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耀年
韓其樓在《中國紫砂壺全書》的“鑒賞紫砂壺的基本知識”一節中談到:“當今鑒定紫砂壺優劣的標準,歸納起來可用五個字來概括‘泥、形、工、款、功。”
“泥”,為什么把“泥”放在首位,因為優質的紫砂泥在燒成后泥色賞心悅目,有如玉一樣的溫潤。“金沙明爐壺”(見圖1)用黃龍山優質紅泥精心提煉,力追明代紫砂初創期砂壺特有的壺色。“嘉靖海棠形提梁大壺”這是我國目前有紀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壺,它由明代司禮太監吳經墓出土,同出的磚刻墓志表明墓葬年份為明代嘉靖十二年(1533年)。壺體各部遍布粗砂粒,色澤五彩繽紛,展現了早期紫砂壺的天生麗質。“金砂明爐壺”用優質的紫砂紅泥,表面用段泥鋪砂,成型后用明針反復打磨,使二者混為一體,燒成后色澤如銅似金,金光閃爍,古氣盎然,用手觸摸有如撫凝脂般的觸感。
“形”,“金砂明爐壺”的形為仿明代“宣德爐”的形而設計創作的。“宣德爐,簡稱宣爐,是明代宣宗宣德年間(1426—1435)所鑄的銅爐,以銅精煉。明宣宗因郊廟所用彝鼎不合古式,命工部尚書吳中采《博古圖》等書,和內府藏秦漢以來爐鼎彝器格式及柴、汝、官、哥、均、定各窯之式更鑄,會同司禮太監吳誠司鑄冶千余件,以供宮廷及寺觀之用,底部鑄(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扁方楷書陽文印。”由于宣德爐集古代銅爐的造型之美于一身,其形制雍容大度、端莊穩重,故它一出現就風靡一時,后代仿者不絕。
“金砂明爐壺”為仿“宣德爐”型制而設計創作,同時也參照了明代時大彬的“如意紋蓋三足壺”的造型,因為二者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金砂明爐壺”壺腹下部鼓起,至肩部則采用一種“剎凹”的技法,這是宣德爐特有一種造型,使壺頸部凹進去,產生一個優美的孤度。從外部形態看,壺腹至壺頸出現猶如波浪形的線型轉換,這種轉換生動自然,避免了轉折處的生硬、呆板,使線型從下而上連貫起來。“如意紋蓋三足壺”借鑒了宣德爐的三足造型,足成乳釘形,壺把下一足,其余兩足按比例裝在壺體的中前部,使之三足鼎立。“金砂明爐壺”把這一工藝傳承下來,三足穩重,如從壺體自然生成。嘴為直嘴、把為耳把,嘴為微曲線造型,直中有曲;耳把從壺頸出處略瘦,至中部自上至下則略肥,自下部與壺體相接處又略瘦,從線型的肥瘦轉換中體現嘴、把造型的曲線美。壺蓋為平蓋,猶如漢代的兩塊玉璧相疊,一大一小,蓋壁較厚,與壺頸相合連成一體。鈕為橋形鈕,與“石瓢壺”的壺鈕形態相似。“金砂明爐壺”造型古氣奕奕,有明代初創期砂壺造型古樸大方的特點。
“工”,指的是制作工藝,對傳統的經典作品要有深刻的理解,在傳承的過程中要能領會前人作品的神韻。一件作品的精、氣、神,全憑制作者的目力,目力精準,手上的制作技藝才能精到。“金砂明爐壺”的“工”,不僅體現在其器型的端莊渾厚上,還在于它的鋪砂工藝。鋪砂,是用不同色的砂粒,粗細不一,散在另一種泥的表面,在成型后用明針把砂粒壓入泥中,并要使砂粒表面有一層薄薄的包漿。開始的時候,壺的表面不可能光潤,就要用濕度較大的脂泥填補凹處,對凸起的部分要掌握明針的力度把它壓下去,達到壺體表面雖有砂,但通過泥漿的包裹仍能達到光潤如鏡面一樣,光可鑒人的效果。
“款”,這“款”不僅指制作者所鈐蓋的印款,還包括壺的款識、題詩、題畫或其它裝飾。“金砂明爐壺”追求的裝飾效果,尋根求源,還是與宣德爐有密切的關系。宣德爐有一種爐色,稱之為“滲金色”,是用赤金熏擦入銅內,如滲入。有三種:大片,稱金片;點形,名金點;大小相間,名雨雪點。“金砂明爐壺”在燒成后其壺色與宣德爐“滲金色”的壺色十分相近,有“神似”之處,段泥粗粒在紅泥的包裹下或隱或現,與赤金熔入銅以后形成的“雨雪”斑紋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是作者堅持不懈、反復求索,在“漸悟”中達到“頓悟”,終于達到了設計要求。
“功”,指壺的欣賞功能和實用功能。在器型這一方面,從泡茶的實用功能來說,小壺優于大壺。從欣賞功能來說,大壺優于小壺。隨吳經墓入土的“海棠形提梁大壺”高17.7 cm,口徑7 cm,隨無錫華太師之孫華師伊入葬的“如意紋蓋三足壺”高11.3 cm,口徑8.4 cm,它們都是屬于器型較大的“大壺”,它們能隨主人入葬,說明主人對它們的珍愛程度,這說明大壺自有大壺的風采。
“金砂明爐壺”容水量1 000 ml,屬于大壺,它敦厚如君子。中國人講究“禮、義、智、仁、信”,“金砂明爐壺”的設計創作,集中了歷代藝人的集體智慧,以作者對紫砂藝術的堅強信念精心制作,成為一件受壺友歡迎的,以欣賞功能為主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