,對于早期乳腺癌,通過局部干預,可達到治愈的;而對于晚期乳腺癌的獲益,除了降低復發轉移風險外,還可提供病理、分子分型及預后信息,為治療決策提供足夠信息。內分泌治療、化療、靶向治療作為全身治療的手段,由于不良反應等問題,應慎重選擇治療方案。激素受體陽性乳腺癌的首選治療方案是內分泌治療,然而不同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內分泌治療差異顯著,但是生存率之間未見明顯差異[9]。本研究PR陽性差異表達的病人OS有明顯差異,而DFS未見明顯影響。
目前對老年乳腺癌治療仍存在較大爭議,本文僅對217例老年乳腺癌病人做回顧性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并未與同期中青年病人進行對比研究。因此,是否是因完整治療導致預后較好仍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老年乳腺癌病人臨床比例特征隨年齡增長存在一定差異,年齡、淋巴結轉移、PR、組織學特點均可影響病人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