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萍
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家庭面臨諸如婚姻、買房和撫育的壓力。年輕人是這些壓力首當其沖的承受者,他們為生活艱辛奮斗的情景更容易進入公眾視野,而中老年父母在后臺對子女默默的支持往往隱而不顯,以至于出現一些污名化農村父母形象的文藝作品。例如,近期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農村母親潘貴雨榨取女兒的情節令不少觀眾憤憤不平。作為文藝作品,追求情節的戲劇化效果本無不妥,但戲劇化的方式不應偏離當前中國農村的普遍生活場景。
事實上,年輕人的努力離不開父輩奮斗和操勞的背影。在子女進城之后,父母往往通過各種方式支持下一輩,以減輕子女負擔,讓他們能夠在城市穩定和體面地安居。在城市化進程中,隨著年輕人面臨的壓力越來越大,由老青少三代組成的家庭是年輕人的溫暖港灣,也是農民家庭應對現代性壓力的堅實基礎。根據筆者及團隊成員近年來在多地農村調研的經驗來看,農村父母對進城子女的支持,既包括直接的經濟支持,也包括勞動力支持。具體來看,農村父母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支持城市的子女。
一是農村父母進入城市成為“老漂”。隨著城市雙薪家庭的興起,年輕夫妻平常都要上班,沒有時間照顧小孩,并且大部分家庭也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在城市請保姆,因此大部分年輕人就會選擇讓父母進城幫自己照顧小孩。這樣一來,年輕人就可以專心投入工作。一般情況下,“老漂”群體至少要在城市里將孫輩帶到上初中不需要接送上下學為止,因此他們的“老漂”生活大致要持續10年時間。需要注意的是,“老漂”除了在勞動力上無償支持子女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經常貼補子女,自己貼錢買菜或是給孫輩買零食。
二是父母留守農村,在“自養”的同時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支持。當完成了帶孫子的任務之后,中老年父母一般會傾向于回到農村生活,以減輕子女在城市的開支。退守農村的父母也并不清閑,而是通過鍛煉休閑式的勞動實現“自養”。此外還能為子女城市生活提供具體支持,例如,經常給在城市(尤其是縣城)生活的子女送一些新鮮蔬菜和糧食。
父母對子女的支持貫穿于城市化進程中。在子女買房時,首付基本來自于雙方父母的支持;在子女有了小孩之后,帶孫子成了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剛性責任;在完成帶孫子的任務之后,中老年父母還要想著為自己積攢部分養老資源,以減輕子女壓力。代際合力是農民家庭發展和向上流動的重要基礎,也是子代家庭在城市體面安居的重要條件。
農村社會正在從鄉土中國邁向城鄉中國。農民的形象也更加復雜多元。因此,在把握農村社會和農民現象時,文藝作品應該摒棄城鄉對立的二元思維和代際沖突的刻板印象,挖掘豐富的現實生活經驗,深入生動微妙的大變革時代抓取戲劇沖突的靈感。以大多數農民的生活經驗為基礎,文藝作品才能真正打動人心,獲得認可,并富有生命力。▲
(作者是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助理研究員;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員)
環球時報2020-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