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長東 朱啟明
摘 要:習近平扶貧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充分總結新中國扶貧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個人實踐經驗凝練而成的。習近平扶貧思想深刻回答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等重大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四個堅持”“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等扶貧新方法和新途徑。既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行動指南,也為國際減貧事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關鍵詞:習近平扶貧思想;演進歷程;精神意蘊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扶貧工作,正如他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所說:“40多年來,我先后在中國縣、市、省、中央工作,扶貧始終是我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我花的精力最多。”在扶貧實踐中,他充分借鑒新中國扶貧歷史經驗,結合時代特征創造性提出以“精準扶貧”為核心的扶貧思想,深刻回答了“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等重大問題,創造性地提出了“四個堅持”“五個一批”“六個精準”等扶貧新方法和新途徑。既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行動指南,也為國際減貧事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一、習近平扶貧思想的形成歷程
研究習近平扶貧思想,必須結合他豐富的個人經歷開展。總體來說,可以將之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
(一)孕育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集中在習近平早年在陜西梁家河插隊時期。20世紀60年代末,習近平到陜西梁家河大隊插隊,開始了艱苦卻受益終生的知青歲月——住窯洞、睡土炕、修公路、建沼氣……那時的陜北大米很稀罕,逢年過節都吃不上。7年知青生活中,習近平僅吃過一次白米飯,是村民李印堂送給他的。正如他回憶時所說的那樣:“后來,我當了這個村的黨支部書記,帶領鄉親們發展生產。我了解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很期盼的一件事,就是讓鄉親們飽餐一頓肉,并且經常吃上肉。”正是這段艱苦的知青歲月,讓他對于貧困有了深刻認知,也促使他日后抱定“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貧困家庭,丟下一個貧困群眾”的決心。
(二)萌芽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是習近平在河北省正定縣工作時期。1982年4月,習近平主動請纓到基層鍛煉,來到河北省正定縣擔任縣委副書記。彼時的正定縣頂著“農業學大寨”的先進縣帽子,但實際卻很貧窮,甚至很多百姓每天填不飽肚子。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習近平認為:“吃飯問題是解決正定問題的當務之急。”此后,他在全縣范圍推廣“大包干”,充分調動農民種田積極性,吹響了正定發展經濟的號角。在擔任縣委書記后,他大膽創新,沖破“經濟上農業單打一,農業上糧食單打一”的模式,通過大力發展“半城郊型經濟”“大力發展商品生產”等,終于使正定脫下了“高產窮縣”的帽子。
(三)發展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是習近平在福建、浙江主政期間,集中體現在《擺脫貧困》一書中。20世紀80年代,習近平在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期間,就農村扶貧工作提出了許多觀點和獨到見解,尤其提出“扶貧先扶志”的理念,直指精神扶貧的重要意義。他提出的“要使弱鳥先飛,飛得快,飛得高,必須探討一條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路子”“逐村逐戶制定脫貧計劃,一個村一個村、一個戶一個戶地落實下去,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用到貧困村貧困戶的脫貧致富上,真正做到‘真扶貧、扶真貧”,這些論斷都是其“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的早期體現。在擔任浙江省委書記后,他的扶貧思想也日趨完善。在進一步強調“精準扶貧”的同時,他還創造性提出加強區域間相互幫扶扶貧和社會合力扶貧等方法,“通過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全方位的合作,有的放矢地加大工作力度,做長欠發達地區這塊‘短板”等論斷就是最好的佐證。
(四)成熟階段
這個階段主要是在2007年習近平擔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領導人之后,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之后。2013年11月,習近平到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作出了“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的重要指示,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概念。此后,他先后提出扶貧要精細化管理、精確化配置、精準化扶持等重要論斷,尤其是在“2015減貧與發展高層論壇”上,他進一步提出“六個精準”和“五個一批”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要求與主要途徑。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要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確保到二O二O年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這吹響了新中國脫貧攻堅的沖鋒號。在深刻回答“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怎么退”等重大問題之后,習近平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核心的扶貧思想業已成熟。
二、習近平扶貧思想深刻的精神意蘊
習近平扶貧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反貧困思想的最新成果,是在新中國70年扶貧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科學的、系統的、完備的理論,它適應新時代中國發展的要求,是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行動指南,也為國際減貧事業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它的科學內涵博大精深,其精神意蘊也極為深刻。
(一)“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愛民情懷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始終心系百姓,秉持“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愛民情懷,懷揣“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崇高理想,引領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大踏步前行。“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讓貧困人口、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正如2012年12月他在河北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指出的那樣:“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對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把群眾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千家萬戶。”
(二)“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精神
“最終達到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最主要特征和終極目的,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核心內容。脫貧攻堅事業關乎大局,我們必須極度重視。2015年,習近平在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脫貧攻堅戰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我們要立下愚公移山志,咬定目標、苦干實干,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他還多次強調:不但要實現脫貧,更要防止返貧。因此,在對待扶貧工作時,必須秉持“釘釘子”的執著精神,一錘一錘釘下去,持續發力、久久為功。正如他所說:“我提倡釘釘子精神,這得從我做起啊!這件事我要以釘釘子精神反反復復地去抓。”
(三)“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必勝信念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這是我們黨作出的重要歷史判斷。經歷了幾代中國人的不懈努力,扶貧事業取得了極大歷史成就,脫貧攻堅也取得了決定性進展。但必須深刻認識到,脫貧攻堅已經到了啃“硬骨頭”的關鍵階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松松一沖鋒就能解決的,全黨在思想上一定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必須堅定信心、勇于擔當,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鼓起‘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勁頭,攻堅克難,乘勢前進。”
(四)“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
2017年10月25日,十九屆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記者見面時,習近平再次強調:“我們要牢記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努力抓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項工作,不斷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歸根到底都是為了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更加全面的發展。脫貧攻堅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因此,必須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泰然應對、盡銳出戰,不斷奪取脫貧攻堅戰的新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