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鋒
摘 ?要 ?意境是中國傳統藝術中一種獨特的表現方式,通過營造不同的意境可以將人們所要表達的情感價值等藏于紫砂壺中,賦予其獨特的文化內涵。這件“自在香”紫砂壺藝術作品通過簡約的造型設計與裝飾營造出一種“暗香撲鼻”的意境,在自然與樸素之中又多了一份恬靜與優雅。手工藝人通過獨特的構思與精湛的技藝體現出紫砂壺藝術的典雅氣息,同時也體現出中國文化的內斂氣質。
關鍵詞 ?紫砂壺;暗香;造型藝術;意境
紫砂壺藝術作為中國傳統手工藝術中的一支,在制作時自然要融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技法。自紫砂壺誕生起,樸素的自然哲學一直是它堅守的原則,因此如何能在樸素之中將不同的文化思想傳達出來就成為手工藝人們思考的重中之重。如何能在有限的空間內將紫砂壺的質感打磨精細,將紫砂壺的裝飾安排妥當,將紫砂壺的內涵準確傳達出來就成了評判一件紫砂壺的關鍵因素。最早的“供春壺”是從大樹的樹瘤中獲得靈感,并進行真實描繪,由此打造出一種自然而不粗糙的紫砂壺樣式,可見紫砂壺技藝之獨到。隨著技術的發展,精致細膩的紫砂壺大量出現,如何能保持紫砂壺的特色呢?營造意境就成為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
這件“自在香”(見圖1)紫砂壺藝術作品,雖看似簡約樸素,裝飾也淡雅清新,然而卻有獨特的“暗香”意境在其中,呈現出別樣的魅力。此件紫砂壺整體呈栗紅色,顏色飽滿均勻,表面細膩光滑,富于光澤,可見紫砂壺工藝水準之精湛。壺身呈橢圓形,豐潤飽滿、圓滑有度,這是紫砂壺的基礎造型,線與圓的完美組合形成光潔簡約的壺面,空間感十足;壺嘴短小精悍,從一側伸出,線條流暢,富于幾何美;壺把手為簡約的圓環形狀,線條柔滑美麗,鑲嵌于壺的一側,宛如月亮;壺蓋與壺身形成整體,上有壺鈕一枚,整體上看,此件紫砂壺造型極為質樸簡約,以傳統的光器設計為思路,著力突出紫砂泥天然的成色與質感,突出線與面的簡單結合構建起來的造型美。這樣就完成了紫砂壺對于自然的一種回歸,紫砂壺本生于自然,經過紫砂壺藝人的打造又通過另一種形式回歸自然,實在是妙不可言。
既然此壺名為“自在香”,那么這香氣在哪里呢?此件紫砂壺并非沒有裝飾,而是將裝飾內化在紫砂壺的各個部分之中,在整體融合之中凸顯出一種氣質精神。壺身上有對稱的線狀裝飾,好似荷花的花瓣一般,壺嘴也并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呈環節狀,似蓮藕狀,壺蓋上有小小的凸起裝飾,有規律地分布,好似蓮心,中間的壺鈕似含苞待放的花苞,又似一個小小的藕節。由此看來,這“香氣”便是來源于荷花了。紫砂壺在裝飾上可以選擇繪畫或者雕刻等,然而制壺藝人并未將荷花圖刻于表面,而是通過巧妙的設計將荷花圖案融入壺的各個部分之中,以此才顯得骨肉相連,才可產生“自在香”的意境,而不是紫砂壺藝術與荷花裝飾藝術的簡單對接,產生分離之感。
花作為一種植物,不僅是人們生活中極為喜歡的一種觀賞性物品,也是人們樂于在藝術作品中寄托情思的一種元素。牡丹的熱烈,蘭花的清香,梅花的堅毅,菊花的高潔,各種花卉因其不同的特點而成為人們寄托情懷的表現對象。荷花也是這樣一種花卉,人們喜歡它一方面是出于它的自然特性,荷花花朵清麗脫俗、溫婉可人、清香宜人;另一方面人們則是看中它的人文特性,荷花生于淤泥之中,卻清清白白、不沾污垢,有一種“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氣質,文學家周敦頤曾附文《愛蓮說》將荷花之樣貌、氣質一一言說贊美,可見中國人對于蓮花的喜愛之情。“自在香”選擇荷花為它的生命價值和意義表現,意在傳達出一種低調沉穩的人生態度,外表不需要多么華麗,要靠內心的積淀傳遞出不朽的價值。
有花盛開,清風自來。“自在香”紫砂壺的設計符合中國人內斂的心理特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將氣節看得極為重要,不主張過于顯露,“自在香”以此內涵為依托,將對自然的贊美與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結合起來,使得紫砂壺從一件簡單的飲茶工具脫胎換骨成為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彰顯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體現出紫砂壺藝術的可貴精神。
通過分析這件“自在香”紫砂壺藝術作品,我們對他的造型美以及意境有了一定的了解,尤其是感受到紫砂壺的內涵美。我們有理由相信,誕生已有百年的紫砂壺藝術在未來將會有更好的發展,其內涵也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越發濃郁香甜。