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彬 鄭偉


摘 要:本研究是探討種植模式對棉花農藝、產量和質量的影響,旨在找出哪一種種植模式能提高棉花的質量和產量。
關鍵詞:棉花;種植模式;質量
一、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材料
試驗于2018年在新疆西部阿拉爾市塔里木進行。該地土質質地平坦,養分較均勻,0~20cm耕層土壤基礎養分含量為有機質18.41g/kg、全氨1.16g/kg,堿解氮104.78mg/kg,全磷218g/kg,其中有效鉀132.6mg/kg,pH值7.68。參試棉花品種為冀事197,綠專品種為冀綠8號。試驗設兩種種植模式,試驗設置基本模式【(65+10)cm】配置,株距10.0cm,理論密度29.1萬株·hm-2和行距相等密集種植模式(75cm等行距,株距5.8cm,理論密度23.2萬株·hm-2),采用同一種布置方式。4月13日播種,4月16日灌溉,其他管理措施均和普通棉花一致。
(二)研究方法
在棉花發育的各個時期對棉株進行詳細調查并記載,在棉花開花時期調查棉花農藝,在棉花土地靠中間的部分選擇12株,在旁邊的部分選擇12株,并在出棉絮的時期調查產量,每處選擇4個樣本,每個樣本中行中取連續的6株,旁邊行中取連續的5株采摘全部棉鈴,測定棉鈴的重量、棉衣的分量。機采結束后,分別取機采棉(一部分測定雜質含量,部分經軋花后測定纖維品質)和軋花廠分軋的皮棉樣品,送纖維檢驗所測定帶籽兒的棉花、棉花的品質和雜質的含量。以實收產量計算。
二、結果和結果分析
表1 不同種植模式發育期進程
表2 不同種植模式下花期農藝的調查結果
生理期比較,從結果來看,不同種植模式,生育期進程不同,在土地、養分、灌溉、施肥等外在條件都相同情況下,等行密集種植模式的出苗期是4月25日,比常規基本模式早3天,現蕾期比常規模式早2天,開花期比常規模式早3天,見絮期比常規模式早4天,整個生育期比常規模式少3天。
盛花期農藝性狀比較,從調查情況來看,等行密植模式棉花株高較常規模式高2.7cm,葉齡平均多0.5片,始果枝節位高度高2.3cm,單株果枝數多0.5枝,單株開花果枝數多1枝。結果表明,同等外在條件下,等行密集種植的棉花生長強度要強于常規模式。
三、試驗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隨著品種和技術的不斷發展,新疆棉花取得了很大的成績,成為經濟支柱產業之一。棉花的單產水平從最初的1077.2kg·hm-2逐漸發展到2014年的1862.6kg·hm-2。本次試驗結果表明,等行密集種植模式能提高棉花產量和質量,能否降低棉花含雜率,我們不得而知。與其他試驗結果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可能是品種或者密度的不同。
四、結論
在同等種植條件下,行距相等密集種植模式的棉花產量較高。此試驗在某些不可控制的因素影響下進行,因此試驗結果在改變地區時可能會有所不同,不同地區,氣候、風向、溫度、地質也隨之不同。改變地區,氣候和地質也可能隨之改變,棉花的產量和質量也可能會受這些因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張桂梅,丁述舉.不同整枝方式對棉花產量及構成因素的影響[J].農業科技通訊,2013(03):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